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坐網約車,司機是哈爾濱的。我基本上每次坐車,都會跟司機聊下他們的收入情況,據他們說,現在幾個打車平臺都差不多,平均一個小時可以掙50-60塊錢左右,他們一天大概要跑12-14個小時,刨除一個月限行4天,最後到手收入能有9000塊錢左右。
問起他為啥幹這個,他說2019年底在南四環那邊,租了兩個檔口做餐飲,兩個檔口每月租金要28000。結果趕上疫情關了8個月,後來再開起來,周圍寫字樓很多小公司都倒閉,吃飯的人少了,一天流水只有以前的十分之一,最後賠了20多萬,沒辦法就開始跑網約車了。
後來說起明年的形勢,他說明年應該能好點,我沒接話。我想起前幾天降準後,朋友圈裡賣房的又開始歡呼,寬鬆來了,房市又要火爆了。今年各行各業確實都很難熬,大家都希望明年能好點,但實際上我感覺,明年可能會更難熬。
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明年的經濟形勢有個初步的預判: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這三重壓力下,明年到底會怎麼樣呢?
2022年的三重壓力
一般來說,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這是宏觀經濟學上的一個描述,我們先看下具體是在什麼方面吧。
先說需求收縮。通常來說宏觀上的需求,就是消費,投資和出口。而國內消費是內需,出口是外需。今年的消費和投資都不是太好,主要是出口拉動比較大。
但是這裡面有個特殊原因,就是疫情。今年德爾塔變種疫情爆發後,印度和越南都先後躺平了,所以很多訂單迴流。而之前美國搞的供應鏈轉移,也一度擱淺。但是現在看來,明年的出口,可能很難再像今年這麼增長了。
一個是外部的供應在恢復,像越南,印度這些國家,還有歐美自己,不敢說明年比今年好多少,但總體上應該不會比今年更差了。現在就看這個新的奧密克戎是個什麼情況,傳染性現在都實錘了肯定是更強,但傷害性還需要確認。
如果它的毒性,像大家期待的那樣,大幅下降,那麼國外的生產供應能力,肯定會比今年恢復很多,窮國家躺個半年就躺不下去了,不幹活要餓死的。所以除非奧密克戎毒性太猛,否則明年的出口替代,應該是不會有今年這麼好。
當然這還只是一個方面,明年更不好的應該是國外的需求下降。美國已經明確要加息,在放水的時候,對需求的短期刺激作用比較大,但現在美國通脹這麼高,貨幣要收緊,需求很難像之前大肆發錢的時候那麼好了。
外需見頂,那麼內需能不能頂上去呢?這個估計一時半會也有點困難,因為內需不振,這也不是一兩天的事。現在很多人都想著再用房地產拉動一下,這個辦法確實見效快,但是副作用大。關鍵是現在的客觀條件,確實不允許。
什麼條件呢?就是老百姓手裡沒錢,負債已經過高了,沒有再搞普漲的空間了,最直接的體現,就是居民部門槓桿率偏高。2021年三季度居民部門槓桿率為62.1%,前三季度共下降了0.1個百分點。
買房都是要靠貸款加槓桿的,現在居民部門槓桿率超過62%,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出的金融穩定警戒線是65%。我們現在離警戒線很近了,在這個基礎上,還指望房價普漲拉動內需,那是不現實的。主觀上現在不讓,客觀上也沒這個空間。
所以說從內需和外需,這兩方面看,明年可能還不如今年。
再來看下供給衝擊。供給衝擊是個宏觀經濟學的專有名詞,
供給衝擊是指可能引起生產能力和成本變化的事件。供給衝擊通常會使總產出與利率和通貨膨脹率產生反方向的變動。
很多人搞不懂這是個啥意思,供給主要是針對生產端來說的。如果我們實際點來說,供給衝擊,主要是這麼幾個方面,第一個是大宗商品漲價,帶來的輸入型通脹壓力。第二個是供應鏈的穩定性,面臨衝擊,比如卡脖子,或者斷供風險。
這些風險可能各有各的方式,但是結果都是一樣的,就是很可能會導致一類或者幾類物質漲價,最終的影響,就是通脹壓力會增加。如果我們簡單理解下供給衝擊的影響,就是明年的通脹壓力會比今年大。
最後再說下預期轉弱。在宏觀上,預期就是人們對未來的一個看法。我在之前的文章《美元危機的下半場,如果我們躲過了危機,能不能和美國一起抄底?》裡,正好講過這個問題,實際上是類似於信心危機。人們的預期,跟經濟週期是密切相關的,它難得就難得在,預期一旦形成,就很難逆轉。過去常說,信心比黃金更寶貴,就是這個意思。
進入新世紀的這頭二十年,全世界總體上還是一個高增長,2008年以前,主要是美國拉動,2008年美國出事以後,主要是靠我們拉動。現在我們也從高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現在的形勢不是我們慢下來了,是全世界都慢下來了。
在這個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人對未來的期待,都沒有以前那麼高。預期和現實,它是會相互影響的,預期越樂觀,消費投資越敢搞,預期越悲觀,消費和投資也越謹慎。一旦全社會都形成了這種氛圍,這個預期是很難逆轉的。
所以說預期轉弱,不是一個簡單的主觀想法改變,而是一個嚴峻的客觀環境變化。一旦到了這個階段,它會對需求形成強烈的負反饋。
現在我們再看這三重壓力,其實有點類似於是一個滯漲的情形。就是經濟增長動力不足,但是又面臨通脹上漲的壓力。今年是美國的通脹先起來了,我們這兩年始終堅持沒搞大放水,所以明年的增長壓力和輸入型通脹壓力,都比較大。
現在全球經濟一體化,也不能光說我們,還要看看外部的形勢怎麼樣,這樣可以有個參照。你覺得國外的情況會怎麼樣呢?
外部遇到了什麼問題
有人講現在美國經濟復甦非常好,明年可能經濟要過熱,因為明年美國都要退出寬鬆,開始加息了。這個話聽了讓人非常振奮,美國似乎不僅是迴光返照,而且返老還童了。
那我們就對比一下中美兩國今年的經濟資料看下,到底是什麼情況?先看下前三個季度的資料吧。前三季度,我國GDP增速達到了9.8%,美國GDP增速5.7%。這看起來是不是都還挺不錯的,但實際上看第三季度的資料,就不是這麼回事了。
我們三季度同比增長4.9%,兩年平均增長4.9%,較二季度回落0.6%。而美國三季度同比增長4.7%,兩年平均增長0.8%。環比增長只有2%,比第二季度回落4.7%。
這是美國大放水取得的結果,而且三季度下滑明顯。如果看兩年平均,我們是4.9%,美國是0.8%。再看通脹,我們現在是2.3%,美國是6.8%。這麼個情況,跟美國比我們要好多了,但也還在擔心明年會出現滯漲,我是搞不懂,難道這是學霸在凡爾賽?
不管咋說,美國這經濟過熱,是真看不出來。
美國要加息不假,但是大部分傳統的經濟學家,他們的分析框架裡面,都是那些固定的因素。而美國搞美元寬鬆緊縮這種金融收割,並不在他們的分析範圍裡,因為學西方經濟學的時候,是不會教這些內容的,這應該屬於政治經濟學的延伸了。
眼下的這種困難,很多人認為是我們的經濟改革沒有繼續深化。但是我們要跳出來看下這個問題,我們搞市場經濟,學的就是美國,那麼要繼續深化,就算搞到頭,無非也就是美國這個樣子。可問題是美國現在也遇到了自身解決不了的問題。
是什麼問題呢?說到根子上,就是始於80年代裡根政府的自由主義經濟學,走到盡頭了。
美國自己都解決不了現在內部的結構性矛盾,美國的條件多硬,它自己都不行,跟它學的,還不遲早掉溝裡去?這不是我們的問題,也不是美國自己的問題,說大點,這是現在全人類的問題,大家不會走路了。
以前有美國和蘇聯兩強,有人學美國,有人學蘇聯,學著學著蘇聯掉溝裡了,那大家都去學美國,現在美國還沒掉溝裡,但是鴻溝已經出現了,以前都假裝看不見,特朗普已經活生生的剝開來給全世界展示了四年,假裝看不見也不行了。
我們今年的GDP大概可以達到美國的80%,這是從來沒有出現過的情況。但是離超越又還有點距離,現在全世介面臨的是這麼一個問題,下一步要跟誰學?繼續學美國,會不會掉溝裡?如果跟我們學,現在的影響力號召力確實也還不夠,關鍵是我們自己內部都還有好多人不自信呢。
所以說現在的問題,是結構性問題,是自由主義經濟學,遇到了增長的極限,需要重新找路的問題。我們現在的路可能是對的,但是還需要更多的證明。
美國的路,它可能會一條道走到黑,會不會撞牆,再熬兩年,可能也會見分曉。
熬到美國後面才有機會
美國明年計劃開始加息,這是個大事。只是今時不比往日,這次放水是無限放水之後的局面,另外一點是全球化面臨回頭路,這兩點來說,美國要麼不緊縮,一緊縮是必然會有嚴重後果。
就因為這點是大家心知肚明的事,所以現在出現了兩種說法,一種是美國不會緊縮,一種是美國不會出事。本質上來說,這都是美國例外論,就是說這次美國會有例外。但是我們把時間週期拉長了去看,就會發現,從來就不會有什麼例外,只有必然之中的意外。
我們從下面的圖裡也可以看到,從80年代新自由主義經濟學興起,到現在,這40年裡,這種金融上週期性的寬鬆與緊縮,才是常態。
如果美國明年開始加息,在其內部最大的風險,就是美股會不會崩盤?實際上即便美聯儲明年開始加息,美股很可能也不會立即大跌,反倒是有可能出現上漲,畢竟牛市就是這樣,除非見到最後一根稻草,否則絕大多數人是不相信駱駝會倒的。
根據歷史資料來看,我覺得美股走勢要逆轉,可能至少得加息到3%左右才行。
按每次加0.25%的節奏來算,要達到3%,怎麼著也得加到2023年下半年了,除非美聯儲不按套路出牌,三步並作兩步走,那就沒法預測了。反過來說,就是明年大機率的,美股可能還沒大事。
說這個話啥意思呢?就是我們還得熬。美股不出大事,美國也就出不了大事,我們要想給自己爭取出軟著陸的時間和空間,必須得熬到美國後面,誰在它前面撐不住,誰就可能成為它的晚餐,所以我們也沒有太好的辦法,就是一個字,熬。
實際上在現在這個局面下,全世界都是這麼一條路,先慢慢熬著,看誰能熬到最後。這裡面誰先把牌打完,誰就會變被動,因為自己的牌出完了,也就意味著能熬的時間就越短,能撐多久取決於別人的心情。
現在初步來看,估計沒有太大意外,還是中美能熬到最後。
最後
情況就是這麼個情況,我們可能會搞些小幅調整,但調整不是目的,只是手段,目的還是要讓經濟維持穩定。既不能出現硬著陸的情況,也不會追求強力增長的情況,說實話,沒那個必要。就是在一個有限的空間裡,確保自己平平穩穩不掉溝裡去就行了。
指望來個大放水,繼續用房地產續命,過從前那種簡單快樂的日子,恐怕不太容易。我們不僅僅是面對內部需求收縮的問題,而是在一場全世界都在參與的馬拉松之中,這個比賽關鍵不在於跑多快,而在於不能倒下。
同樣的,指望明年美國放鬆遏制,或者外部環境變寬鬆,可能也不現實。只能是依靠自己,再堅持堅持,雖然明年可能更難熬,但我們難,別人更難,只要熬到美國後面,風險解除了,機會自然也就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