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池魚
我第一次感受到,成年人世界裡的利益法則,源於和閨蜜的一次聚餐。
吃飯的時候,閨蜜說起了一件事。她說,最近她有個初中同學,週末一直在約她出去逛街,她已經拒絕兩三次了,沒想到對方還是在繼續約她。閨蜜拒絕,是因為她並不想去,她說:“這麼多年,兩個人也沒什麼交集,沒什麼好說的。再說她現在工作什麼都一般,沒必要再去結交這樣一個朋友,我也不缺這樣一個朋友。”
初中的時候,她和那個女生關係蠻好,但初中畢業以後,一直到現在,差不多有十多年的時間,她們沒有任何往來。
後來聯絡上,是因為閨蜜在醫院工作,她帶著家人去看病,陰錯陽差碰到了,然後她要了聯絡方式後,就一直約閨蜜出去玩。
用閨蜜的話來說,她並不想耗費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再去經營一段沒用的關係。那個女生一直約她出去玩的原因,在她看來也不那麼單純,她不想給自己找一些麻煩,尤其是對方並沒有對等的資源來回報的時候。
說白了,這份友誼於閨蜜而言,此時沒有任何意義。
小的時候,我們和一個人玩,沒有什麼原因,大家在一起能夠玩得開心最重要,但隨著各自年紀的增長,閱歷的增加,每個人都免不得去遵循社會上的一些法則,後來遇見的人,可能都不再那麼純粹。不光對方是這樣,其實自己也在不經意間改變。
相遇得越晚,越是如此。此時,利益,往往才是友情的底牌。
人的本能,其實都具有趨利性,當我們在接觸一個人的時候,可能下意識就已經在思考這個人的價值如何。價值的高低,同時也會影響自己對其的態度和看法,能夠真正免俗完全活出自我的人,其實很少。
這樣的人,要麼已經站在一定的高度,什麼都不用做,不用說,就足夠得到別人的認同和信賴;要麼就是完全對這種現象嗤之以鼻,獨來獨往,不顧及人情世故那一套。
《小王子》裡面寫:
時光流逝,童年遠去,我們漸漸長大,歲月帶走了許許多多的回憶,也消蝕了心底曾經擁有的那份童稚的純真。我們不顧心靈桎梏,沉溺於人世浮華,專注於利益法則,我們把自己弄丟了。
其實,當初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夠堅守初心,但是在前行的過程中,被現實改變的人比比皆是。
當你凝視著深淵久了,深淵同時也在凝視著你。
我突然想起另外一個好朋友說的事。
她大學畢業的第二年,透過考試,成為我們當地某局的公務員。有一天,突然有個高中同學在微信找她聊天,在這之前,兩個人差不多7年沒有任何聯絡,朋友圈的點贊之交都不存在。那個同學一直在各種找話題,套近乎,然後還給她轉了800塊錢,當時她剛剛結婚,那個同學說是補的份子錢,前兩天沒看到她發的朋友圈。
好朋友當時很為難,她收也不是,不收也不是,主要是感覺她突然的親暱態度莫名其妙,讓她有些摸不著頭腦。再加上那個高中同學結婚,她當時也沒去,所以思來想去之下,還是沒有收這個錢。
她最後就直接問她,是不是有什麼事?
果不其然,那個高中同學的確是有事找她,希望她能幫一個忙。聽完以後,她感覺這事太大,而且自己只是單位一個小小的職員而已,說不上什麼話,所以委婉拒絕。拒絕以後,她也慶幸自己沒有收這筆分子錢,不然免得對方因此有什麼意見。
後來,雖然這忙沒有幫成,那個高中同學聯絡她的頻率,倒是比以前多了一些,偶爾會找她說話,說什麼同學情誼很難得,還是不要輕易丟了。
不過,好朋友並不想刻意發展這段友誼,而是選擇順其自然,一是這麼多年沒聯絡,如今也沒有什麼共同話題,待在一起比較彆扭;二是她認為,自己人生接下來的所有發展,應該都和這個高中同學扯不上什麼關係。換句話說,自己不會有求於她,按照對方的能力,她也幫不上什麼忙。
雖然現實,但不得不承認,這是很多人成長到一定年紀後,交友的時候潛意識中都在考慮的一個因素:你能給我帶來什麼好處?
哪怕,在暫時看來,你的作用是隱形的也無妨。但彼此之間來往的條件,必然有相對應的價值在進行替換。不管這種價值,是社會賦予你的,還是你自己本身擁有的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有某種價值存在。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這句話意思是說,天下人為了利益而蜂擁而至,為了利益又各奔東西。
當然,如果兩個人是相識於微時,一直陪伴著走過來,那麼不管到了什麼年紀,彼此之間價值的對等度,肯定不會看得過分重要。
但換一個角度來說,這些年互相見證的時光,對兩個人來說,本身就是價值的一種體現,所以自然關係要深刻很多。
所以,有的時候,有些圈子,當自己能力不夠的時候,就沒必要非得進去,免得吃力不討好。
倒不如好好發展自己。友情裡面,同樣遵循著你若盛開,清風自來的原則,朋友永遠是互相吸引來的,而不是委屈自己討好得來的。你擁有再多聽起來厲害的朋友,也不過是你閒話時的資本而已。有事的時候,你們真的能不能站在同等的地位上,往往是你自己的能力決定的。
-END-
和每個來這裡的人談愛說情,但無關風月。點選上方關注,歡迎來到我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