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圍獵是清朝歷史上一項比較特別的活動,這種制度只在清朝發展史上出現過。木蘭圍獵是由皇帝發動的一場大規模的圍獵盛事,一般都在秋季進行,圍獵會持續一個月。在此期間,地位較高的皇親國戚都會來到這大展身手。
木蘭圍獵的意義有很多,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讓滿族子弟不忘根本,增長技能。另外,還需要憑藉這場浩浩蕩蕩的圍獵活動維護與蒙古地區的關係,起到震懾沙俄的作用。
一、鍛鍊八旗官兵
清朝是滿族各族階級推翻了漢人統治的明朝而建立起來的,滿族作為少數民族與漢族的文化差異是比較大的。他們生活在東北地區這個森林草原資源比較豐富的美麗地區,所以養成了狩獵的習慣,因此滿族也被稱為“馬背上的民族”。
魏晉時期的孝文帝也屬於少數民族,當時他為了穩定社會秩序,決定將京城南遷,並且採取了一系列的漢化措施來鞏固社會秩序,清朝也是如此。
清軍入關之後,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來順應漢族平民,雖然這些改變並沒有向孝文帝改革那樣轟轟烈烈,但是他們也是從細節處入手,真正的順應了漢族人民的心意。但是,滿族人民並沒有忘記他們的生存之本,康熙帝設立的木蘭圍獵就是其中的一個表現。
參加木蘭圍獵的基本上都是滿族的貴族階級,在這一個月的圍獵之中,他們會迴歸自我,騎在馬背上,馳騁草原。這樣一來,一貫在京中做官的文人武將都能見識一下滿族人民的熱血,這些將士也有機會大展身手,並提高自己的狩獵本領。
但是呢,木蘭圍獵並不侷限於狩獵,它的活動樣式非常的多,包括涉獵、騎射等,讓這些滿清貴族們各方面能力都有所長進,也起到了鍛鍊士兵和軍隊的作用。
二、發展滿蒙關係
蒙古族從來都是一個非常彪悍的民族,他們在草原上馳騁的本領並不在滿族之下。在中國封建史上,蒙古、西藏、新疆等邊遠地區的統治一直是讓皇帝頭疼的問題,中國古代史上也有很多使用聯姻、義和等手段來解決邊區問題的君主。
到了清朝,他們也是一貫使用聯姻這種手段維護與蒙古之間的外交關係,但是隻憑藉聯姻這種方法並不能確定,蒙古就不會對清朝發起攻擊。因為蒙古與中原地區的關係,從來都是明面上過得去,但是暗中都在攀比實力,相互較量。
清朝歷史上,皇帝們甚至都頒佈了很多條例來限制蒙古地區的發展,比如切斷蒙古與中原地區的商道,禁止蒙古人民學習漢語,防止漢族地區的先進生產工具和經濟方式傳入到蒙古地區。蒙古地區更是不甘示弱,對於清朝的社會一直虎視眈眈。
但是雙方之間明面上的關係還是要維持,所以每次木蘭圍獵,當朝皇帝都會邀請蒙古的鐵騎來參加。不可避免,蒙古地區或多或少都會影響著清朝社會的穩定。
因而在木蘭圍獵之中,皇帝會把蒙古的一部分鐵騎派上前去,一部分是大展清朝軍民的威猛與霸氣,讓蒙古人知道清朝人民惹不起,另一方面也是維護好與他們的關係。
三、震懾沙俄
清朝的木蘭圍獵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震懾沙俄統治。沙俄帝國是一個非常強大的國家,它的土地範圍也非常的廣闊,對於清朝的社會造成非常大的威脅。
沙俄是俄羅斯歷史上的最後一個君主制的社會,而清朝則是中國最後一個君主制社會,這兩個朝代可謂是東西方封建主義的典型代表。這兩個大國居然在明面上沒有過分的行為,但其實暗中都在比量,對對方的疆域虎視眈眈。
但是沙俄帝國與清朝之間有非常漫長的邊界線,兩國之間不可能老死不相往來,所以外交手段是必須要做好的。在歷史上,清朝與沙俄帝國之間有一個默契,就是兩朝使者去到對方地區時,都要敬拜皇帝,向皇帝行當地的禮節。
就比如如果沙俄地區的時節來覲見康熙皇帝,那麼他就行三跪九叩之禮。雖然兩國之間外交關係比較好,但誰也不敢相信對方會不會隨便尋找一個理由就攻打自己。
所以兩者之間明爭暗鬥,相互較量。木蘭圍獵就是清朝皇帝想出的一個辦法,因為木蘭圍獵的規模和聲勢都非常的浩大,持續時間也比較長。不論是對周邊的地區,還是沙俄這種實力非常強盛的地區,都有非常強大的震懾作用。
四、木蘭圍獵的廢除
木蘭圍獵並不全都是長處,最後這個活動被廢除也是因為他有一個巨大的弊端,那就是勞民傷財。木蘭圍獵從籌備到結束所耗費的時間並不只是一個月。
出發之前,一系列的準備工作繁瑣又複雜,在木蘭圍場的各種活動形式多樣,所要耗費的人力物力也非常的多,圍獵結束之後還要做好收尾工作。不論是在人力資源、物力資源還是財力資源上,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到了中後期,乾隆年間,國庫已經出現了開始虧空的情況,當時舉辦一場木蘭圍獵就沒有像康熙、雍正年間那麼容易了。到了道光年間,因為國庫虧空得非常嚴重,再也沒有能力舉辦一場盛大的圍獵活動,所以道光皇帝就把木蘭圍獵這場盛大的活動取消了。
五、總結
由此可見,清朝皇帝所組織的木蘭圍獵並不是一場簡單的涉獵活動,而是一場有組織、有目的、有任務的大型軍事演習活動。在木蘭圍獵的這一個月中,士兵們能夠在騎馬、射箭、騎射等各項軍事技能方面有所長進。
跟隨出征的貴族們和軍事將領都能夠多方位地提高自己的本領。又能夠起到震懾蒙古和沙俄的作用,又能夠宣揚國威,何樂而不為呢?但是辦事要考慮它的雙面性。
任何活動的舉辦,都需要考慮它的實際成本,木蘭圍獵就是朝廷忽視了這一個要素,最後不得不取消了。因此,不能僅僅順應時代潮流,更多的是考慮當下,量力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