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菊康,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志願軍戰士。如果不是意外閱讀到他在網路上所寫的抗美援朝回憶錄,我也不會知道他的存在。
他的講述平鋪直敘,樸實無華,只是靜靜地,呈現那場立國之戰的側面。
讀罷這回憶錄,我久久無法忘懷1952年、朝鮮戰場的中秋,以及戰士們未能吃上的“半塊月餅。”
這個故事,要從1950年說起。
就在這一年,朝鮮戰爭爆發,當年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應朝鮮請求,雄赳赳、氣昂昂,越過鴨綠江,與朝鮮人民軍共同抗擊美軍及其傀儡。
1952年,戰爭已進入僵持,當時的顧菊康,是一名衛生員。
1952年的中秋,秋月朗照朝鮮半島,志願軍陣地也升騰起思鄉之情。
戰士們想家嗎?想!連炊事班長老任,也想家裡的老婆孩子。儘管在打仗,但中秋節,咱們志願軍戰士,也少不了一塊月餅。
於是,老任帶著炊事員,特地製作了月餅——什麼月餅呢?其實啊,就是麵粉包了金針菜,再加雞蛋粉和一塊肉罐頭中的小肉,壓成麵糰,再到油鍋裡烙一下,志願軍戰士“特供”的土月餅;
還燒了幾個“好菜”——主打的菜,少不了罐頭肉,和在朝鮮現摘的野菜;
還備了點“酒”——哪有“酒”啊!其實就是水,以茶代酒嘛。
戰士們聚在戰壕裡,舉著搪瓷杯捧杯,望著月亮,互相祝賀,也念著祖國的親人。
按照習俗,這個時候,親人們也正吃著月餅,想著保家衛國的自己吧……
然而,不過中秋的美國人,卻也不想讓志願軍,好好過這個中秋。
戰士們的月餅,才剛吃兩口,陣地上就響起槍聲——
原來,美軍的戰鬥機,專意趁著戰士們思鄉時,發動猛攻。這槍聲,就是放空槍射擊的聲音。
戰士們只得把剩下的半塊月餅,揣起來,抖擻精神,只聽“一等準備”的號令,跑步進入探照燈陣地,準備給來犯敵機迎頭痛擊。
美國B-26型中型轟炸機,向著探照燈光俯衝,並瘋狂掃射和轟炸。佔盡裝備的優勢的美軍,這次,還出動威力巨大的子母彈,一個母炸彈、炸出一群子炸彈。
他們本想讓志願軍戰士吃盡苦頭,卻低估了志願軍戰士的戰鬥意志,轟炸還沒半個小時,美軍見沒便宜可佔,便上演了他們最擅長的戰術——逃跑。
然而,這場襲擊,還是讓戰場上的中秋,籠罩了一層血色。
20歲的志願軍戰士曹開陽,為了更好觀察敵機,未進掩體,不幸被子母彈擊中,心臟大出血,光榮犧牲。
這位上海市復興中學的優秀學生,自學探照燈技術、並擔任探照燈站長,拳拳報國之心,化為朝鮮戰場上的殷殷熱血,令戰士們悲憤扼腕。
而他手中,還有那未吃完的半塊月餅。這塊月餅,永遠殘缺了一半,而遠在祖國的曹開陽家人,也終於無法再擁有一個完整的團圓,彷彿夜空的月亮,也永遠殘缺了一半。
這是朝鮮戰場的中秋,這是志願軍戰士的中秋,這是最可愛的人、最悲壯的中秋。
在戰場的硝煙之中、炮火之中,他們犧牲之前,也望向那輪明月,那是祖國的月亮,這個時候,正是和爹孃妻兒吃月餅的時候,可這個時候,月亮,卻永遠殘缺了一半——
當我們“舉頭望明月”“舉杯邀明月”時,也應當記得那朝鮮戰場上的月、那群最可愛的人。
正是無數像曹開陽一樣的志願軍戰士、和無數未吃完的半塊月餅,才換來我們今日的家國團圓、其樂融融。
值此中秋佳節,我也寫了一首中秋的小詩,致敬那些為大家的團圓、舍了小家團圓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