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過去了半個多世紀,王鶴濱也依舊不會忘記1949年初冬陪毛澤東吃過的那頓特殊的菊花火鍋。
那是他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陪他吃“菊花飯”。
那是一個再平常不過的初冬夜晚,晚上七點時,作為毛澤東保健醫生兼生活秘書的王鶴濱被叫去“陪飯”。值班衛士通知他後,他應了聲“好”後便拿著外套匆匆出門了。
不出所料,當天的晚飯是毛澤東的第一頓飯。這樣的情況,自任毛澤東秘書以後,他王鶴濱已經習以為常了。可他依舊很擔心毛澤東的身體,作為醫生,他比誰都清楚不按時作息對身體的影響。
在去“陪飯”的路上,王鶴濱腦子裡又不自主生出了想勸主席正常作息的念頭,可這念頭僅僅閃過一下後,他便自行讓這念頭掐滅了:他想起了前幾次自己因勸他按時作息吃過的苦頭了——
剛做毛澤東秘書時,王鶴濱曾想著要全方位保證毛澤東“吃好、喝好、生活好、作息好”,那樣,他將可以保證毛澤東能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可僅僅幾天後,他便放棄了這個“理想”。因為他發現:日理萬機的毛澤東根本不可能做到這些。
王鶴濱發現,毛澤東每天都有忙不完的工作,為了把這些工作儘可能做完,他經常連續二十多個小時待在辦公室。
初來的某一天,一心想改變毛澤東作息的王鶴濱就曾在毛澤東伏案的深夜時分兩次勸他休息,可每次毛澤東都只答“知道了”卻並不照做。
天快矇矇亮時,眼看著毛澤東還沒有休息的意思,急壞了的王鶴濱便再次勸他休息。
王鶴濱沒料到的是,一向對他這個初來者還算和氣的毛澤東竟在他再次“催休息”時面有怒色地道:“你又來了,這工作放不下,我去睡覺,誰來替我辦!啊?”
聽到這滿是情緒的一句話後,王鶴濱終於不敢再催他休息了。
想到初來時那次風波後,王鶴濱便完全打消了想再次勸說毛澤東按時作息的念頭。
到了“陪飯”地點菊香書屋後,王鶴濱看到毛澤東正在洗漱便自行站在紫雲軒的過廳等候他。如他所料:毛澤東定是又熬夜工作到次日中午,所以晚上時分才起床了。
王鶴濱看了看一片漆黑的窗外忍不住嘆了口氣,但馬上他又調整好了心態:今天,這頓火鍋,我可以拖著他吃久一點,這樣他不就可以多休息一下。想到這兒,王鶴濱心情頓時大好。
恰在此時,還在洗漱的毛澤東看到了王鶴濱並笑著衝他點了點頭。王鶴濱見了心情更加舒暢了,他知道:今天主席心情不錯,看來自己的“拖飯計劃”有望成功。
心情放鬆下來後,王鶴濱便把目光移到過廳中間的餐桌上,掃了一眼主席這一天的第一頓飯。
顯然,後廚給毛澤東安排的是一頓火鍋,王鶴濱到的時候,火鍋已經冒出了騰騰的熱氣,桌子上只擺了4個菜,除了一小盤豬肉之外,剩下的都是蔬菜,其中有一道菜特別引入注意:那是一盤潔白如雪的長長的菊花瓣。
當天還沒意識到這頓火鍋是“菊花火鍋”的王鶴濱有些詫異地盯著菊花看了很久。
王鶴濱知道菊花在古人眼裡是非常特殊的存在,特別是文人尤其鍾愛菊花。印象中,菊花並沒有“食物”這個屬性,因此,王鶴濱對這盤擺在餐桌上的“菊花瓣”非常好奇:難道它真的是用來吃的?
正在王鶴濱納悶兒的當口,毛澤東已經洗漱完畢走到了過廳,看到王鶴濱的注意力在那盤菊花瓣上,毛澤東立馬就猜到了王鶴濱心中所想。於是,他先是擺擺手示意王鶴濱坐下,然後笑著對他說道:
“王醫生,你嘗一口,咱們今天不賞菊了,咱們來吃菊!”
王鶴濱不禁有些錯愕,看來自己沒猜錯,這盤菊花瓣還真成 “食物”了。隨後,王鶴濱拿起筷子夾了幾片菊花瓣在沸騰的火鍋裡涮了幾下,看著菊花瓣在火鍋裡變軟變透明的王鶴濱又好奇地撈出菊花瓣放在嘴裡。
嚐了一口之後,他發現菊花在火鍋裡涮了之後,竟然有一種苦中帶甜的“別樣清香”。
毛澤東見王鶴濱吃了一口菊花瓣,也夾了一筷子在火鍋裡攪動幾下,隨即,他熟練地把燙熟的菊花瓣放進了嘴裡。細細嚼了幾口後,毛澤東看著身旁意猶未盡的王鶴濱道:
“你知道屈原吧?他就經常’朝飲木蘭之墜露,夕餐秋菊之落英’,那個時代吃菊花大概寓意著高潔、清貧之舉。這些菊花都是從院子裡摘的,今天我們也來個‘夕餐秋菊’的清貧之舉!”
說完,毛澤東又夾了一筷子菊花瓣涮進火鍋裡……
這頓菊花飯雖沒有真如王鶴濱所“謀算”吃一個小時,但這頓飯顯然讓毛澤東放鬆了。如此,王鶴濱便也心情歡快極了。但讓他沒想到的是,這頓菊花飯後,毛澤東竟再也沒吃過菊花飯了。
而毛澤東沒有再吃菊花飯的原因則和朝鮮戰爭的爆發有關,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之後,因為前線將士正赴朝鮮奮戰,毛澤東主動把院子裡所有菊花全部搬走了。自然地,毛澤東的“菊花飯”也跟著“沒了”。
更讓王鶴濱沒有想到的是,朝鮮戰爭爆發後的第二年,取消菊花飯後的毛澤東竟連“細米飯”也取消了。原本,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一直吃的細米飯,這種米白而香軟,口感也舒適。可有一天,毛澤東卻主動提出“要吃粗米”。
王鶴濱聽了雖很詫異卻也只得照做,他雖是北方人,卻也知道“粗米”定不會是好東西。所以當即,他便問了毛澤東為何要吃粗米。
毛澤東並未正面回答他的問題,他只頓了頓後問道:“從你們醫生的觀點來說,粗米不是更有營養嗎?是吧!”說這句話時,毛澤東的目光仍沒有離開王鶴濱,似乎想要他給一個肯定的答覆才肯罷休。
王鶴濱聽到這裡,才恍然大悟:主席之所以會這樣問,是在徵求自己這個保健醫生的意見,以便“名正言順”吃“粗糧”。也是到此時,王鶴濱才知道:他定是想堅持吃粗米(艱苦)了。
只一瞬間,王鶴濱便從毛澤東的眼神裡懂了他要吃粗米的原因了:現在國家正在打抗美援朝戰爭,前線的戰士在流血犧牲,主席又怎麼吃得下白米飯?
想到這裡,王鶴濱就順著毛澤東的話,從營養學的角度答道:“是的,主席,粗大米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乙,而且粗米中的內皮還有助於消化!”
毛澤東在聽到王鶴濱肯定的答覆後,非常高興,便用命令式的口氣說道:“那好嘛!你就去搞些粗米來吃嘛!”
於是,在陪毛澤東吃完這頓飯之後,王鶴濱就開始滿京城打聽哪裡有粗米。找粗米的過程比王鶴濱想象中難,因為解放後,大家都和毛澤東一樣吃的白米,也就是精米,所以已經很少有人吃粗米了。
但在北京城各大機關都沒有找到粗米的王鶴濱,最終還是在北京西郊玉泉山一帶找到了粗米。與農戶商量後,他用雙方都滿意的價格買了一袋粗米。
將粗米買回後,王鶴濱便第一時間把粗米扛到廚房交給廚師廖師傅,並告訴他:“主席要吃這袋子粗米做的飯。”
廖師傅拿到這袋粗米直接愣了,淘洗無數遍後,廖師傅還是有些打鼓:“這東西,我們現在都不吃了,主席能吃得下?”
帶著疑惑把粗米飯蒸好之後,廖師傅卻沒讓值班衛士把它端走,而是把王鶴濱叫到了廚房。隨即,他指著碗裡灰不溜秋還滲著水、一粒一粒粘不起來的粗米飯,愁眉苦臉地對他說:
“王醫生,你看看,這是啥子米嘛!不成個飯樣子!”
王鶴濱低頭一看這碗粗米飯,也犯了難:他想過粗米質量差,可也沒想到會這般差啊。沉思半天后,他只得安慰廖師傅道:“廖師傅,你就把飯送過去吧,這是主席指示要做的粗米飯!”
廖師傅聽了王鶴濱的寬慰,雖然有些顧慮,但他還是收拾好飯菜,快步送到紫雲軒過廳。
王鶴濱在廖師傅把飯送到毛澤東那裡之後,並沒有離開菊香書屋,他仍在擔心:雖然按照主席的要求把粗米飯做好了,可他真能吃得下?
在值班衛士把碗筷撤回之後,王鶴濱走到毛澤東身邊,用試探性的口吻問道:“主席,粗米飯好吃嗎?”毛澤東聽了卻一臉滿意地回道:“很好吃嘛,明天還要吃這個!”
聽到毛澤東的回答後,王鶴濱心裡打著鼓退了出來。讓廖師傅和王鶴濱都沒想到的是: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毛澤東幾乎每天都吃這樣的粗米飯。
誰能想到,身為最高領導人的毛澤東竟在朝鮮戰爭時期在國內天天吃粗米飯。這樣的事,王鶴濱若非親眼看到,他也定然不會相信。
可王鶴濱卻並不覺得多難以置信,畢竟,他身邊的這個偉人一直以艱苦樸素著稱。而這個“艱苦樸素”打1943年秋他第一次見毛澤東時,就已經深有體會了。
第一次見面時,王鶴濱年僅19歲,他剛剛隨著晉察冀軍區遷到延安,被編入中國醫科大學。那天,毛澤東出現在他面前時身上穿了一身褪了色的、和普通戰士難以區別的灰色軍裝,他當時與普通戰士唯一的區別就是:他沒有在腿上打綁帶。
當時的毛澤東給王鶴濱印象最深的是他的褲腿膝蓋部位有一塊兒大大的補丁:補丁也是一塊兒舊布裁剪而成,顏色比灰色褲子顏色稍微深一些,讓人一眼就能看出來。毛澤東的衣服上的補丁不只這一塊兒,他的衣服的肩膀上、袖子的肘子處都打滿了補丁。
很難想象,這身打扮時的毛澤東竟已經貴為紅軍最高領導人了。
也因為事先早已對毛澤東有了一定了解,所以當廖師傅再次帶著對粗米的疑惑來問他時,他才拍了拍廖師傅肩膀說:“你就別問了,他這段是隻吃粗米了的。”
除了吃粗米外,毛澤東在飲食上還有一個異於常人的特點:他喜歡吃“苦菜”。這裡的苦菜便是帶苦味的菜,比如苦瓜、苦媽菜等。
王鶴濱留意到,每次吃苦菜時,毛澤東還從來連眉頭不皺一下。
和毛澤東親密相處的三年間,王鶴濱還留意到毛澤東飲食上還有另一個習慣:喜歡吃門前菜。所謂“門前菜”其實就是離自己座位比較近的菜,而喜歡吃門前菜自然就是喜歡吃離自己近的菜了。
剛開始不知道毛澤東這個喜好時,王鶴濱為此還受了廖師傅不少“責難”。
原來,王鶴濱擔任毛澤東的保健醫生之後,在照顧毛澤東的健康狀況的同時,還有一個特殊的“任務”:在陪主席吃完飯之後,要向廚房報告毛澤東吃了多少飯,哪個菜吃得多一些等等。
這樣,廚房才好根據毛澤東的喜好安排飯菜。
有一次,廖師傅提著撤下來的飯菜,拉長著臉對王鶴濱道:
“王秘書,上頓飯你說毛主席吃炒青蒿吃得多,這一頓又炒了青蒿,主席怎麼連一筷子都沒吃?”
說完,廖師傅還把撤下來的那盤炒青蒿端出來給王鶴濱看,緊接著,廖師傅還抱怨道:“你以後觀察的仔細一些好嗎?”
王鶴濱看著紋絲未動的炒青蒿也有些搞不清楚了:明明上一頓主席吃炒青蒿吃得最多,這一頓怎麼連一筷子都不動了呢?
有了這次反映失誤後,王鶴濱就更仔細地留意了,之後的每次陪毛澤東吃飯時,他都會在暗中觀察毛澤東“下箸(筷子)”了。
經他多番觀察之後,王鶴濱終於發現了毛澤東吃飯的“規律”:原來,毛澤東吃得最多的菜,都是離他最近的菜,不需要伸胳膊,只要抬起筷子就能夾起來吃的那種。至於面前的菜是炒青蒿、還是炒白菜根本不重要,哪怕是他最愛吃的紅燒肉,只要離得遠,毛澤東也不會伸胳膊去夾。
發現了毛澤東愛吃“門前菜”的規律以後,廖師傅也就開始放心大膽地為毛澤東準備飯菜了,而王鶴濱也不用再擔心廖師傅在他面前拉長臉了。
毛澤東在飲食上的另一個特點是:注重菜品多樣性。但他的講究多樣,卻從來有條件,這個條件是:必須在他制定的伙食標準裡。
1950年前後,即王鶴濱陪伴毛澤東期間,毛澤東的伙食標準一直維持在1.6元以內。若有超出,哪怕多一分錢他都會要求從他工資里扣除。
1952年,王鶴濱陪毛澤東視察旗艦長江號期間,他甚至還在看了海軍的伙食標準後,主動要求將自己本就已經很低的伙食標準再次降低。
原來,當時海軍的伙食標準是1.8元,毛澤東當時則是1.6元,毛澤東覺得自己的伙食標準和國家海軍相差無幾不合規矩,所以,他便對王鶴濱說:“以後我的每日伙食標準就是定1.2元吧!”
自此後,毛澤東的伙食標準果然就從1.6元降到了1.2元。
但毛澤東偶爾也有高出標準的時候,比如,1952年12月26日那天,他便和王鶴濱吃了一頓還算豐盛的晚餐。
在被叫來陪飯時,王鶴濱並不知道當天有什麼不一樣。但掃了一眼餐桌後,他立馬意識到今天這頓飯很有些特殊了。
王鶴濱記得,當天,毛澤東的餐桌上除了有幾樣尋常小菜,即醬菜、辣椒、腐乳外,還多了一小碟醬牛肉片和一小盆熱騰騰的麵條,關鍵,餐桌兩側還各擺著一個杯子,杯子裡各有半杯小酒。
果然,當天與平日完全不同:當天是毛澤東的生日!當天,按照“女做滿男做虛”的習慣,竟正是毛澤東的60大壽。
吃完這頓飯時,王鶴濱才知道,這頓飯竟破天荒地花了2塊錢。這個錢數自然超出了毛澤東平日的伙食標準,為了“補缺”,第二天,毛澤東就從自己的工資裡拿出超出的錢讓廖師傅補了缺。
這次生日,也是王鶴濱陪同毛澤東過的最後一個生日。這之後不久,王鶴濱便赴蘇聯攻讀研究生了。
後來,王鶴濱學成後成了一代名醫。但無論何時,他也一直保持著儉樸的生活作風。而這一切,顯然與毛澤東早年對他的影響有關。
轉自:記者李滿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免責宣告:本文已註明轉載出處,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不作任何商業用途。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私信聯絡我們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