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澳大利亞的表現有點不太正常,他們居然沒有繼續大手筆購買國債,同時澳大利亞的利率彷彿不小心碰到了彈簧般快速上升。
加拿大也有一些舉措,他的央行居然退出了量化寬鬆政策。無獨有偶,韓國近期也悄無聲息地頻頻加息
這些國家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政策變化呢?單獨看前面幾個新聞似乎沒有什麼特殊之處,那麼綜合起來又能看出哪些端倪呢?
對於當前的歐州央行和美聯儲來說,他們肯定不會承認自己將長期處於高通脹狀態,但市場是冷靜客觀的,一致認定他們肯定會加息,而且美國加息的機率超過95%,這是市場預測的普遍共識,所以美聯儲無論怎麼解釋都很難改變市場的加息預期。就連一向只求穩妥的歐洲央行也逃不過這樣的預測。從利率曲線來看,他們兩家都在慢慢趨於平緩,只是歐洲經濟恢復的速度更慢一些,見頂的時候晚一點而已。
對比不同國家的政策,不難發現,有些地區已經開始調整貨幣政策了,從量化寬鬆逐步開始收緊,加息操作已經開始。歐洲和美國雖然還沒開始,但是架不住市場的加息預期,他們都認為貨幣政策運用得不好,一不小心就會帶來下一次經濟危機。
客觀分析,事實還有向其他方向發展的可能性。從歷史經驗看,期限利差不高的時候,不少國家都會透過短期加息的工具來進行調整。
說到這,先來介紹一下期限利差與經濟預期的關係。
期限利差,顧名思義就是長期債券利率與短期債券利率相減得到的差額。一般而言,債券期限越長,也就意味著風險和不確定性因素越多,風險一般與收益成正比,因此長期債券利率比短期利率高是理所當然的。就好像銀行的長期存款利率往往比短期存款要高出不少,是一個道理。這個指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經濟執行的大致趨勢,一些具有前瞻性眼光的投資家能夠透過這樣的指標判斷經濟走勢。
當然期限利差逐漸變小收窄的時候,甚至會出現倒掛的現象,說明人們對未來經濟走勢失去了信心,急於將債券打折變現。所以這時透過短期加息能夠進行有效調節,恢復人們的信心,並不一定會引發經濟危機。
早在2019年,全球各項經濟資料已經迫使人們改變投資策略,以短期債券為主要投資方向導致長期利率降低,隨之而來的大機率會是經濟衰退。當時就有預測下一波衰退期大概會從2022年4月份開始。現實世界的情況也讓人們更加清醒地認識到了這一現狀,提早佈局的投資者們規避了不少的風險。
當然,我們要承認新冠疫情加速了這一波衰退期的到來。
如果在各方博弈之下,未來幾個月的期限利差持續收窄甚至發生倒掛的話,基本可以確定2021年4月份是這一輪經濟週期的起點。這個時間節點也有內在的原因,那就是後疫情時代的到來。從目前情況看,人類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與疫情共存。
從這個角度看,2022年似乎也不一定會發生經濟危機。可事實遠比這些要複雜。這一輪週期很特殊。因為從資料分析角度看,4.8%的失業率並不太高,而且失業率的拐點和期限利差曲線基本一致,能夠得出的結論是期限利差繼續走低。
如果換一個角度,從工商業貸款資料分析的話,結論基本上也差不多。
那為什麼會出現問題呢?主要原因是這一輪經濟恢復的強度太小,而且起點太低了,沒有達到預期。
通過歷史資料分析,大部分經濟復甦時,期限利差都會比較高,反映出了人們對於未來經濟發展的信心。畢竟在大蕭條時代,信心比黃金更寶貴。疫情爆發後,美國的期限利差大概為150bp。根據經驗,只有從300bp左右往下去收斂才能帶來較大幅度的經濟復甦。我們也別笑話美國,還有比他更差的,那就是德國。從50bp就開始收斂了。歐洲目前的情況跟日本差不多。多年躺平之後,指望自然而然的觸底反彈不太可能,沒有天上掉餡餅的好事。
事實上,這兩年並不是一個新週期的開始,還是處在2010年開始的那個週期裡,只不過因為疫情影響被推遲了一段時間。
客觀分析,我們其實還在產出缺口閉合的過程,新冠疫情的爆發讓全世界都措手不及,導致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都出現了重大的問題,大宗商品價格也隨之上漲,還有另一個深層次原因是長週期將要結束與量化寬鬆政策相結合的必然結果。這樣會導致供應鏈進一步短缺,出現晶片荒、油荒、氣荒、糧荒等情況。
2022年各國加息不知是否有基於此的考慮。
加息一般都是在產出缺口閉合的過程加息,如果你把近兩年這一輪週期放在一起,你會發現這一輪週期的長度已經很長,2022年不要說加息,如果實際產出不能持續高於潛在產出,2023年說降息的機率都是有的。我覺得這是聯儲之所以非常躊躇的原因,而且這點他們自己做過很多研究。聯儲幾個月前有一個note我覺得寫得很好
到底新冠病毒的大流行是避免了信用風險還是推遲了它?
風險敞口的上行依然值得擔憂,而且比較關鍵在於,等到CARES法案結束後,情況似乎也不會變得更好對吧?對於中國市場的投資者來說,上面這個看法有點陌生的原因大概有三個:一是國內市場本來對於美國經濟到底怎麼樣也不在乎;二是如果說2020年沒有打破美國的週期,但它可能確實打破了中國的週期,所以我們難免被這種錯位影響;三是中國的的確確到了一個不變不行的地方了。
從信貸脈衝來看,在獨立支撐全球的信貸增量12年之後,以後全球的信貸增量目測不能靠中國了。這可能是一個十年週期的終點。
就業人口的頂部在2015年出來,同期也是很多東西的頂部。研究經濟歷史和金融市場,剛開始你會覺得“這次不一樣”是一個非常危險的說法但實際上,每一個瞬間,每一個年份都是獨一無二的,他不可能一樣。所以看多了之後你會發現這次真的可能不一樣.
那我們中國的發展形勢如何呢?
深入分析國內形勢就會發現,在疫情已經基本控制、對貨幣政策持續寬鬆和未來經濟逐步企穩的預期下,我國短端利率繼續走低,而長端利率出現回升,形成了陡峭的收益率曲線。從歷史經驗看,我國曆史上兩次收益率曲線陡峭化之後,經濟都出現了企穩回升。所以,中國將會是最快走出衰退的國家之一。
從統計資料分析,前三季度GDP增速達到9.8%,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是領跑全球了,工業執行指數總體平穩,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動力十足,供需兩旺,居民消費水平溫和上漲,就業市場一片繁榮,儘管PMI指數在枯榮線附近徘徊,還面臨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和供應鏈緊張的壓力,但在政府強力有的科學精準的宏觀政策支援下,在積極的財政政策、穩健的貨幣政策以及持續深化改革的動力驅動下,再加上冬奧會的經濟拉動作用和有力的疫情防控措施,明年形勢總體樂觀。
總結一下今天彙總的這些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的結論:
1,美國的2010-2021年的週期可能在2022年更接近自己的末端了,一方面這意味著風險,但另一方面,這也意味著新的機會,就像把你放回2002年給你一個買花旗的機會,就像把你丟到2010年,給你一個買蘋果的機會。但前提是,你要在科網泡沫和08年的危機裡面活下來
2,中國改革的決心十分堅定,雙迴圈模式下,經濟發展動力長盛不衰,以三年為一個週期考慮符不符合實際情況,生產價格指數不會輕易見頂,貨幣供應等政策工具會被更有效的利用,在更大範圍內刺激中國經濟持續向好發展。
3,綜上所述,2022年將會是一個魔幻之年。樂觀的人士會在美國經濟週期變化和中國商業模式升級的過程中尋找到下一個十年最大的機會,悲觀的人士還會繼續沉浸在風險和絕望中,失去抓住新機會的能力。
當前,新基建蓬勃發展,5G、物聯網、大資料、量子計算等技術迅猛發展,新能源、元宇宙等產業方興未艾,被卡脖子的晶片產業也捷報頻傳,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將在下一個長週期中佔據優勢位置,取得更大的突破。#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