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劉伯承元帥在我軍中有著極高的威望,甚至有著“再世諸葛”之稱,還曾經在蘇聯軍事學院學習過系統的軍事理論,據說他從不打沒有把握的仗,但凡他出馬沒有贏不了的。
但就是這樣一位軍事奇才,為何毛澤東在1950年抗美援朝時,沒有考慮讓他去做抗美援朝的主帥呢?劉伯承當時為何沒能夠成為毛澤東心中主帥的人選?
新中國要成立軍事學院,只有劉伯承能勝任
新中國成立以後,社會相對穩定了下來,對於一個新生的國家而言,培養人才,自然就成了重中之重。怎樣培養人才,尤其是軍事方面的人才,是毛澤東最為關心的問題,因為經歷了這麼多年的戰爭,毛澤東心裡清楚,如果一個國家沒有人才,是無法立足於世界的,更不要說發展和繁榮。
就在這個時候,劉伯承主動向毛澤東提出想在南京建立軍事學院的願望,說:“我們國家現在要建設一支現代化的隊伍,最難的是幹部培養,尤其是對高層幹部的培養,我願意辭去所有西南的行政職務,去創辦一所軍事學校!”毛澤東心裡很高興,因為他當時也正在考慮誰去操辦第一所軍事學院的問題,毛澤東聽了劉伯承的建議,直接就說:“立刻放手去做!”毛澤東相信劉伯承的能力,而且劉伯承的軍事水平和理論知識,也足以勝任這項任務。
但是,在當時的中國要辦一所軍事院校,一切都是白手起家的從頭開始,劉伯承不顧這些困難,同年的11月28日,劉伯承連夜乘坐火車,去往南京,開始了緊張的建校和準備工作。在劉伯承的努力下,僅僅用了48天就完成了各項籌備工作。
在1950年抗美援朝開始時,劉伯承正在忙著準備建校的相關事宜,所以毛澤東在考慮主帥時,自然就沒有考慮劉伯承,劉伯承也就沒有一直都在忙碌著為軍事院校組建教員隊伍,以及如何培養學生的方案。在最開始的時候,有的教員是從舊軍官中選拔出來的軍事教員,很多的學員也是軍隊的幹部,甚至當時一些學員們還半開玩笑地抱怨說:“這是讓打敗仗的教打勝仗的!”為了消除學員的牴觸情緒,劉伯承召開了會議,在會上語重心長地告訴大家,這些教員雖然以前是立場不同,但是現在已經在思想上有了轉變,而且和他們學習的是系統的軍事理論。
雖然說這些學員原來都有一定的指揮作戰經驗,但是畢竟沒有收到過正規的軍事理論的培訓,只有向理論進行一定的學習,才能夠真正成為適應我國現代化軍隊的人才。學員們在劉伯承的引導下,慢慢也就消除了對舊軍官的牴觸。除此之外,劉伯承作為軍事院校的領導,經常深入學院和教員中間,瞭解他們學習上的情況。
在劉伯承當時的努力下,軍事學院漸漸步入了正軌,很多的學員也在系統的學習下,有了很大的進步。劉伯承為了督促學員們學習,還親自為學員們閱卷。劉伯承的盡職盡責,很大地調動起了學員學習的積極性,他們開始認真完成學習目標。逐步克服他們自身的一些來自於農民的不良習性,和作為勝利隊伍裡的幹部的自滿。
劉伯承還借審改《內務條令》《佇列條令》《記錄條令》的機會,進行全院的學風大整頓,讓大家對照條令,從自己的行為上,發現問題,並提出解決問題的方式。在這次整改完成後,軍事院校的正規化建設已經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毛澤東在《給軍事學院訓詞》中曾對軍事學院作出了高度評價:“軍事學院創辦及其一年多以來的教育,對於建設正規化、現代化的國防部隊,是有重要貢獻的。”
劉伯承雖然沒有上朝鮮戰場,但是他在後方所做出的貢獻,卻並不比去到前線的貢獻少。劉伯承用自己的心血和智慧,為這所軍事學院奠定了基礎,同時也讓毛澤東等中央領導,看到了中國培養出優秀軍事人才的希望。劉伯承用自己的付出,讓學員們慢慢接受了正規化的軍事理論,讓學員們學到了真正的軍事知識,成長為更為出色的共和國將領。
劉伯承舊傷復發,需要休養
在朝鮮戰爭爆發時,劉伯承已經有38年的作戰生涯了。在早年的作戰生涯中,劉伯承曾經多次受過重傷,身體留下了嚴重的病根。在解放以後,雖然生活條件得到了改善,但是這些舊傷引發的病症,卻一直折磨著他,使他的後半生處在一種身體虛弱的狀態,加上在朝鮮戰爭時期,劉伯承已經是58歲了,隨著年齡的增大,他的身體也越來越虛弱,越來越感到工作上也力不從心。
但是朝鮮戰場面對著強大的美軍,顯然是危機四伏的。這個時候如果讓劉伯承擔任朝鮮戰爭的主帥顯然並不合適。劉伯承在過往的戰鬥生涯中,一共負傷9次,其中最嚴重的,是在1916年在豐都作戰時,丟失了一隻眼睛。其他的8處雖然沒有這一次嚴重,但是由於在戰場上條件艱苦,並沒有得到很好的治療,也給他留下了嚴重的後遺症。劉伯承在建國以後,身上的後遺症也經常發作,使得他有時不得不依賴藥物,才能勉強維持自己的身體能夠適應工作。
尤其是到了陰雨天氣,劉伯承的舊傷就會發作,折磨的他甚至無法正常入睡,其中的痛苦不是常人可以想象的。再有就是劉伯承不僅右眼失明,而且因為右眼中彈的那次,影響到了腦神經,後來甚至腦神經和左眼的視力也受到了影響。劉伯承在晚年的時光裡,一直都在忍受著傷痛,而且更為嚴重的是,劉伯承身體上的彈片有的一直沒有取出,深深嵌在了他的肌肉裡,使他承受了很多的痛苦。
劉伯承失去右眼時,只有24歲,那年他參加了蜀軍反袁的隊伍,在和自己的部隊失散後,劉伯承自己拉起了一支反袁的隊伍,取名為四川護國軍第四支隊,在劉伯承的帶領下,這支隊伍發展到了2000多人,在豐都一戰中,劉伯承的隊伍由於畢竟是新招募來的,並沒有什麼實戰經驗,因此在面對反動派的火力時,明顯有一些力不從心,劉伯承在指揮部隊撤退時,被敵人的子彈打中了右眼,劉伯承當下昏死了過去。
後來,劉伯承手下計程車兵找到了滿身是血的劉伯承,就把劉伯承抬出了豐都城。在從豐都撤離時,劉伯承在擔架上慢慢醒了過來,和士兵們說:“兄弟們,我們勝敗乃兵家常事,這次我們也完成了阻擊任務,大家要振作。”士兵們聽到劉伯承作為他們的主帥,受了如此重的傷,還這麼樂觀,不由對劉伯承增加了幾分敬佩。
劉伯承的傷勢一天天加重,這次的重傷不僅使得右眼失明,而且畢竟在頭部,如果不及時治療,還是有生命危險的。但是當時的袁世凱為了限制義軍,嚴令各個醫院都不能接待受了槍傷的病人,無奈之下,劉伯承只能找了一個德國的大夫尋求幫助,這個德國大夫名叫沃克,他答應為劉伯承做手術,但是他有自己的一個毛病,不能聽病人在手術過程中呻吟。
劉伯承找到沃克時,沃克也說了自己的這個規矩,但是讓沃克更加沒有想到的是,劉伯承不僅答應了在手術的時候絕不呻吟,而且還和沃克說:“我不要打麻藥,直接給我做手術就好”沃克聽劉伯承這樣說,不覺感到很是驚訝,就提醒劉伯承說:“這是在眼睛上割腐肉,會非常疼的。”
但是劉伯承卻說:“打麻藥怕傷到腦部,我的腦子還要帶兵打仗,受影響了可不行”劉伯承一再堅持之下,這臺沒有麻藥的手術開始了,沃克醫生先是摘除了劉伯承已經壞死的眼球,再一刀一刀地給他割去了眼中的腐肉。整個過程整整持續了三個小時,在整個的過程中,劉伯承未發出一聲呻吟,就連為他進行手術的沃克醫生,都不由得佩服劉伯承的毅力。等到手術完畢以後,劉伯承對醫生說:“一共割了72刀。”
沃克醫生聽到這樣的話,更為驚奇了,他沒有想到劉伯承在承受著這樣的劇痛時,還一直在數著割了多少刀,沃克醫生驚恐地問:“你一直都在數嗎?”劉伯承卻淡然地回答說:“是的”沃克醫生雖然從醫多年,但是以往遇到的病人,即使是打了麻藥,在麻藥作用過後還會呻吟,從來沒有遇到過像劉伯承這樣的人,不由得稱讚說:“你真是個好漢,是個軍神!”
劉伯承不用麻藥做手術的經歷,後來還被寫進了課本中,來教育下一代。雖然劉伯承當時憑藉著頑強的毅力挺過了手術,但是後來這次負傷還是給他留下了很多的後遺症。劉伯承的傷勢,毛澤東是知道的,所以在建國後覺得他不適合再去朝鮮戰場,因為他的身體早已被病痛折磨的千瘡百孔。
毛澤東知道劉伯承的身體不好,希望他在後方的軍事學院繼續發光發熱,而不是前往前線打仗。毛澤東這樣做,實際是對劉伯承的一種保護和照顧,但即便後來再沒有上戰場,劉伯承在1972年時,因為舊傷的影響,劉伯承的眼睛完全失明瞭,劉伯承本來不僅是將軍,而且更是一個文人。雙目的失明不僅給他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不便,而且對於平時喜愛學習的他,如今卻連書和報紙都無法閱讀,更一種難以用語言形容的痛楚。
禍不單行的是,劉伯承在1973年的時候,他的舊傷對腦神經的損害也顯現了出來,以至於使他失去了思維能力。但是即便如此,劉伯承還是憑藉自己令人驚歎的毅力,又活了13年。劉伯承的身體,雖然在抗美援朝時期,沒有後來那麼嚴重,但也已經不容樂觀,根本無法適應在戰場上的形勢。雖然受身體條件的影響,劉伯承沒有上抗美援朝戰場,但是他在內心裡始終都裝著黨和人民,後來的幾十年裡,無論是在哪個崗位上工作都兢兢業業,堅守著自己的初心。
劉伯承當時已近60歲
在朝鮮戰爭爆發時,劉伯承已經58歲,他比毛澤東還要大一歲,所以在當時無論是精力上,還是身體上都顯然不適合再上戰場。除此之外,就在朝鮮戰爭的前兩年,劉伯承領導軍隊奪得了挺進大別山的勝利,這次戰役的勝利,也成為了解放戰爭的轉折點。在大別山戰役之後,劉伯承也積極參加解放縣城,建立根據地的鬥爭,為解放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我黨取得勝利之後,還有一部分國軍想要負隅頑抗,也是劉伯承帶領我們的野戰軍,發起了川黔戰役,正式開啟了大西南之戰。
後來在劉伯承以及全體官兵的努力之下,取得了勝利。劉伯承在抗美援朝戰役開始的時候,可以說剛剛經歷了諸多為解放新中國,清理國軍餘孽的戰役。此時如果再讓劉伯承擔任抗美援朝的總指揮,不免會讓劉伯承感到力不從心,也正是基於這些原因的考慮,毛澤東就沒有把劉伯承列為抗美援朝掛帥的人選,但是毛澤東這樣做,並不是覺得他能力不行,而是當時的情況下,劉伯承再要去抗美援朝戰場,必然會面臨更大的心理壓力和精神負擔,綜合考慮以後,還是讓劉伯承留在國內。
劉伯承後來雖然沒有再上戰場,但是依舊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地在為新生的共和國做著貢獻。在晚年的時光裡,劉伯承相繼寫出了《回顧長征》《我們在太行山上》《千里躍進大別山》等重要著作。劉伯承雖然為共和國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戰功,但是他本人在生活上一直堅持低調,而且經常教育自己的兒女不要有搞特殊化,走捷徑的想法。
在1950年,劉伯承的大兒子太行和二女兒彌群在北京上學,正好劉伯承從西南到北京來開會。正好《中國青年》上刊登了一篇文章《審判後的談話》,說的是一個教授的兒子犯罪了,受審後他的父親發表的談話。雖然當時的劉伯承時間也很緊急,但還是覺得這個文章對孩子們很有教育意義,就把兩個孩子叫來,把文章拿給他們讀,兩個孩子見到了父親劉伯承很高興,自然對於父親給的這篇文章,也是認真地讀了一遍。到了晚上吃飯的時候,劉伯承又和孩子們說:“爸爸給革命做了一點貢獻,黨和國家給了優厚的待遇。你們是幹部子女,近水樓臺先得月,確實是沾光了。
在這種環境下,你們就容易覺得比別人高一頭,其實你們什麼也沒有,還得學真本事,千萬別和文章裡教授的兒子一樣。”孩子們聽了父親的話,都點了點頭。劉伯承又補充說:“我們是打掃舞臺的,把三座大山推倒了,把舞臺整理好了,具體戲要怎麼唱,想要唱出人民滿意的戲,得靠你們自己,靠你們自己的真本事。”孩子們聽了父親的話,都開始用心學習,後來在參加工作以後,都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作出了貢獻。
劉伯承除了在思想上教育孩子們以外,在生活上對自己的孩子要求也很嚴格,還給自己的兒女們立下了一條規矩:結婚以後一律搬到工作單位去住,不要和他住在一起。對於這一點,兒女們也都理解父親的用心。
作為父親的劉伯承覺得,成了家以後就是成年人,不應該再沾自己的光,享受幹部子女的待遇。後來劉伯承的孩子們陸續成家以後,基本上都是住在單位裡,只有週末的時候才會回家。劉伯承的孩子們也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聽從自己父親的教誨,默默為祖國奉獻著自己的光和熱。在劉伯承去世後,他們每次接受採訪時,想起了父親教誨,和對他們的殷切期望,總是淚流滿面。劉伯承的一生,為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用自己超乎常人的意志,和高超的軍事指揮能力,為解放中國的戰鬥史上,書寫了不朽的神話。
為了讓人民得到解放的信念,他寧肯忍受72刀劇痛的手術,也不願使自己的腦部留下後遺症,不能再指揮打仗。劉伯承的毅力不僅讓為他做手術的德國醫生驚歎,也讓所有聽過他的故事的人,對他心生敬佩,更為難能可貴的是,劉伯承為解放中國付出了自己的青春和鮮血,甚至是健全的身體,但是在解放以後卻能夠保持低調,並教育自己的子女不要有走捷徑的思想,而是要踏踏實實做好自己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