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易筋經習練總則
易筋經每勢皆為樁功,不可理解為完全是動功。 每一樁勢皆分為左勢與右勢。以足為準,左足在前練的是左側經筋,為左勢;右足在前練的是右側經筋,為右勢。即使正立的各樁勢也分為左勢與右勢。
易筋經各樁勢的共同要點是頭領身松。頭領,用頭領周身。站樁時,用頭之領勁把全身領起,領勁要達足跟,整個身體彷彿吊起來一樣。身松,身體要放鬆,自然下墜,不用支撐力。只有放鬆得好,頭領之勁才能到達足跟。頭領時胸部隔肌最容易緊張,放鬆心口窩使隔肌放鬆,周身也容易放鬆,重心自然下降。
心要寧靜而深邃 ,無思無為,寂然不動。多讀《洗髓經》《道德經》能提高自己的心境,此為易筋經修煉之心法。
第二節:易筋經調息方法
易筋經的呼吸法是中華武術運動的氣息調節方法之一,是以養氣和練氣為基礎,一般是深長、細勻的自然呼吸和腹式呼吸。
習練者首先要培養深長舒緩的腹式呼吸習慣,透過腹式呼吸習慣的養成,可提升修煉者的心靜、體松、氣固、神凝的身心修養。在整個練習過程中主要用鼻呼吸、呼吸量不足時也可輔以口腔一同呼吸,呼吸時不要受動作的影響而緊張勉強,甚至憋氣,應力求自然通暢,配合正確的呼吸。透過動作和呼吸的相結合,可起到舒展筋骨、調和氣血、暢通經絡、增加內勁、以氣催力、按摩內臟、消除淤血、促進血液迴圈等作用。
易筋經中的調息方法如下幾個方面 :
1、以鼻子呼吸為主,兼以嘴巴呼氣為輔。
2、氣要細、慢、長、勻 ,此為長呼吸。長呼吸有別於深呼吸;
深呼吸是瞬間吸滿,長呼吸是慢慢吸滿。
3、長呼吸至少有兩個作用:一是增強肺活量,二是能讓底氣充沛。
4、呼吸時初步練習不可過分追求“意念”,認真呼吸就行了。
第三節:易筋經修煉基本步型
易筋經中有幾種基本步型。基本步型是指在易筋經的練習過程中,站立的位置、姿勢及腳步形狀。易筋經的基本步型主要有三種:弓步、丁步和馬步。每一種站法都是練習易筋經的最基本姿勢,與基本手型配合,再加之身體動作,才生成了變化多端的十二勢。練習者一定要按標準練習每一種步型。
第一種基本步型:弓步
弓步,俗稱弓箭步,兩腿前後分開,間距約為腳長的四至五倍,前腿屈膝前弓,斜向地面,膝與腳尖上下相對,腳尖微內扣;後腿挺膝伸直,腳尖微內口,全腳掌著地。上體正對前方,挺胸、塌腰、沉髖;兩腳左右相距約一腳(如圖)。注意,左腿在前為左弓步,右腿在前為右弓步。
第一種基本步型:丁步
雙腳並步站立,左右分開,間距10~20釐米。兩腿屈膝下蹲,前腿腳跟提起,腳尖著地,虛點地面,置於後腳足弓處;後腿全腳掌著地踏實(如圖)。左腳腳跟抬起時,腳尖點地,虛靠於右腳腳踝內側,靠右腿支撐體重,反之亦然。丁步利用身體重心的變化,經常作為過渡動作出現。
第三種基本步型:馬步
在影視劇作品中,很多練習武術的人都是由蹲馬步開始的。馬步也是易筋經的基本步型之一。馬步能夠增強人體穩定性和平衡力,進而達到調節練習者的精、氣、神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基本功之一。練習馬步兩腳分開站立,間距約為本人腳長的2~3倍,腳尖向前,屈膝半蹲,大腿略高於水平(如圖)。
第四節:六式易筋經修煉法要
六式易筋經是整個易筋洗髓功法中最基礎的一部,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人們歷來推崇“化繁為簡”,十二式易筋經是我國傳統養生文化的精華縮影,而精華六式易筋經又是從十二式易筋經和八段錦中演化出來的精髓。化繁為簡,也是思維方式上的一種智慧。看似簡簡單單的六個動作,採用站式動功,簡單易學,堅持習之,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養生效果。
入定預備式
每天清晨選擇空氣清新,環境幽靜的場所,面向東方,迎著旭日東昇,自然站立,雙手自然環抱於小腹丹田處,調整呼吸,全身從頭到腳逐節放鬆,全身不用任何的拙力,採用腹式呼吸,也就是呼吸勻深細長,使自己的意念集中在下丹田,靜氣凝神,思想集中,排除一切雜念,使大腦處於一種似覺未覺得安靜狀態,無我無為,此為入定預備式。
待入定約8分鐘或者10分鐘後,可逐式進行習練,練習第一式如果自我感覺已經很純熟,可以繼續練習第二式,以此類推,循序漸進,切不可急於求成。
第一式:蟠龍探海式
第一式叫做蟠龍探海,所謂蟠龍,指的是伏在地上的龍,蟠龍是第一式的形象比喻,探海這兩個字是第一式的動作要領。"探海"為武術功架之一,分為"前探海"跟"後探海"。這裡指的是前探海,也就是上身隨著胳膊的牽引逐漸前傾俯身。
【功法步驟】
1、立身中正,百會上領,下頜微收,全身放鬆,身心入靜,自然呼吸;
2、左腳向身體左側邁開,與肩同寬。舌抵上顎,口唇微閉,細長呼吸;
3、雙臂上抬與肩平,手心向下,手掌向遠端伸展,氣貫雙掌,力達指尖;
4、翻掌,百會穴上方十指交叉,再翻掌上推,雙臂伸直,靜立10秒鐘;
5、腰胯放鬆,緩緩向前折腰,雙腿繃直,雙掌探地,持續10秒鐘;
6、收功,左腳收回。雙手從百會穴向兩側劃弧下落體側,重複三次。
【功法解析】重複上述動作做四遍。
具體行功時,雙臂從身體兩側向上高舉過頭頂,十指交叉翻掌向上託天,一節一節逐節拉抻我們的脊柱;這一式中的兩掌上舉,可牽拉手臂上的4條經脈,主要是手臂內側的手三陰經,即肺經、心經和心包經以及身體大腿外側中間的足少陽膽經;接下來放鬆腰胯,向前慢慢俯腰,雙腿保持繃緊,然後雙掌貼地,保持9~18個自然呼吸。當緩緩向前俯腰,雙腿繃直時,就有效牽拉身體後側的足太陽膀胱經。膀胱經掌管人體最大的排毒通道,同時也是身體抵禦外界風寒的重要屏障,若這條經絡通暢,外寒難以侵入,內毒及時排出。
所以這一式可以很快的打通膀胱經,所謂“打通”就是讓更多的氣血流入這條經絡。誰給膀胱經能量呢,主要是靠腎臟,腎與膀胱相表裡,膀胱經是通道,本身無動力執行,需腎氣的支援才能完成禦寒、排毒的功能。所以加強了膀胱經的需求,也就激發了腎臟的供應潛能。
第二式:彎弓射鵰式
第二式叫做彎弓射鵰。所謂的彎弓,是肢體動作的形象比喻,也就是把我們的身體看做是一張箭在弦上,逐漸拉滿的弓。這裡的弓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意思是雙腿要弓步,第二層意思是我們的脊柱要呈現弓形。
第二層脊柱呈現弓形,也就是我們的脊柱要適當左右彎曲,透過鍛鍊脊柱的彎曲度,來增強脊柱的柔韌性和身體的平衡能力,疏通兩側的肝經和膽經。
在脊柱彎曲的時候,要做到外三合。也就是肩與胯合,是指兩肩兩胯在一個起落中,四點同時發勁。肘與膝合,手與腳合。練習外三合時,只要肩與胯合好,其他兩合也就不自覺地完成了。在練習彎弓射鵰動作時,我們的肩、胯、肘、膝在同一平面上,就好像我們的身體趴在一面玻璃上,這樣才能有效的拉伸身體兩側的膽經。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膽的決斷,反映了人體正氣的盛衰。只有正氣強盛,內氣充實的人,才能“膽氣壯”,才能主決斷而有果敢行為。
【功法】
1、立身中正,百會上領,下頜微收,全身放鬆,身心入靜,自然呼吸;
2、左腳向身體左側邁開,與肩同寬。舌抵上顎,口唇微閉,細長呼吸;
3、雙臂上抬與肩平,手心向下,手掌向遠端伸展,氣貫雙掌,力達指尖;
4、翻掌,百會穴上方十指交叉,翻掌上推,雙臂伸直,靜立10秒鐘;
5、雙臂伸直隨上身向右旋轉脊椎,下身不動保持中正,靜立5秒鐘;
6、雙掌緩慢落至右側腰胯間,翻掌,手心向上;
7、同時,左腿向左前方斜跨一大步,成左弓步,右腿蹬地,上身保持正直;
8、同時,把右腰間雙掌,順勢向身體左側劃弧推出,掌心向外,雙目視雙掌心;肩、胯、肘、膝保持在同一平面上,持續10秒鐘。
9、左腿慢慢收回,相反方向重複上述動作。
【解析】重複上述動作做四遍。
這一式中的彎弓射鵰,分為左彎弓和右彎弓兩個動作。弓步有利於放鬆疲勞的肌肉,可以提高肌肉的敏感度和彈性,同時也可預防關節肌腱老化等疾病。
弓步要領:以左弓步為例;左腳向前一大步(約為自身腳長的4~5倍)。腳尖微內扣,左腿屈膝,膝不過腳尖;右腿挺膝伸直,腳尖內扣斜前方。雙腳全腳著地,前腿弓,後腿繃。兩腳分別在一條縱線的兩側。弓左腿為左弓步;弓右腿為右弓步。弓步時,若兩腳距離太窄,踩在一條直線上,或前後交叉繞步,造成“走鋼絲”、“扭麻花”,身體歪扭,搖晃。
上半身的肢體彎曲可以有效的牽引到足少陽膽經。膽經從腳部開始,沿著大腿外側一直向上,直至頭部。《素問·靈蘭秘典論》:"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膽的決斷,還反映了人體正氣的盛衰。只有正氣強盛,內氣充實的人,才能“膽氣壯”,才能主決斷而有果敢行為。由於正氣對外邪具有抵抗作用,所以膽氣的壯與弱,標誌著人體正氣的盛與衰,也標誌著人體抗邪能力的強與弱。
膽貯藏、排洩膽汁,與小腸的消化吸收功能有關,參與六腑的“傳化物”,故膽為六腑之一。如果膽經不通,則容易出現頭痛,額痛,目眩,或者經氣執行不順,導致出現腋下腫痛,胸脅、股及下肢外側痛等。所以膽經不通暢的人,可以多習練這一式。
第三式:太虛拔陰式
何為“太虛”?這個詞境很大,“太虛”又稱之為“大虛”。道大而虛靜,簡稱“太虛”。所謂“太虛”就是老子、莊子所說的“道”。北宋理學家張載說"太虛無形,氣之本體”。也就是說太虛即氣,氣化萬物。清代的魏源也說過:"太虛之精氣流動,充盈於天地之間。”冥心歸太虛,天地與同壽。也就是洗滌人心化為天心,可以和天地同壽。
“拔陰”是撥陰取陽的意思。中國傳統文化講:在天地形成之前,本是一片混沌,後來陽氣上升成為天,陰氣下降成為地。人也是如天地一般。母體的嬰兒基本上是處在混沌狀態中,等出生之後,於是“天地分開”,陰陽分開。清輕上浮者為天為陽,重濁下凝者為地為陰。人到了一定年齡,陽虛陰凝。陰寒主凝,正如水遇寒冷就要結冰,同樣,在滿是陰寒之氣的身體裡,運化必然放慢,各種凝結也都產生了。
沒有陽光和溫暖,這些陰寒的凝結只能越結越大,最後全身都凝結成陰冷的一塊,人就死亡。所以要想獲得健康長壽,就要堅持積存陽氣,消除陰氣。把身上所有的陰氣排出去,陽氣足了身體自然健康。“積累陽光、驅除陰氣”就是拔陰取陽。
【功法】
1、立身中正,百會上領,下頜微收,全身放鬆,身心入靜,自然呼吸;
2、左腳向身體左側邁開,與肩同寬。舌抵上顎,口唇微閉,細長呼吸;
3、雙臂上抬與肩平,手心向下,手掌向遠端伸展,氣貫雙掌,力達指尖;
4、翻掌,百會穴上方十指交叉,翻掌上推,雙臂伸直,靜立10秒鐘;
5、同時,腳跟微起,重力放在前腳掌,待雙臂上推至極限時,臀部微下坐,脊柱拉長,目視前方,靜立10秒鐘;
6、雙掌交叉慢慢下落至小腹前,掌心向上,腳跟著地。調息片刻;再次翻掌向上重複上述動作。
7、收功時,雙手在百會穴上方向身體兩側劃弧下落,同時緩緩呼氣,雙腿併攏。
【解析】重複上述動作做四遍。
這一式練習就能起到拔除陰氣,積累陽氣的作用。在功態中,首先要冥心靜氣,使心神不妄動,氣沉丹田,雙掌在百會穴上方十指交叉,向上推出。撐起雙臂,帶動脊柱一節一節向上拔起,這叫抻筋拔骨。脊柱與督脈有關,在背部正中,正好是督脈的位置;督脈即陽脈之海,主一身陽氣,督脈振奮陽氣旺,全身則旺。待脊柱上拔的同時,稍微屈膝,臀部有下坐之勢,上下產生一個爭力,牽拉我們的腰椎部位。“腰”是人體上下轉動的樞紐,所以“腰為主宰”。腰部是督脈及膀胱經所循經之地,牽拉腰椎能疏通督脈,固腎益精,培補元氣。
第三臀部下坐同時,身體重心放腳掌部位,腳後跟保持虛空狀態,腳跟虛空這個動作可以加強人體排濁陰的能力。腎經起於腳前掌湧泉穴, 腳掌著力,可啟發腎經之氣。人體的陰蹺、陽蹺都起於腳跟中,陽蹺貫穿所有陽經,陰蹺脈貫穿所有的陰經,所以這兩條經脈對調節陰陽的平衡至關重要。李時珍說:“蹺脈動,諸脈通”,腳跟抬起、落地可發動陰蹺脈和陽蹺脈的氣機,促使十二經絡的執行。
第四式:天圓地達式
天圓地達這一式是中國陰陽學說的一種體現,是古代先哲們認識世界的思維方式。古人把天地未分、渾沌初起之狀稱為太極,太極生兩儀,就劃出了陰陽,分出了天地。古人把日月星等天體在內的茫茫宇宙稱為"天",把立足其間的田野稱為"地",由於日月等天體都是在週而復始、永無休止地運動,好似一個閉合的圓周無始無終,週而復始。
天圓地達中的“達”有通達之意。天為陽,地為陰;天為主,地為順。地要順應天,兩者相互感應。中國古人認為凡是圓形的物體,都具有好動的特點,動為陽、靜為陰,故而"天圓"就成了陽的象徵。“地達”則表示大地卻承載著萬物,靜止穩定。
在功態上來講,"天圓地達"透過地氣上升,陽氣下降, 從而達到陰陽二起在丹田交融的狀態。按照人體生命一定的能量迴圈模式不斷加強人體自身的能量。從易經卦象上來講,"天圓"體現出變動,靈活,給與的意思,就是"乾"卦,而"地達" 則體現承載,穩定靜止不動,就是"坤"卦。整個“天圓地達”的核心思想是心性上要圓融,命身上才能通達。
【功法】
1、立身中正,百會上領,下頜微收,全身放鬆,身心入靜,自然呼吸;
2、左腳向身體左側邁開,與肩同寬。舌抵上顎,口唇微閉,細長呼吸;
3、雙臂上抬與肩平,手心向下,手掌向遠端伸展,氣貫雙掌,力達指尖;
4、雙手向後護腰,大拇指朝前,自然向外擴胸,下巴勾天,帶動脊柱後仰;
5、雙腿向後彎折,身體呈C字狀,雙眼儘量瞧向後方地面;保持10秒鐘;
6、 緩緩站起,身體恢復直立狀態,調息片刻,繼續重複上述動作。
7、收功時,雙臂沿著體側向上方劃弧平展,掌心向下,然後緩緩下落至體側,雙腳並立。
【解析】重複上述動作做四遍。
這一式在具體習練時,首先要做到心靜如水,呼吸要緩慢,下巴勾天,腰髖部挺起,上體後仰,牽拉身前的任脈附近經脈和骨盆的經脈以及肌肉,緩緩向後下腰,直至頭朝下,趨向地面,手頭和腳的距離儘可能地靠近,下腰又叫下橋,也就是身體彎曲,像一座拱橋。人體骨盆即為“地”之所在。
骨盆是人體藏汙納垢的地方,大量的神經末梢和靜脈血管都匯入了骨盆中,生命器官的全部主要經絡都經過這個區域。所以骨盆經絡暢通,可以大大加強生殖器官和周圍的複雜的脈絡和穴位的功能。同時,在練習下腰的過程之中,則是因為腰部處於繃緊的狀態下,這個時候就會不斷地鍛鍊腰部上的肌肉,使多餘的贅肉能夠有效消耗,並且使得腰部力量更加地紮實。
注意一點,身體往後下腰的時候,第一要足夠的緩慢,第二要量力而行。在練習之前把身後尖銳的物品移走,也可以在腳下放一層軟墊,有一個防護保護措施。下腰可以有效地鍛鍊腰部的力量;也可以防治腰部疾病,免受疾病的困擾。目前在臨床醫學上有很多的疾病,都是由於其腰部的原因。如,腰部頸椎病、腹部疼痛以及類風溼性關節炎等疾病,都是因為其腰部太僵硬了,以至於很容易使得腰部受傷,從而導致患有某一些不良的腰部疾病。
第五式:乾吸坤吐式
何為“乾吸坤吐”?就是吸氣升乾,呼氣降坤。人體呼吸要透過胸腔和腹腔,就胸腹而言,胸為陽,腹為陰,胸腹開合運化就是陰陽乾坤迴圈之道。人身體的前胸腹部是人的陰面,主一身之陰脈,即任脈;人體的後脊背為陽面,主一身之陽脈,即督脈。這就是任督二脈。任督二脈為人體陰陽升降迴圈路線,上下四肢為旁路陰陽、交通往來之路徑。
單就氣機升降的協同來說,當人體深深吸氣時,胸部外擴,腹部膨脹,清氣進入體內,這個時候人體橫膈肌下降;當人體深深呼氣時,腹部凹陷,濁氣排出體外,但此時橫膈肌上升。古人將人體呼吸時腹肌的收縮擴張對丹田、經脈的激盪作用,稱之為內呼吸。口鼻呼吸稱之為外呼吸。外呼吸和內呼吸就出現了這樣的關係:吸氣時後天之氣降,但先天之氣升;呼氣時後天之氣升,但先天之氣降。這叫“吸氣升乾,呼氣降坤”。
柳華陽曾經說過:外氣降,內氣則升。外氣升,則內氣降。說的都是這種內外呼吸的升降關係。當呼氣時,人體內在氣機便處於“開”的態勢;當吸氣時,人體內在氣機便處於“合”的態勢。這就是人體氣機的升降開合規律。
根據這一規律,我們在吸氣升乾時,雖然要專注於“內氣上升”,但同時也要稍微留意下降;在呼氣降坤時,雖然要專注於“內氣下降”,但同時也要輕輕留意上升。以鼻子緩緩吸氣和緩緩呼氣。即以後天之外呼吸,引動培育先天元陽之氣。
【功法】
1、立身中正,百會穴上領,下頜微收含虛,舌抵上顎,全身放鬆,自然呼吸;
2、左腳向身體左側邁開一步,與肩同寬。舌尖微抵上顎,口唇微閉,細長呼吸;
3、下巴似貼胸,緩緩吸氣,頸項帶動頭一起向身體左側旋轉,左耳似貼肩;
4、繼續向後旋轉,頸項和頭回到中央,向後遠端仰伸,同時眼睛看頭頂的天花板;靜立幾秒鐘;
5、呼氣,頭隨頸項向右旋轉,右耳似貼肩,下巴似貼胸;一呼一吸,頭隨頸項旋轉360度;
6、一圈之後,從反方向重複上述動作。
7、收功時,抬頭,身體正直,雙臂從內到外劃弧,掌心向下,落至體側。
【解析】重複上述動作做四遍。
從功態上來講,此式主要鍛鍊的都是我們的頸椎部位。以頸椎為軸,做整個360度的圓周運動。透過頸椎的一仰一俯,一上一下,可以鍛鍊我們的頸椎上節,振奮陽氣。
注意事項:在整個練習過程中,做到不要聳肩,肩要放平。同時在頸項帶動頭旋轉的時候,兩肩不要跟著旋轉。
第六式:左右探尾式
這一式中的探尾,尾指的是尾閭穴(尾椎處),主要是透過頸椎上節的左右充分扭轉,讓脖頸大椎穴更加的靈活。
在功法中,尾椎與大椎穴的配合非常重要。一個身體僵硬的人,雙肩是不展的,如果雙肩的肩井穴不開,肩背的筋肉都是死的,大腦接受的外界刺激,一到大椎穴的位置就淤堵了,導致資訊傳導不下去。
如果一個人的脖子比較僵硬,氣的正常迴圈肯定受到很大的影響。我們的脖子大椎在很多時候就好像腰椎。腰不活就沒有力氣,全身笨拙;若脖子大椎不活,整個人就缺少靈動。
【功法】
1、立身中正,百會上領,下頜微收,舌抵上顎,全身放鬆,自然呼吸;
2、左腳向身體左側邁開一步,與肩同寬。口唇微閉,細長呼吸;
3、緩緩吸氣,頭隨頸項逐漸向身體左後方扭轉,眼睛餘光看尾椎骨,保持10秒鐘;
4、頭部回正,再向右側反方向做一遍上述動作,保持10秒鐘;
5、收功時,雙臂向體側平展,掌心向下,再回落至體側,雙腳並立。
【解析】重複上述動作做四遍。
第六式的呼吸遵循深呼吸的原則。用鼻吸鼻呼法,緩緩的吸一口氣,一吸到底,吸到下丹田部位開始閉氣,同時轉動脖子慢慢看向身後的尾椎部位,眼睛關注尾椎。也就是尾椎和大椎要上下相應。
閉氣時,下頜微微內收,無須意守,只是關注我們的尾椎部位即可。閉氣時間以個人耐受力為限,一般初學者十秒至二十秒就行了,不要強求延長時間。當自我感覺閉不住氣時,開始緩緩呼氣,呼氣時,脖子緩緩的向前扭轉,恢復到立身中正狀態。然後,再用鼻吸氣,進行下一個迴圈。
吸的方法是鼻吸氣--閉氣--呼氣,反覆進行。(備註:高血壓、心臟病患者初級習練,不需要閉氣,呼吸做到深沉緩細就可以。)
第六式鍛鍊我們的頸椎部位動作,主要是對頸、肩部肌肉的調節,預防眼、頸、肩疾病,改善頭部血液迴圈,緩解用腦疲勞,同時還可以進一步強化正常的脊柱生理曲度並減輕頸椎病。特別適合那些經常坐辦公室不活動的白領們。往後瞧的轉頭動作,可刺激頸部“大椎穴”。通暢諸經,振奮一身之陽氣,快速恢復體力。
收勢動作
【動作】:
動作一:兩手鬆開,兩臂外旋;上體緩緩直立;同時,兩臂伸直外展成側,掌心向上,兩臂上舉,肘微屈,掌心向下;目視前下方。
動作二:松肩,屈肘,兩臂內收,兩掌經頭、面、胸前下引至腹部,掌心向下;目視前下方。重複一至二動3遍。
兩臂放鬆還原,自然垂於體側;左腳收回,併攏站立;舌抵上顎;目視前方。
【解析】:
收勢是整套功法中的最後一個動作,雖然動作比較簡單,但卻起著重要的收功、放鬆作用,必須給予高度重視。從總體上看,收勢中呼吸與動作的協調配合是很重要的,雙手上舉時吸氣,下按時吐氣,儘量使呼吸做到深長勻細。同時,保持心理活動的平靜,維持全身的鬆柔狀態。
第五節:易筋經修煉三階段
第一階段:調形
顧名思義,練習任何一種功夫一定是先要明其形,然後才能曉其意,所以剛開始練習易筋經也是這樣,要先把動作在理解的基礎上完全熟悉,同時將動作與動作之間的銜接、轉換做到圓活自然,舒展大方,並不斷的修正和調整自己在動作方面的錯誤,俗話說:學拳容易改拳難,初學時就一定要把動作儘量做到規範、準確、舒展、只有這樣才能使導引道路毫無流滯,從而為以後的練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在調形的第一階段屬於熟悉動作的階段,所以在呼吸上不妨採取順其自然的狀態,當動作完全熟悉後就自然過度到第二階段的練習。
第二階段:調氣
在第一階段動作熟悉的基礎上,就要開始注意呼吸的練習和配合,呼吸的要領在前文已經說過,茲不贅述,這裡所說的調氣主要是指動作和呼吸的配合,呼吸既要吐如落雁,納如飛鴻,同時又要與動作完美統一,達到形氣合一的最佳境界;
第三階段:調意
由前兩階段的練習,接下來的階段就要從調意入手,調意的要領說起來很多,但歸納起來無非一“靜”字足以蔽之,人身四肢百骸悉聽與意,意散則氣散,所以調意對於練習易筋經非常重要,在練功時要將精神高度集中,氣勢合一,達到“心如止水,身似空壺”。形與氣與意渾然一片,達到形神俱妙的最佳練功狀態,其效果自然就會不期而至;不是用意念,意散則氣散。精神高度集中,氣勢合一,達到“心如止水,身似空壺”形與氣與意渾然一片,達到形神俱妙的最佳練功狀態,其效果自然就會不期而至。
這裡要說明一下:我們在練習這套功法的時候,一定要有專業導師指導的情況下去學習指正,因為專業導師可以根據修者的健康狀況、身體素質等各方面進行綜合評估,分段教學。手把手、面對面,師傅領進門,能更快的入門。千萬不要自我閉門摸索,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性靠自悟,命賴師傳”——性功的成敗與個人的慧根有很大關聯,而命功修煉,要想取得效果,除了自己勤學苦煉,必須要有經驗的明師口傳心授,指出竅要才行。
明師很重要!這也能解釋為什麼很多同修剛開始練功覺得有效果,練著練著就不是那麼回事了。問題出在什麼地方呢?
問題出在功夫在傳承中失真了,是人為的因素導致了功法的支離破碎,關鍵的技術和細微的火候變化都被隱藏起來或已經遺失掉。修煉者一開始修煉功夫,也許會有一些效果,可到了後來就“差之毫釐,謬之千里”,只好半途而廢,望功興嘆。
所以,如果能拜一位真正的導師,減少自己大量勞而無功的時間,何樂而不為呢?
嶽本華老師,系岳飛第三十代嫡孫,中醫世家,也是岳家易筋洗髓功夫家傳一脈的嫡傳弟子。為了不讓祖先的智慧心血失傳,六年來奔波,開辦養生大講堂,創辦常青根養生堂,將岳家功夫公佈於眾,繼續發揚光大造福人類。
同時守正創新,與時俱進,與時偕行,將家傳易筋洗髓經修煉和中醫九型體質辨證相結合,針對當代人的慢性病現狀及生活方式,開創出功法養生“辨證施教”教學體系,針對修煉者量身定製康養方案,因人而異給以功法輔導。
但《易筋洗髓》功夫傳授的宗旨是
“寧可失傳不可亂傳”;
只渡有緣人,隨緣不變,不變隨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