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聖祖康熙帝是清朝入關以後第二位皇帝,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的孫子清高宗乾隆帝在位60年,禪位嘉慶帝以後又當了3年多太上皇,在此期間依舊是大權獨攬,等於是實際行駛最高權力長達63年之久,這爺孫倆可謂是一個創造在位時間最長記錄,一個創造實際在位時間最長記錄,統治時間加起來長達124年,正好佔清朝268年國祚時間的一半。
當然這爺孫倆不只是在位時間都很長,感情還挺不錯,雖然相處時間不長,但是乾隆帝在回憶起自己祖父康熙之時,是滿滿的溫馨感,而且乾隆帝還是出了名的看父親雍正帝不順眼,卻對寬仁的祖父康熙帝是推崇至極,比如康熙帝在位61年,乾隆帝就只敢在位60年便禪位,不敢超過祖父康熙帝的在位時間,甚至乾隆帝以康熙帝為學習榜樣,也多有效仿之處。
雖然乾隆帝以康熙帝為榜樣,更認可康熙帝的寬仁治國之道,也在多處學習康熙帝,但是就皇子教育來說,兩個人可謂是截然不同,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康熙帝對於皇子是百般呵護,乾隆帝卻對皇子是苛刻至極,甚至可說是殘酷。為何反差如此之大呢,乾隆帝為何沒有如同祖父康熙帝那般呢,今天宋安之來具體說說。
一、康熙帝對皇子百般呵護,既是傳統延續亦是為彌補童年遺憾
在歷代帝王之中,康熙帝可以說寵子狂魔,對於皇子的教育可謂是嘔心瀝血,除卻太子胤礽的東宮教育之外,不同於歷代帝王重東宮而輕其他皇子的情況,他對於其他皇子也是相當重視,可以說是一視同仁。
像皇七子胤祐,史書記載有殘疾,在古代像這樣有殘疾的皇子肯定是被排除在皇儲人選之外,肯定是不受重視的邊緣人物,但康熙帝對於胤祐並沒有區別對待,是讓他如同其他皇子一般自四五歲時開始就接受嚴格教育。還有大家熟悉的皇八子胤禩,因為書法較差,在成年完婚分府以後,康熙帝依舊是要求他“一日必要寫十幅呈覽”,以期在書法上可以有所長進。
等到皇子成年以後,康熙帝給予他們的權力也是不小的。
一般來說,歷代皇帝外出,在有儲君的情況下,基本上都是太子留守監國。像康熙帝三次親征噶爾丹期間,都是由太子胤礽代理政務,至於成年皇子,則是安排在出徵八旗各大營之中。但到了在位後期,康熙帝在離京外出時,往往是將太子胤礽還有部分皇子帶在身邊,但同時也選擇部分年長皇子留守京城,來綜理政務,雖有防備太子之意,但同樣意味著給予皇子們更大的權力。
正因為康熙帝給予皇子們權力很大,自己又對他們很是縱容,結果釀成了在位後期愈演愈烈的九子奪嫡,對於皇權集中產生極大威脅。
那麼康熙帝為何對皇子教育如此上心,並且給予權力不小呢?
首先從傳統來說,清朝可謂是家族式開國,在開國的草創時期,皇子參政是穩固皇權的重要措施之一。
像清太祖努爾哈赤建立的八旗,就是由其子侄掌控,其16子中也湧現出不少能征善戰之人,諸如禮親王代善、攝政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等等。到了清太宗皇太極,子嗣雖然不像父親努爾哈赤子嗣那般優秀,也是協助他穩固皇權的重要一環,像長子豪格領正藍旗,加上皇太極領有兩黃旗,三旗加起來對於其他五旗是佔據了優勢。
到了順治帝,雖然在位18年,但是24歲時便是病逝,皇子們太年幼,所以才沒有參政情況。
但是到了康熙帝,不同於父親順治帝英年早逝,他在位時間長,又有很多子嗣,自然又延續了之前傳統,那便是透過皇子來穩固皇權,以皇子參政來集中皇權,畢竟用自己兒子肯定比用其他人更放心。
至於康熙帝為何對皇子們寬容,甚至可以說是百般縱容呢?
其一在於性格原因,康熙帝是以寬仁治國,可是“仁”皇帝,對於自己的兒子,那肯定更是寬容。
其二應該是在於康熙帝的童年遺憾,康熙帝8歲時,父親順治帝駕崩,10歲時,生母孝康皇太后病逝,從小並沒有享受到太多父愛和母愛,這可以說是康熙帝一生的遺憾。
對此康熙帝在康熙四十七年,在一廢太子的告天祭文中寫道:“臣自幼而孤,未得親承父母之訓,惟此心此念,對越上帝,不敢少懈”。
而且還有關鍵一點原因,康熙帝其實從小不只是沒有享受多少父愛,甚至可以說是有著不小心理陰影的。順治帝其實對於康熙帝等子嗣並沒有多少感情,他唯一有感情的是與董鄂妃所生的第四子榮親王,這個孩子出生以後,順治帝直接稱之為是朕之第一子,是大赦天下,直接將第三子康熙帝還有之前子嗣都給無視了。這個孩子出生僅僅幾個月便夭折,順治帝破格追封其為榮親王,如果沒有夭折,肯定以他來繼承皇位,這對於康熙帝來說,肯定不是一段愉快的童年回憶。
正因為有著這樣的童年回憶,所以康熙帝對於諸子的教育是格外上心,是儘量一視同仁,不像他父親順治帝那般偏心到無視其他兒子,因此皇子成年以後,也是百般寬容縱容,不忍心下重手,所以才使得他們開始奪嫡。
可以說康熙帝對於皇子的父愛,是歷代少有的,在這方面,他更像是一位不捨得教訓兒子的慈父,而非一位威嚴的皇帝,是先親情後政治,但也造成了更大弊端,那便是康熙帝晚年無可奈何的九子奪嫡。
二、乾隆帝對皇子苛刻乃至殘酷,是因有著血淋淋的前車之鑑,更是出於維護皇權的打算
乾隆帝同祖父康熙帝一般,也是子嗣眾多,康熙帝有35子,齒序24子,乾隆帝子嗣相對來說雖少一些,但也有17子。
不同於祖父的寬容待子,乾隆帝對於兒子可謂是苛刻至極,甚至可以說是殘酷。
以大的方面來說,乾隆十三年,乾隆帝的髮妻孝賢純皇后病逝,在葬禮上大阿哥永璜和三阿哥永璋不懂禮數還表現得不夠哀痛,是被乾隆帝大聲訓斥了一頓,竟然因此直接取消了他們的繼統資格,還言辭激烈的說道:“若不自量,各懷異意,日後必至弟兄相殺而後止,與其令伊等弟兄相殺,不如朕為父者殺之。伊等若敢於朕前微露端倪,朕必照今日之旨,顯揭其不孝之罪,即行正法”。
乾隆帝如此這般,直接後果便是兩年以後,大阿哥憂懼之下病死,可以說是被活活嚇死。
再以小的方面來說,乾隆帝對於皇子約束極多。像康熙年間,地方官員結交皇子,沒事送送禮,培養一下感情,是正常情況,但是在乾隆年間,是絕對不允許,是不允許皇子與地方官員結交,一點都不能越線。
甚至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情,乾隆帝都要斤斤計較。諸如擅自離開書房和自取別號等小事情,乾隆帝一經發現,絕不會放過,更是毫不留情地訓斥。而且還經常將一些訓誡皇子的諭旨,貼在尚書房,讓讀書的皇子還有師傅們是反覆觀看,可以說除卻早逝皇子,大部分皇子都或多或少被乾隆帝批評過。
至於皇子權力來說,乾隆年間的皇子,並沒有多少權力,可以說並無實權,最多是一些事務性派遣罷了。
乾隆帝以祖父康熙帝為學習榜樣,為何對於皇子方面,卻是反差如此之大,是苛刻至極呢?
其實關鍵原因在於康熙年間出現的九子奪嫡,正因為有著這樣的前車之鑑,所以乾隆帝對於皇子的限制嚴格,不會給予實權。
當然限制皇子權力,是在雍正年間就開始的,有鑑於九子奪嫡,雍正帝對於皇子權力是大加限制,雖然皇子也參與國政,但是次數和參與程度,比之康熙年間是大為減少,到了乾隆年間,皇子則是徹底沒有了實權。
而且雍正、乾隆兩朝,隨著皇權越發集中,諸如雍正帝建立軍機處等行為,使得皇權逐漸達到巔峰,這時期的皇權,已經不需要透過皇子參與國政來集中皇權。
更何況康熙年間的九子奪嫡,意味著皇子參政不一定就是會穩固皇權,如果過度參政反而會起到反作用,甚至影響皇權集中,所以皇子參政自然成為過去式,皇子也慢慢的成為吉祥物。
當然這裡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便是乾隆帝的性格原因,乾隆帝雖然看父親雍正帝不順眼,不認可其治國理念,更認可祖父康熙帝,並且自詡為盛世明君,但他骨子裡其實也同父親雍正帝一般是寡恩之人。
像乾隆帝在位的前13年,還可以如同祖父康熙帝那般寬仁治國,但是乾隆十三年,歷經髮妻孝賢純皇后病逝等打擊,乾隆帝性格中刻薄一面開始展現出來,對下也不再是寬仁為主,反而多是暴虐殘酷。
而且就實際來說,乾隆帝是介於祖父康熙帝寬仁治國和父親雍正帝苛刻治國的中間,沒有將寬仁進行到底也罷,畢竟很多時候需要從嚴治國,但他同樣也不是如同父親雍正帝那般苛刻治國,雖對臣下開始苛刻,甚至可說是暴虐,但整體上並沒有像雍正帝那般對於整個官僚集團苛刻嚴厲,更多如同隨心所欲一般,結果便是龐大的官僚機構腐敗成風等等,在所謂盛世之下埋下了諸多隱患,並且於在位末期爆發,看似清朝在嘉道時期中衰,實則在乾隆後期就已經中衰,所以所謂的盛世明君,也只不過是乾隆帝的自詡罷了。
最後總結來說,古代帝制家天下的模式,其實最大弊端在於家天下的傳遞,是將天下興衰可說是寄託於皇帝一人身上,遇到秦皇漢武式的雄才大略人物,王朝自然突飛猛進,反之,若是遇到秦二世這種昏庸無能之輩,王朝會迅速中衰乃至滅亡。
而在這種畸形情況下,為了皇權傳遞,為了穩固皇權,帝王家哪裡有親情可言,像皇子身為皇帝子嗣,有時候也不過維護皇權的棋子罷了,需要時,皇子便有權力,不需要時,皇子就是沒有權力的籠中鳥,就是一個吉祥物罷了,說來也是讓人唏噓不已。
謝謝觀看宋安之獨家原創文章,專注於中國大歷史,更多獨特視角,原創文章請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