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雲
摘要:正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人類進入了核時代。美國首先研製出了原子彈,並在日本廣島、長崎投下了兩顆原子彈。如果不是美國而是納粹德國首先研製出了原子彈,那麼德國會將第一顆原子彈投到哪裡?
正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人類進入了核時代。美國首先研製出了原子彈,並在日本廣島、長崎投下了兩顆原子彈。如果不是美國而是納粹德國首先研製出了原子彈,那麼德國會將第一顆原子彈投到哪裡?
這個問題,答案應該非常明確,根本不用懷疑,第三帝國先造出原子彈,那肯定是首先用在蘇聯頭上,這有兩方面的原因。首先是納粹理論中重建世界的人種淘汰,由此產生的德國戰略問題,德國把對西歐,對英美的戰爭,看成是一種“內卷”式戰爭,是爭奪世界話語權,爭奪重新分配世界利益的戰爭,只要你認輸表示臣服,那我還是會給你一個不錯的待遇。
對東歐可就不是這麼回事,東歐吉普賽人,猶太人,斯拉夫人等等,可不是你打不過就認輸的事,就算你表示臣服,依然還要執行極端的種族清洗。當然因為對勞動力的需求,東方各民族暫時有個按不同百分比滅絕的計劃,但是請注意,只是“暫時”,意思就是這只是權宜之計,最終目的還是要全員滅絕。
這種對策的不同,直接導致對東西歐佔領政策的不同,就是西歐與東歐佔領區的不同待遇,就拿最簡單的事情來說,德軍士兵在法國泡個當地女人,那是魅力的象徵;在波蘭,在蘇聯,找當地女人,哪怕是欺凌性質的強暴,那也是整支部隊的恥辱!因為東方大多數人種在納粹理論中已經等同於牲畜。
還有就是佔領烏克蘭的情況,烏克蘭因為擁有世界有名的三大黑土地之一,土地肥沃,盛產糧食,一直是被譽為歐洲的大糧倉,卻因之前蘇聯的集體化政策,大清洗,以及基層執行上的諸多問題,在烏克蘭造成了大饑荒。烏克蘭大饑荒在我們的網路世界有誇張描述,也有說是西方宣傳抹黑,實情沒那麼嚴重,不過大饑荒這事還是有共識的,只是在嚴重程度上,需要站隊看屁股坐哪一邊。總之當時的情況,當德軍進入烏克蘭時,大多數烏克蘭人,一開始是把德國人當解放者對待的。但是因為納粹德國的人種政策,讓烏克蘭人熱臉貼上個冷屁股。烏克蘭人主動幫助德國人,積極參軍參加勞動,德國在確實需要勞動力和後方治安軍隊的情況下,依然把烏克蘭人編組成待遇連戰俘都不如的勞工營。德軍將烏克蘭人組成師級規模的部隊,到德國人最後戰略守勢時,急需前線炮灰,都勉強只肯把烏克蘭偽軍按連級編制組合使用。要知道,一個營有三個連,並不是說隨便拉三個連一起用,就是一個營的戰鬥力。
就像我國解放戰爭時期,之前在抗戰的血火戰場上拼殺、積累出來的那些團,旅,師部隊,都是先有個“縱隊”的過渡,差不多解放戰爭結束了,才整編為軍。烏克蘭人就是發現這是個比爛的世界,而且希特勒遠遠不如斯大林,所以生生被德國人逼回到對立面,此後烏克蘭遍地都是跟德國人死戰的游擊隊。後來蘇軍反攻德國,打得最堅決的,就是重新解放蘇軍收復烏克蘭後在烏克蘭地區徵召組建的部隊。科涅夫元帥帶著他們打到柏林,甚至需要掉頭南下,去收拾南斯拉夫方向的德軍,再回頭與朱可夫元帥的部隊進行攻克柏林的勞動競賽。
德軍所有慘痛的傷亡,都是產生於東線,庫爾斯克戰役之後,被蘇軍平推回來,一路退到柏林,蘇德戰場上幾乎每一場戰役拿到西線,都是可以被稱之為“血肉磨坊之戰”。德軍撤退前,也必定把當地化為一片焦土。而在西線,從最初開始俘虜的英法戰俘,一直到阿登反擊戰的美軍戰俘,除了少數個例,基本上能保證戰前各國訂立的戰俘公約待遇。而蘇聯戰俘,進入戰俘營之後,死亡率超過百分之六十,這已經是成為俘虜後的情況,德軍在戰場上,對於藍帽子的內務部隊,袖章上有紅五星的政工人員全部被就地槍決,當然在這一過程中,也回有不少戰俘被一起槍殺。德國人自己已經認可的戰俘的待遇,真也不枉鋼鐵同盟條約,首先是個反 公共條約的基本盤。所以,蘇軍戰俘的實際死亡率,恐怕要超過百分之八十。
原本在德國納粹理論之下,東歐部分由海因裡希把控,這個人的分寸拿捏得相當好,在不違背納粹理論的前提下,使自己掌握的東歐部分迅速轉化出德國急需的戰爭潛力。當初他的成就是被作為德國標杆,準備按海因裡希模式展開發展的。當海因裡希遇刺後,再沒人能把握其中平衡,在東歐開始殺錯不放過的過度統治,於是東歐部分成為潛在的火藥桶,再也沒能為德國提供助力,這反過來又強化納粹對東方各族的錯誤認知。
所以一旦德國先擁有原子彈,在東線各個節點上,都會毫不猶豫地使用。而西歐和美國不同,即使不考慮死硬納粹份子不會在乎什麼戰後清算,也會照顧好自己勝利後新世界重建,他們不願意在西方人眼裡淪為殘暴野蠻的象徵,也不願意自己新世界的統治下,他們眼裡人類核心圈核爆的各種麻煩。
另一個原因是細節上的,當時的德國,搶先製造出原子彈,不可能比美國所製造出來的原子彈更加先進,因此會產生一個問題,就是德國人無法投射核彈,不要說對美國,連扔到英國都不太可能。因為當時德國空軍已經沒有足夠的實力將掛載原子彈的轟炸機安全護送到英國上空。
所以,我的個人看法是即使在蘇聯投放,都有可能需要安排死士採取人工點火,因此原子彈會在後來蘇聯反攻的那些節點爆炸,而不是之前德國戰略攻勢時,作為進攻手段。
這要對早期的原子彈有所瞭解。美國人造了三顆原子彈後,根據原子彈的情況,安排了一個“銀盤計劃”,專門改裝了六十架“超級空中堡壘”B29轟炸機,專門用來運輸和投放原子彈。
美國也是人類第一顆原子彈綽號“瘦子”,是顆鈽彈,採用槍式引爆,就是在原子彈內部,把核裝料設計成槍彈一樣,用炸藥激發低臨界狀態的核裝料,去撞擊另外的核裝料,引發臨界核連鎖反應,鈽核料所需的槍式激發,衝擊行程有特定的距離需求,所以“瘦子”造出來,長度就比較大,無法裝進B29的彈艙。之後美國做了兩種改進選擇,一個是仍舊採用槍式激發的“小男孩”,它可以縮短槍式激發行程的原理是使用了鈾235填料替代鈽,“小男孩”使用了六十四公斤純鈾,事後發現真正引發核反應的只有不足一公斤,完全反應的不足0.6公斤。
另一個就是依然採用鈽裝填得“胖子”,“胖子”把槍式激發改成“內環”式激發,就是環狀佈置一圈鈽裝料,由炸藥同時引爆,朝中間點撞擊,引發核連鎖反應,把“瘦子”的超長長度,轉化成“胖子”可以接受的直徑,“胖子”用1.52米的直徑,來縮短了彈長,終於可以塞進改裝後的B29,被運到長崎上空投下!
德國的問題,在於德國空軍始終沒能形成戰略轟炸能力,也未形成戰略空運能力。說來可笑,原因居然是德國決策層認為轟炸機就必須要具備俯衝轟炸能力!為此變態到發明重型轟炸機也要擁有俯衝轟炸能力,不惜把四發轟炸機改成用兩臺發動機帶一個螺旋槳的設計……
後期倒是考慮研製一款跨洲轟炸美國本土的轟炸機,可惜德國失敗太快,這個設想只留在紙面上。這就是說當時德國根本就沒有可以投射原子彈的飛機,即使有了原子彈也沒法投到大西洋彼岸的美國,甚至連投到英吉利海峽對岸的英國也很困難。另外大家注意過沒有,不提美國,對英國和蘇聯,德軍的空中力量也從沒真正形成過優勢,都是在爭奪制空權時,佔過上風這種程度,所以真又爆出黑科技,有了投放原子彈的飛機,在一線爭奪時投放可以,朝敵方大後方縱深地區投放,不說沒有成功可能,起碼是機率很小。
“瘦子”和“小男孩”這樣槍式激發的核彈不支援炮射,槍式激發是種非常危險的引爆方式,美國投放“小男孩”後,再也沒有在核彈上使用這種引爆方式,這種核彈炮射肯定在炮膛內就會被引發爆炸。唯一有可能炮射的內環激發的“胖子”,對不起,即使德國有大卡爾,有古斯塔夫,都沒用,800毫米口徑離“胖子”1520毫米直徑還遠著呢,希特勒親自提出過製造1000毫米口徑大炮的設想,都被軍工單位和軍隊毫不留情的駁回,那麼德國先進到可以把“胖子”口徑縮減三分之一,都無法進行炮射。
當時德國V系列飛彈,V1是老式螺旋槳飛機都能繞後再追上去擊落的東西,V2倒是具備了中程導彈的雛形了,安裝幾噸重的核彈,還是需要在技術上再升升級,否則也無法發射升空。但是德國最有可能成功,也只有V2的升級改造,使其足以運載核彈,即使升級成功,射程跟運載幾百公斤炸藥,肯定也沒法比,當時飛彈的機動性很差,準確性也極其堪憂,所以想要用核彈來進行斬首,去炸丘吉爾或者斯大林,同樣不現實,還是在類似庫爾斯克戰役這樣的戰爭節點,戰術性使用最合算,那麼回到今天的話題,如果德國首先研製出原子彈,從感情上說,肯定首先扔到蘇聯頭上。
如果從現實威脅程度上說,西線的諾曼底登陸恐怕更嚴重,一旦英美盟軍在西線的登陸成功,那麼德國就將陷入兩線夾擊的困境,必然是死路一條。所以德國從解除威脅的角度一定是先對付英美的兩棲登陸,摧毀英國沿岸的港口和兩棲艦艇。在解除了西線威脅後,再騰出手來對付東線蘇軍。
當然,如果東線蘇軍的現實威脅在某個時刻超過了西線的登陸,那麼德軍也有可能首先將原子彈扔到東線蘇軍大反攻的集結地點。這也可以用來警告西線的英美盟軍,或者再將第二顆原子彈扔到英國沿岸。
還好,這個話題是個假設,是個歷史的架空,最終殘暴的納粹德國覆滅,人類迎來了雲開霧散的和平。
(本文呢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