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億,位列中國內地影史票房第三名,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創下的內地票房紀錄再次將中國動畫電影的票房天花板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幾個月前,被稱為“國漫之光”的《魔道祖師》第三季播出,在豆瓣拿下9.0的高分,微博相關話題1218.7萬,話題閱讀量達293億次。國漫著名IP《一人之下》,2015年以來,以漫畫為原著,衍生出了動畫、手遊等,並於去年8月宣佈啟動演員海選,要翻拍真人版網劇。第二季動畫在B站9.5分,豆瓣9.1分。
這些爆款的出現讓“國漫崛起”成為熱門口號。
但實際上,從2014年《十萬個冷笑話》大電影,成為首部票房過億的成人向動畫電影,2015年《西遊記之大聖歸來》以9.54億總票房開啟“國產動畫電影元年”開始,過去近十年,無論是國產動漫電影,還是動畫番劇,幾乎每一個爆款都承擔過這句口號,吸引過人們的振臂一呼。
正如螞蟻競走了十年,清醒了些,國漫崛起口號喊了十年,一個新共識開始形成:“什麼時候大家不提國漫崛起了,國漫才是真的崛起了。”
一、“國漫崛起”趨勢漸顯
中國動畫行業的起步並不晚。1985年,如今被稱為“動漫之國”的日本推出了第一部彩色動畫長片《白蛇傳》。而在之前的1955年,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的木偶動畫《神筆》就已經拿下數個國際大獎。
除此之外,這一時期的剪紙動畫《豬八戒吃西瓜》、水墨動畫《小蝌蚪找媽媽》、簡筆畫風格《沒頭腦和不高興》,還有最終成為中國人幾代人集體記憶的《大鬧天宮》,無論是故事題材還是創作手法,都形成了獨具一格“中國學派”的風格,在世界動畫史上有開創性的意義。
到了80年代,隨著中國市場逐漸開放,大量動畫作品開始走出國門,並且在專業層面獲得了進一步的認可。據《瞭望東方週刊》統計,在這一時期,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共有24部影片在國際上獲得37個獎項。其中《哪吒鬧海》是首部入選戛納影展的華語動畫片,《三個和尚》獲第32屆(西)柏林電影節銀熊獎(短片競賽最佳編劇)、《鷸蚌相爭》獲得1984年第34屆(西)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短片銀熊獎。
然而,中國動畫的黃金期很快就被打斷。難以應對市場化改革的動畫團隊紛紛開始轉型,人才大量流失,初代老藝術家開始退休。與此同時,1980年12月,中央電視臺引進《鐵臂阿童木》黑白版。此後,美國、日本動畫大量引進國內市場,《哆啦A夢》、《灌籃高手》、《名偵探柯南》、《貓和老鼠》《獅子王》等動畫成為一代青少年的童年回憶。
1999年上映的《寶蓮燈》窮盡當時國內最黃金的陣容,擊敗迪士尼《花木蘭》,成為當年的票房亞軍,但也成為了中國動畫最後的輝煌。此後,低齡化動畫霸佔國漫市場多年,時不時傳出某部國漫又抄襲了的風波,國漫被貼上了“低幼”、“粗製濫造”的標籤。
這樣的局面一直持續到2014年前後,《十萬個冷笑話》與《西遊記之大聖歸來》相繼重新整理中國動畫電影票房記錄,此後五年,爆款增多,導演十二年磨一劍的《大魚海棠》、取材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白蛇緣起》、走“黑色幽默”路線的《大護法》,一大批轉向閤家歡甚至是成人向的動畫開始湧現。
爆款作品對行業的刺激是明顯的。資本開始紛至沓來。在動畫電影崛起的背後有以光線傳媒、東方夢工廠以及追光動畫為代表的資本方強勢介入,在動畫番劇領域,從2015年到2018年,網際網路巨頭騰訊影片、愛奇藝和B站也先後入局,紛紛開啟IP聯動模式,《魔道祖師》、《快把我哥帶走》、《秦時明月》、《從前有座靈劍山》、《全職高手》等一批高口碑之作勢起,動畫番劇,真人影視,遊戲,周邊產品輪番上陣,甚至開始佈局虛擬偶像產業。
企查查資料圖表顯示,2013年至2019年我國動漫相關企業註冊量呈逐年遞增趨勢。2019年,我國動漫相關企業註冊量猛增,達11.9萬家,較2018年上升了32.5%。
與此同時,隨著網際網路以及移動網際網路的崛起,改變了過往電視臺一家獨大的局面,質量不錯的動畫番劇與動畫電影口碑在網上持續發酵。“國漫崛起”口號,開始流傳。
二、國漫為何能火?
這與中國動漫使用者的增長密不可分。伴隨線上動漫平臺的興起以及二次元文化在年輕群體中的傳播,中國泛二次元使用者規模迎來高速增長。根據艾瑞諮詢釋出的《2020年動漫產業研究報告》顯示,2019年中國二次元使用者規模約為3.32億人,預計2021年將突破4億人。
當年看電視動畫的孩子成長為經濟獨立的成年人後,成為了當下動漫市場的主要受眾。根據群邑山海今調研資料,90後00後為動漫主要受眾,其中又以00後最為突出。00後群體的動漫滲透率達到25.7%,顯著高於整體人群的9.1%;並且有11.5%的00後在網上只看動漫不看劇。
資料來源:《2019年影片網站國產網路動畫分析》,調研使用者範圍:2019年8月看過網路影片的15-64歲使用者,調研問題:經常觀看的網路影片型別(動漫、電視劇)
更重要的是,從小觀看國內外優質動漫作品的這批二次元使用者願意為好內容付費。艾媒資料顯示,近六成的受訪網民會為觀看二次元影片付費,其中偶爾付費的網民佔40.0%,頻繁付費的網民佔2.9%。
再龐大的需求還需要“硬核”業務能力加以帶動。在一輪輪的實踐與試錯中,國漫找到了一條屬於自己的“高速車道”——取材於中國上下五千年的傳統文化,將更多鮮明的東方元素融入動畫,用傳統經典故事來詮釋主題思想。如去年大火的番劇:《霧山五行》畫風靈感源於重彩與水墨相融的張大千山水畫,題材取材於《山海經》,講述了上古時期妖獸縱橫,一位神秘道人分別授予金木水火土五個家族相應特殊能力來抵抗妖獸的故事。另一部《大理寺日誌》以唐朝為背景,講述了大理寺眾人在白貓少卿李餅帶領下,堅守正義,進行各種驚心動魄的探案冒險的奇幻故事。
在動畫電影領域,從《大聖歸來》到《哪吒》,每一次的成功都向市場證明了中國傳統文化IP的能量。
資料來源:藝恩電影智庫,資料統計週期為2015年1月1日-2020年10月27日
但與五六十年代的動畫直接復刻傳統故事不同,新國漫更多是用傳統經典故事形象講當代故事。《大聖歸來》在《西遊記》小說原著的基礎上進行了大膽創新,戰無不勝、所向披靡的孫大聖,被重塑為一個經歷重創後萎靡不振、又希望得到他人認可的形象。《白蛇緣起》取材於白蛇傳,但這裡的白娘子卻在愛與不愛之間優柔寡斷。而《哪吒》的素材則來源於中國古典文學作品《封神演義》,卻重新塑造了一個“又喪又燃”的哪吒形象。在《非人哉》中,彌勒開了一家公司,九尾狐九月、西海龍王三太子敖烈、嫦娥的第一隻玉兔小玉、刑天、精衛……都是員工。觀音大士受脫髮嚴重的托塔天王李靖之邀,成為了紅孩兒的監護人;紅孩兒與龍女這倆孩子最近剛升入初中,成績不太好……用年輕人喜歡的方式來講正統的神話傳說,這縮小了與觀眾以及讀者之間的距離,也會讓角色更可愛,更容易引起共鳴。
《非人哉》中的“觀音爸爸”
而“硬體設施”的快速發展也極大地幫助了這些動人故事的呈現。隨著國漫不斷髮展,與進口動畫製作技術層面的差距在不斷縮小。據瞭解,包括機器智慧建模系統、批次生產機車的繫結工具以及能夠細膩呈現微表情的面部表情繫結系統都在迅猛發展。這一點得益於國產3D遊戲的發展,技術得以互通。無論如何,技術上的突破成為了國產動畫不遜於國際水平的優勢和特點。縱觀一眾市場表現不俗的國漫作品,能夠看到國漫所能達到的製作水準得到了明顯的提升。尤其是頭部國漫,不僅在視覺層面擁有了鮮明的“國風”特色,其視聽效果也已經給觀眾留下了較強的衝擊力。
隨著優質國漫作品的湧現,看國漫不再是小眾行為,開始演變成為一種潮流。幾年以前,翻開影片平臺的動漫分割槽,核心推薦位幾乎清一色被日漫、美漫佔據,但現在,你隨手開啟一份影片平臺最新的動漫排行榜,也許會發現,位列前排的均是國漫。
據統計,2020年B站一共上線了106部作品,使用者整體觀看時長增長了98%,國創月活使用者已經大幅度領先於日本番劇。優質國創內容對於業務的拉動作用也尤為明顯,2020年B站國創付費內容訂單同比增長了450%,國創在B站OGV(專業生產內容)內容品類拉新能力上位居第一名。
從艾媒諮詢調研的使用者觀看偏好來看,當前中國動漫使用者觀看最多的仍為日本動漫,但國產動漫也已經佔據重要的地位,觀看中國大陸動漫的使用者佔比達到七成,觀看港澳臺動漫佔比達到三成。在優質的國漫供給增加的背景下,國漫承載的中國文化內涵、獨特的畫風,以及使用者對於國漫進步的認可、包容和民族自豪感,成為使用者喜愛國漫的主要原因。
三、崛起之路漫漫
爆款國漫雖好,但卻不能代表整個行業已經崛起。
“當一個產業的存續要靠這麼一個一個作品吊著口氣的時候,就談不上輝煌”,知乎上有觀眾這樣評價當下的動畫產業。
每一個爆款背後都有著創作的辛酸故事。《大魚海棠》十二年磨一劍,《哪吒》前後參與制作的團隊有上千人,包括了60多家外包製作團隊、20家特效團隊,“特效師被逼離職”的訊息屢見報端。從《霧山五行》的職員表來看,導演林魂不僅是導演,還兼顧故事指令碼、原畫、上色、場景、美術監督、動作設計……簡直一個人就是一支隊伍。這些創作故事固然感人,但也意味著當下國創動畫整體缺乏工業化基礎,產業鏈尚未建成,打造優質作品所耗費的製作成本和人力資源巨大。
在這樣的條件下,可以說每一個爆款都是孤例。比起突然爆發,國漫崛起需要的是建立完整的工業體系,穩定產出大量優質作品。正如光線傳媒總裁王長田所說:“國產動畫的真正崛起,需要每年都誕生5—10部《大聖歸來》《大魚海棠》這樣的作品。”
對比國外成熟的動畫產業,以日漫為例,從漫畫出版到製作成動畫播出,再到版權授權以及衍生品的生產與銷售,同時向外銷售作品和版權,都有完善的機制。在此基礎上,經過了市場驗證的成功作品還能進行遊戲改編或線下實體主題公園等二次開發,實現動漫內容全產業鏈開發。該工業體系中打造出的部分優秀的動漫IP有著長達多年甚至數十年的生命力。
隨著形成體系的商業模式得以盈利,規模逐漸擴大,由此吸引更多人員參與到產業運作中,達到良性迴圈。
但在國內,各產業鏈協同薄弱,如漫畫行業還未走進國漫產業的主線。
網際網路巨頭的加入正在改變這一現狀。2015年和2016年,愛奇藝先後推出了原創網路文學和漫畫板塊。2017年又啟動了孵化原創IP的“蒼穹計劃”,透過持續舉辦漫畫大賽、輕小說大賽與優質合作方合作累積原創資源。而騰訊更是早在2012年便成立了“騰訊動漫”平臺,先後推出《從前有座靈劍山》《妖怪名單》、《一人之下》等熱門動漫IP,2015年,騰訊影片宣佈啟動“青春國漫劇場”戰略,列出了《鬥破蒼穹》、《全職高手》等16部國漫片單,開始逐步形成熱門網漫動畫企劃、製作動畫番劇、相關衍生品開發、真人影視IP改編的產業鏈模式。
但賺錢仍是一大難題。根據《2018年中國文化品牌發展報告》顯示,目前中國動漫企業中有80%處於虧損狀態。在營收方面,成熟的動畫產業主要依賴衍生品和零售業務,其次才是遊戲改編、票房收入等,但衍生開發恰恰是當下國漫產業的短板。2020年,《天官賜福》在B站上線以來,打破B站多項紀錄,成為B站國創區最快破億的動畫。然而在b站上,它最受歡迎的周邊產品售價為19元也僅只有1.5萬人想要,對比其4.2億的累積播放量,實在算不上耀眼。而對比其他日漫類別的手辦,有些雖高達上千元,卻仍有14.2萬人點了“想要”。
線上導購平臺返利網日前釋出相關資料顯示,國漫周邊在平臺全部動漫周邊銷售中的佔比,2017年佔比僅為14.02%,伴隨著爆款國漫的出現,其周邊銷售佔比連年上漲,但直至2019也僅佔比38.45%。
除此之外,高階人才的缺乏是國產動畫行業崛起面臨的又一大難題。2018年中國動漫產業總產值突破1500億元,但作為核心開發環節的動漫人才不足5萬人,動漫人才缺口高達100萬人。
隨著行業發展與政策扶持,動漫成為熱門專業。2000年開始,北京電影學院、中國傳媒大學、中央美院等高校首次開設動漫專業,培養專業人才。但薪資水平低、上升空間小、專業技能不足讓動畫人才望而卻步。資料顯示,動畫專業畢業後從事動畫相關專業的不足30%。同時還要面臨跨行業的人才爭奪。遊戲行業與動畫行業的技術互通,在相互扶持的同時,專業人才大量流入更賺錢的遊戲行業。
從第一個爆款國漫的出現至今,每一次只要打出“國漫崛起”的營銷都能事半功倍,這背後固然有行業佳作湧現的成分,但也有國人對國產動漫的高容忍度以及對於國漫真正崛起的迫切希望。如今最明顯的變化就是,一部部佳作的出現,撕下了國漫“粗製濫造”的標籤的同時,也拉高了國人對國漫的期待。情懷牌不再奏效。想要抓住觀眾,真正崛起,如何解決創作、人才以及商業模式上的問題,都是關鍵。國漫崛起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