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l 12 代 K 系列 CPU 已經發布一段時間了,CPU 散片的價格可以說是非常誘人了,但是主機板的價格就居高不下了,Z690 系列起步就要 1000+,勸退了不少人,當然為了照顧到不 OC 的使用者,Intel 還是有非 K 系列和 B660 主機板的,這些產品將會在一月四號的 CES 上釋出。
眾所周知的原因,Intel 在 11 代上翻車嚴重,所以要數 Intel 現在的明星產品,那自然還是 10400F,價格低,效能夠,發熱低,主機板還便宜,目前仍然有不少的使用者選擇它。
ADL 12 代系列還沒有純效能核心的產品,在不少使用者眼裡,這個小核確實雞肋,所以,Intel 帶著它的純大核產品來了,我透過特殊渠道買來了兩顆 12400,那麼它能否重振 i5 榮光呢?我們就來一起看看。
外觀展示
▲首先來看 CPU 真身,這顆 12400 代號為 QYHW,步進 C0,由於針腳數量變得更多了,之前 CPU 的大小鐵定是放不下了,所以這次 CPU 變得修長了不少。
▲背部的電容也是佈滿了整個 CPU 中心部分。值得注意的是,這次 CPU 背後的觸點大小是有一部分是不一樣的。
▲這顆 12400 代號為 QYVM,步進 H0,正面看上去與之前那顆 C0 的一樣,僅有代號的區別。
▲背面看上去就少了些電容,這顆 H0 是原生的 6+0 核心,之前那顆 C0 的是由 8+8 核心閹割而來,兩顆 CPU 效能和規格上並無什麼區別,但是會在發熱以及功耗上有一丟丟區別,針對功耗發熱,在下文也會單獨做測試。
▲12400 採用了六個效能核心(P core),並且沒有能效核心(E core),共計 6 核,L3 18M 大快取,最大主頻為 4.4G,全核心頻率為 4.1G。
由於它的六個核心全是效能核心,所以這顆處理器為 12 執行緒。
這次終於不是祖傳的 14nm,一口氣來到了 Intel 7 製程,也就是 10nm ESF 製程。
CPU 的 PCIe 通道也升級至 PCIe 5,頻寬相比 PCIe 4 再次翻倍,除了顯示卡的 PCIe 5 x16,同時也提供了 M.2 的 PCIe 4 x4,共計 20 條 PCIe。
作為一顆非 K 處理器,它的 TDP 僅有 65W。
上機測試
▼首先按照國際慣例,先來看看本次測試使用的硬體。
主機板:ASRock Z690 Phantom Gaming 4、ASRock X570 Taichi Razer、ROG MAXIMUS XII APEX。
CPU:12400 C0、12400 H0
顯示卡:ASRock Radeon RX 6800 XT Taichi
記憶體:Apacer NOX DDR4 4266MHz 8Gx2
電源:Antec HCG-X1000
▲顯示卡使用的是華擎的 Radeon RX 6800XT Taichi。
▲記憶體選擇了宇瞻的 NOX DDR4 4266MHz 8Gx2。
▲為了模擬最優遊戲效能,所以把頻率降低在 3600MHz,這樣每一顆 CPU 都可以輕鬆開啟不分頻模式。
▲我手上這組顆粒為三星 B-die,可以輕鬆使用 XMP 達成 4266MHz C19。
▲頂部的大面積柔光罩是這款記憶體最亮眼的地方,非常大的 RGB 面積,點亮機箱在合適不過了。
▲電源我選擇了安鈦克的 HCG-X1000,提供長達十年的換新服務,十年換新和十年保的意義還是有很大差距的。
相比於自家的 HCG 系列,HCG-X 能夠提供更好的電氣效能,提高電腦穩定性。大一號的風扇可以進一步的降低風量,減少風扇轉速帶來的噪音。
▲土豪金磨砂配色成為我購買它的最大理由,雖說沒有效能提升,但是讓你的電腦檔次更高。
▲單路 12V 的功率可達 996W,整體最高功率可達 1000W,輔以 80 PLUS 金牌認證,可謂是高階必選之一。
▲散熱器則是東海 R4000 ARGB CPU 散熱器。
▲散熱器整體顏色為黑色,4 熱管設計。
▲散熱器尺寸(安裝風扇後)為 130x75x157mm,不會佔用太大空間,相容性上沒有大問題。
▲散熱器風扇尺寸為 120x120x25mm。
▲風扇可以支援 ARGB 的燈控,風扇上還帶了3針插頭可以與主機板實現燈光同步。
▲底座採用 H.D.T 3.0 熱管直觸工藝,熱管與底座緊密連線,可以快速的傳導熱量提高散熱效率。
▲這款散熱器可以同時相容 LGA1200/115X/1700 的CPU插槽,Intel 600 系的主機板也可以直接使用,無需額外申請。
理論效能測試
首先說明一下本次測試使用的硬體引數。
DDR4:3600MHz C16-16-16-36 2T,Intel Gear 1 模式,AMD FCLK 1800MHz。
AMD 處理器全程開啟 PBO(Cezanne 為 Auto)。
作業系統為 Windows 10 21H2(12600K 為 Windows 11 21H2)。
▲Cinebench R20 基準測試,跑三圈取平均值,結果如圖。
▲Cinebench R23 基準測試,跑三圈取平均值,結果如圖。
▲DX12 2K 遊戲效能測試的 3DMark TS,跑三圈取平均值,結果如圖。
▲DX12 4K 遊戲效能測試的 3DMark TSE,跑三圈取平均值,結果如圖。
▲DX11 4K 遊戲效能測試的 3DMark FSE,跑三圈取平均值,結果如圖。
▲3DMark CPU Profile 純 CPU 基準測試,跑三圈取平均值,結果如圖。
▲CPU-Z 17.01.64 SSE 測試,跑三圈取平均值,結果如圖。
溫度、功耗、記憶體延遲測試
▲AIDA64 關閉 AVX512,單勾選 FPU 進行十分鐘的燒機,溫度功耗如圖。
▲AIDA64 使用自帶的記憶體延遲測試,測試三次取平均值,結果如圖。
遊戲效能測試
▲CSGO 手動全高特效,使用創意工坊的 FPS Benchmark Demo 測試三圈取平均值,結果如圖。
▲全境封鎖2 預設最高畫質,關閉垂直同步,使用自帶的 Demo 測試三圈取平均值,結果如圖。
▲古墓麗影:暗影 DX12 預設最高畫質,使用自帶的 Demo 測試三圈取平均值,結果如圖。
▲看門狗:軍團預設最高畫質,使用自帶的 Demo 測試三圈取平均值,結果如圖。
▲極限競速:地平線 4 預設最高畫質,解鎖幀率並關閉,使用自帶的 Demo 測試三圈取平均值,結果如圖。
▲彩虹六號:圍攻預設最高畫質,100% 渲染,使用自帶的 Demo 測試三圈取平均值,結果如圖。
總結
在理論測試中,12400 輕微領先於 5600X,但是在部分類遊戲測試中敗下陣來,但是溫度和功耗就是完完全全的吊打了,無論是閹割的 C0 還是完整 Die 的 H0 都能輕鬆甩開 AMD 一大截。
至於記憶體延遲部分,目前 AIDA64 還沒有辦法很好的反饋 ADL 的實際記憶體延遲,這裡就僅供參考了,實際情況應該比目前測試更低,畢竟 Ring 匯流排 Intel 已經打磨很久了。
12400 這顆 CPU 在部分 3A 遊戲的表現能夠小勝 5600X,這點還是挺讓我挺意外的,不過在更加依靠 CPU 的高幀率競技類遊戲中,擁有大快取和高主頻的 5600X 就有著較大的優勢了,差距能去到 170+幀,至於 11400 和 5600G 嘛,只能當做是陪跑了。
毫無疑問,12400 這顆 CPU 的表現非常優秀,80W 不到的功耗,即使用最丐最丐的 H610 都能輕鬆把它帶起來,搭配 Intel 原裝散熱輕鬆壓制,12600K 的散片目前在 1600 左右,12400 散片個人預測能夠輕鬆做到 1200 元附近,再加上 500 元左右的丐版 H610,板 U 的價格能做到 1700 元以下,由於 AMD 並沒有推出 Zen3 的 Ryzen 3 系列處理器,這個價位區間的 AMD CPU 基本都是些 Zen2 甚至 Zen1 的 Ryzen G 系列,根本無法和 Intel 一戰,而這個價格區間的使用者往往是最多的,這部分的市場流失對於 AMD 的殺傷力實在是太大了。
最後說說抽獎的問題,零售版也有 C0 和 H0 的區別(大概),不過好在它們的溫度功耗差不太多,原生六核的 H0 會有一點點優勢,但是總體上大差不差,所以抽到 C0 也不用過於擔心,功耗高不了多少,可以放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