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億觀資訊報道組
5月封號潮以後,亞馬遜賣家們噤若寒蟬,不敢輕易“刷單”與“測評”了。原以為可以平靜一陣子了。
沒想到,今天一批賣家收到亞馬遜警告信,因為“違反買家商品評論政策”。
隨後,一批商品被下架了。
這跟上週六,大量賣家收到績效通知,但產品依然正常銷售的情況不同。
這次是真下架禁售了。
一些賣家諮詢客服後,得到不同回覆。有的客服說是短期內銷量激增,有的則說分類稽核導致下架。不過,亞馬遜官方經理稱,現在確實在發起新一輪查刷單。
一些賣家看到申訴按鈕還在,很快提交了申訴和“行動計劃”。
結果,卻得到亞馬遜的“終審”:“ 由於檢測到大量違反亞馬遜買家評論政策的濫用活動,我們移除有在售賣家報價的相關商品資訊。”
“鑑於我們對該商品檢測到的濫用程度,我們將其在店鋪中永久移除……這是一項最終決定,我們不會回覆有關問題的電子郵件。”
有經驗的賣家稱,現階段不要急著“坦白從寬”,忙於提交“Acation Plan”,先冷處理,等一等,看看是否風向,是否有更好的參考辦法。有時過於主動申訴,反而會撞在槍口上。
這次被抓,一些賣家是不冤枉。
確實,在5月封號潮之後,許多賣家收斂了一陣子,但依然還是忍不住“刷”,只不過,頻率低了很多。
比如,一位賣家稱“ 前100單,沒有一個評論,後面200個單,測評30多個星評 ,含10個文字評”。
該賣家頗為委屈抱怨稱:“這也是濫用(評論)嗎?”
不過,本次中招的賣家中有部分確實是“冤枉”的。
有賣家“從未聯絡任何第三方進行好評獎勵,但有連結被停止銷售了”,也有賣家稱“所有評論都不是透過違規渠道獲取的,但依然被判定違規。”
因此,這次警告或者停止銷售,有部分是系統誤判的。
亞馬遜都是透過智慧化系統來批次檢測的,根據listing的共同特徵或者關聯點進行篩選,部分產品連結,難免會被無辜“連坐”。
刷單被查,是老話題了。
近日,億觀資訊組留意到另一個大訊息,100億級大賣家環球易購旗下獨立站平臺Gearbest,關閉了 。
Gearbest是以銷售3C為主的獨立站,高峰期註冊使用者達5098萬,如今一朝之間關閉了,實為可惜。
這件事很大,為了確定真實性,我們進入Gearbest母公司環球易購的官網,從其“綜合平臺”的入口進入Gearbest.com。
看到的結果依然一樣,URL無效,無法訪問。看來,被關閉已是事實了。
在此之前,我們藍海億觀網也曾報道過,環球易購因拖欠貨款,被供應商堵住了辦公室大門。
其中相當比例的供應商,就是為Gearbest供貨的。
大量供貨商在新浪黑貓平臺上投訴。一位與環球易購合作5年的老供應商,一筆幾十萬貨款催了3個月也沒有任何結果。
有些供應商被拖欠金額達150多萬。
(新浪黑貓投訴)
當時,一些供應商沒有辦法,跑到環球易購另一個獨立站平臺Zaful的辦公點去討說法,畢竟做時尚產品的Zaful,是環球易購剩下的不可多得優質資產之一。
供應商們知道Zaful還是有錢的,而Gearbest幾乎是山窮水盡,窮得叮噹響了。
如今,Gearbest網站的關閉,坐實了之前的猜測。
深圳一位跨境電商人士告訴億觀資訊組,聽說Gearbest方面幾乎沒有人在辦公了。 因此,目前從各方資訊來看,Gearbest的經營確實遇到了大問題。
微妙的是,就在今年5月14日,母公司ST跨境通董秘回覆投資者稱,公司自營網站Zaful和Gearbest經營一切正常。
同時在一年前,即2020年8月,環球易購官網還貼出Gearbest的爆單喜報:《猛增300%,GGearbest黑馬賣家自述7.28年中大促〈爆單經〉》
在一片熱鬧與輝煌後,如今整個網站關閉,著實令人唏噓感慨。
Gearbest一度是環球易購旗下的重點獨立站,在海外確實吸引力一批電子產品愛好者。
它的商品價格很便宜,運費也很低,擊敗了許多外國同行。
然而,從去年開始,似乎它遇到了問題。一改平時低價格的路線,將很多產品大量提價,接著,對聯盟營銷人員(推廣併成交後,獲得分傭的人員)也“苛刻”起來了。
接著,客戶支援、退款等方面的服務質量,也逐漸下降,一些情況下,甚至發不出貨,或者線上的產品總是變成“缺貨”狀態。
我們從母公司跨境通財報上看到,2019年,Gearbest的註冊使用者為5098萬人,活躍使用者3071萬,到了一年後的2020年後,使用者數量暴跌,一下子少了一千多萬。
註冊使用者和活躍使用者一下子變成了3017萬人和2666萬人。
月均訪問量也從23375萬次,暴跌到17482萬次。
Gearbest經歷了大規模擴張,然後又大規模收縮的過程。
2018年底,Gearbest的線上SKU數量還有99.6萬個,
到了2019年底,其SKU數量直線下降到只剩下30.9萬個。直接砍掉了68萬個SKU。
這些被下架的SKU,究竟去了哪裡?
下架後售出之前,必然是堆在倉庫當中。等待找到清庫存的渠道之後,大規模跌價,虧本清倉。
因此,Gearbest的敗象在幾年前已經顯露出來了。
在2020年底,它的活躍使用者還有2666萬人,如今半年多過去了,因其產品缺貨、客服質量下降、等因素,其活躍使用者數量也會進一步下降。
但無論如何,Gearbest也是一個幾千萬使用者的大站,也積累了一定品牌聲譽,也擁有不少自然流量。
如今一朝之間卻關閉了,好比一座巨大的建築,轟然倒塌。
另外對賣家還有一個好訊息。
亞馬遜“霸王定價條款”遭到了進一步的打擊。
美國媒體報道,華盛頓特區總檢察長卡爾·拉辛宣佈將擴大對亞馬遜的訴訟範圍,包括針對第三方賣家制定的定價策略。
在起訴宣告中,華盛頓總檢察長認為,亞馬遜利用其市場主導地位來操縱定價政策。除了第三方賣家,亞馬遜還與第一方賣家和批發商簽訂了反競爭協議。
亞馬遜與供應商簽訂了一個“最低利潤協議”,就是說,如果亞馬遜在採購或者轉售這些供應商(或第一方賣家)的產品時,必須保證可以賺得最低利潤,否則,供應商要賠償差價,最高達數百萬美元。
如今這一規定,遭到了法律訴訟。
實際上,對於第三方賣家,亞馬遜也有類似的控制價格的霸王條款。
其中有一條“價格對等條例”,禁止賣家以低於亞馬遜上面的價格,在其他電商平臺或渠道上銷售商品。
這是什麼意思呢?
如果一個賣家在亞馬遜上賣滑鼠,標價9美元,但賣家在自己的獨立站、eBay、沃爾瑪平臺上標價8美元出售。
或者,賣家在所有渠道都賣9美元,但感覺在亞馬遜上成本太高了,將價格提到了10美元,其他平臺的價格不變。
這種情況下,賣家就違反了“價格對等條例”,是不被亞馬遜允許的。
如果賣家偷偷地這樣做呢?
不要緊,亞馬遜會用機器人,全網蒐羅和抓取賣家的品牌、店鋪資訊,經過資料比較,鎖定賣家的身份。
接著,賣家的店鋪可能要“遭殃”了。不是產品listing的權重被下調,就是購物車(BuyBox)丟失。購物車對賣家來說非常重要,因為亞馬遜平臺上80%訂單,都是透過購物車下單完成的。這樣一來,賣家只得乖乖就範,服從淫威。
這一做法引發了歐美輿論的巨大討論。
後來,在媒體和監管部門的壓力下,亞馬遜悄悄地修改了這一條款。
然而,亞馬遜不甘心,又推出一個“公平定價政策”(Fair Pricing Policy)。這個政策其實換湯不換藥,依然還是壓制賣家的價格,讓其保持亞馬遜售價的最低價。
如今,一系列的反壟斷訴訟,將有助於亞馬遜改變這些強制條款,對賣家來說是一個好訊息。 (藍海億觀網資訊報道組 小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