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肝健脾、暖肝理胃治療神經性頭痛,本醫案出自甘肅省名中醫醫案王志剛醫案
趙某,男,65歲。
初診: 2013年9月11日。左太陽穴附近疼痛斷續發作約4年。4年前即開始左太陽穴附近疼痛,伴噁心、嘔吐,夜晚或天冷時加劇,按之稍舒。兩肩周痛約3年,睡眠時上肢受壓則發麻。睡眠欠深,夜尿2~3次。不欲飲食,或食多則不消化,輕微口乾,有時欲飲。自訴易發脾氣,人際關係緊張。脈弦,舌淡紅苔白。血壓124/94mmHg。西醫診斷:神經性頭痛;中醫診斷:頭痛,證屬肝鬱脾溼,肝寒犯胃。治宜疏肝健脾、暖肝理胃,方投逍遙散合吳茱萸湯加味:當歸10g,赤白芍各15g,柴胡10g,薄荷10g,茯苓15g,炙甘草10g,白朮10g,生薑10g,吳茱萸10g,黨參10g,大棗10枚,川芎10g,黃芩10g.制附片6g,羌活10g,防風10g,桑寄生15g.杜仲15g。3劑,日1劑,水煎服。
二診(2013年9月16日):頭痛大減,夜尿減為1~2次,睡眠好轉。餘無明顯不適。脈舌同上。血壓116/88mmHg。守上方再服7劑以收全功。
[按語]
患者易發脾氣、頭痛、脈弦,不欲飲食或食多則不消化,口乾欲飲水及舌淡紅,乃肝鬱脾溼之象,首以逍遙散疏肝健脾;頭痛且夜晚及天冷尤劇,噁心、嘔吐,與《傷寒論》309條“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及378條“乾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相似,次處吳茱萸湯。杜仲、桑寄生、制附片的應用,體現了“從陽引陰”之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