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大腦的建設可以借鑑試點城市的成功經驗,但不能簡單地“複製-貼上”
城市作為城市居民的主要生活空間,良好的公共服務和較高的城市治理水平至關重要。近年來,人工智慧、雲計算等數字技術在應對城市人口的大量聚集以及日趨嚴重的“城市病”等領域取得突出進展,彰顯了數字化程序在城市治理轉型升級過程中的巨大作用。在推進新型城鎮化戰略和城市數字化治理轉型的背景下,城市治理創新被賦予了更多期待,城市大腦作為一種新的治理平臺、技術與工具應勢而生。
目前,各地投入使用的城市大腦主要是集網際網路平臺、資訊化技術、數字化模組以及智慧城市建設為一體的“類腦複雜智慧中樞系統”,主要透過資料互聯構建城市執行態勢全域性檢測的“數字駕駛艙”,來應對城市治理面臨的政府決策的有限理性和治理結構的碎片化兩方面困境。雖然,自城市大腦投入使用後,地方政府的治理水平得到顯著提升,城市健康執行得到了有效保障,但快速推進建設的同時也可能會帶來無序建設的隱患。如何避免城市大腦建設陷入無序困境,真正實現有序推進,發揮更高治理效能,需要多方治理主體積極作出努力,認清發展困境,找出原因,進而作出改進創新。
依託國家政策進行宏觀調控,從頂層指導城市大腦建設工作。當前,城市大腦戰略優勢在國內掀起一波建設熱潮,各地方政府爭先建設各自城市的城市大腦系列基礎設施,建設初期的規劃通常基於追求排位、搶佔先機等決策心理,致使城市大腦的建設中出現“一擁而上”和“千城一面”的無序建設狀況。對於這種狀況,國家層面應儘早出臺指導性政策,明確城市大腦建設的門檻標準和範圍,分類分步驟推進,從而實現其規模效應;對不同城市的城市大腦建設規模和運營單位成本進行宏觀調控,在城市大腦的規劃與建設前期,從服務的最優規模角度進行經濟界定,避免出現資源浪費。
城市大腦的建設並不是某一地方政府的個體孤立行為,更不是單個城市的獨自發展,要打破行政建設邊界,鼓勵多城合作共享。相鄰中小城市間可以共享大腦資源和算力,構建城市群體大腦,集中資料資源,發揮群體價值;大城市則可以根據人口流動的範圍和城市發展規模構建城市大腦網路,依託良好的經濟基礎,提升單個城市的價值。群體城市大腦建設可依託原有都市圈、城市群進行構建,提升群體城市治理網路中個體城市大腦的價值,加大治理網路節點之間的依賴程度,實現更大的節點價值。透過大腦共享和大腦互聯的“以腦定城”模式重塑城市治理邊界,促進城市與城市之間的相互學習、資源共享交換和協同合作關係,發揮城市大腦在互聯互通中的網路效應,進而實現治理成效和治理能力的提升。
城市大腦的建設可以借鑑試點城市的成功經驗,但切勿陷入“複製-貼上”模式。不同城市的規模、發展程度與文化存在差異,因此不能完全照搬試點城市的建設經驗或標準。同時,城市大腦建設除要考慮靜態規模和結構差異外,還應注重城市居民社會經濟活動的活躍度、連線性等方面的因素,依託大資料進行深入分析,找尋最優建設規模和最合適的建設模式。所以,城市大腦建設的全過程要注重“一腦一規、一腦一策”的差異性模式和評價機制,高度匹配具體的城市條件和需求,規避“複製性”建設,從而自下而上地體現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為避免城市大腦建設陷入無序困境,地方政府要正確定位,有序推進,確保城市大腦建設真正發揮其提升治理決策理性程度、降低治理體系碎片化的作用,實現多城共腦的規模效應、腦腦互聯的網路效應、腦域融合的協同效應和腦城匹配的匹配效應,規避“千城一面”的無序建設,嚴控建設標準,正確引導,確保城市高效執行,推進城市數字化轉型升級。(作者:鎖利銘 系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教授、南開大學中國政府發展聯合研究中心研究員)
來源:法治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