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為什麼讀書,我見過的最直接的論述來自一句爛街古語: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千株慄,書中車馬多簇簇…… 儘管這句話爛大街,但是年齡越大,歲月越久,就越能體會到這句話的真理性。
我見過最通俗的解釋如下:人,為什麼要讀書?讀書,就是不想有一天在看到山河壯美的時候,只能說出“哇塞”“好美啊”“太震撼”這種大口感嘆的簡單詞彙,而是脫口而出“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當你失戀時你低吟淺唱道:“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而不是千萬遍地悲喊:“藍瘦,香菇!”
有人說,當我們還是個孩子時,吃過很多食物,現在已經記不起來吃過什麼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們中的一部分長成了我們的骨頭和肉。
我見過最文雅的解釋如下:蘇軾在《和董傳留別》一詩中有個經典的話——腹有詩書氣自華。一個人只要腹有詩書,談吐、形象都會呈現出和常人不一樣的特點。一個人身上散發出來的氣質和她的讀書多少直接相關。
我還見過最精闢的論述來自英國哲學家培根:“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長才。其怡情也,最見於獨處幽居之時;其傅彩也,最見於高談闊論之中;其長才也,最見於處世判事之際。”“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辨,凡有所學皆成性格。” 培根說:“人的天性像是野生的花草,讀書像是修剪移栽。一個沒有目標沒有重點盲目讀書的人,最終只能成為書的奴隸。”
我見過最感性的論述來自三毛女士:三毛女士說:“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過眼煙雲,不復記憶,其實它們仍是潛在氣質裡、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我見過最勵志的讀書例子來自巴菲特:查理·芒格曾這樣評價巴菲特:“我這輩子遇到的來自各行各業的聰明人,沒有一個不每天閱讀的——沒有,一個都沒有。而沃倫讀書之多,可能會讓你感到吃驚,他是一本長了兩條腿的書”。巴菲特每天會按時起床,花大量的時間閱讀各種新聞、財報和書籍。時光靜靜流逝,他從年輕人變成了一個白髮蒼蒼的老人,六十年如一日。
我見過最最通透的論述來自下面這張圖,一圖勝千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