都說我們遇上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貿易戰爭、新冠肺炎、消費遇冷……對果農而言,真的叫流年不利,果賤傷農呀!
果農老張頭看著了無生氣的果園欲哭無淚,剛剛掛果三年的蜜柚價格一落千丈,從前兩年8-10元/公斤跌到3-4元/公斤,把全家的積蓄都投入了這塊30畝的果園,本錢還沒有收回來,還欠下今年賒下的肥料、農藥錢,無奈舉起斧子砍向果樹,想起那些辛苦的日子,淚水終究還是忍不住……
想當初,何等意氣風發呀!
市場需求強勁,無論是什麼品種的水果,好像只要能種植出來,都能賺到錢,引得眾多外出的打工一族紛紛返鄉,加入種植大軍之列,房前屋後種,山上山下種……“每公斤3塊多的成本,果園售價8塊多,甚至高達10塊多,這暴利哪裡找呀?”
農村有樓,城裡有房,十萬不算錢,百萬不算多,種果的造富神話不斷重新整理紀錄。在賺錢效應的鼓舞下,老張頭才痛下決心種下了這片果園。
正應了那句話:“當初有多瘋狂,現在就有多淒涼。”
面對這一片荒涼的果園,那麼,像老張頭這樣的果農們還有出路嗎?
我們無意指責果農缺乏市場意識,但從全域性來看,我國的水果嚴重供大於求已是不爭的事實,激烈的市場競爭在所難免。但我們也應該看到供求結構上的巨大差異,大宗水果已經“爛大街”,低質水果暢銷無比,且價格還高。
顯然,水果種植的“風口”已經過去了,靠野蠻種植賺錢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已經進入了靠提升質量賺錢的時代。
在供不應求時代,低質果也能賣個不錯的價格,因此很多人會忽視優質果的栽培。但在產能過剩的情況下,果商挑三揀四,優質水果的優勢就顯現出來了。
比如,同樣是柚子,為何廣西容縣的沙田柚售價高達10-12元/公斤,而有些地方只有3-4元/公斤的價格,這就是品質的差異。
但要種出高品質的水果,不要憑經驗、講情懷、靠力氣去做,還需要掌握過硬的栽種技術,把粗放經營變為集約經營,更加註重投入程度。透過增加投入,比如優質的苗木、高效的肥料等,轉化為更高的效率,進而降低整體的種植成本,獲得核心競爭力。
在如今人工費用居高不下、生產資料不斷上升等種植成本上漲的情況下,要講究適度的規模種植,切勿盲目“求大”,追求大規模種植。在產能過剩情況下,規模越大,往往越被動,更何況囿於資金、人力等因素影響,規模越大,更難實現精細化管理,難以提高單位產量和品質。
一般來說,如面積30-50畝之類的家庭農場,往往更易於精心管理,也更容易實現效益最大化。依然要保持警惕,回縮戰線,不要盲目擴大規模。做出品牌,才能保持競爭力。
說到品牌,很多人以為打造品牌就是不斷做廣告,覺得自己就一介農夫,哪來如此多的錢砸廣告。殊不知,品牌是長年堅持品質沉澱的結果,離開品質談品牌打造,無異於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因此,必須把果園做好,不斷提高品質,且始終堅守自己的品質,找出與同類產品的差異性,突出自身的優點和賣點,再加上個性化的創意,在如今網際網路的時代,形成自己的品牌。
在市場經濟時代,任何一個產業,都會經歷供不應求-價格上漲-跟風從業-供過於求-價格下跌-產業洗牌的過程,總不能水果價格高就意氣風發,價格跌了就想著砍樹轉行,有時候適當的堅守,反而迎來柳暗花明的轉機。
這個時候,選擇很關鍵了!就看你怎麼想的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