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共享經濟、中小企業、新型城市建設、職業教育、財稅體制改革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陳甬軍:發展共享經濟,助力共同富裕】
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教授陳甬軍認為,共享發展作為新發展理念的重要內容,與推進共同富裕息息相關,發展共享經濟是推動共同富裕的一條重要路徑。一方面,共享經濟可透過再利用閒置資源提高經濟增長效率,透過整合閒置資源提升經濟增長質量,透過共享資源創新生產方式轉換經濟增長模式,透過共享資源創新生產方式轉換經濟增長模式,透過共享孕育創新,進而提高發展的協調性,促進高質量發展,助力共同富裕;另一方面,共享經濟能夠透過提高工資性收入、豐富財產性收入來源、帶動更多自發的第三次分配行為,推動共享共贏成為社會共識,形成互幫互助的社會風氣,提升共同富裕的分配效率。但也必須看到,當前共享經濟存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需要在頂層設計和體制機制建設上規範、引導、鼓勵共享經濟健康有序發展,進一步釋放共享經濟助力共同富裕的潛能。要加強共享經濟監管,充分利用數字經濟的監管體系和治理體系,結合共享經濟的發展規律,在規範引導中鼓勵共享經濟有序發展;推進共享經濟新業態、新模式的發展,依託工業網際網路和數字產業發展浪潮,加快產業共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搭建有效載體,發力共享製造;從推進共同富裕的戰略全域性部署共享經濟的發展,引導共享經濟有側重地實現創新突破。
摘編自《光明日報》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院長董志勇表示,中小企業是提供就業的主渠道,是科技創新的主力軍。隨著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我國企業加速融入國際分工體系和全球產業鏈價值鏈,許多中小企業在這一過程中既促進了自身發展,也為我國和世界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發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有利於打破國外技術壟斷,實現關鍵零部件的國產化;有利於提升我國產品質量、附加值和品牌知名度,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進而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競爭力;有利於提升產業鏈上下游協作配套水平,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性和效率。發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對於以創新提高我國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水平、以創新解決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以創新保障我國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應鼓勵廣大中小企業以專業化和精細化為抓手,以特色發展和市場需求為導向,以自主創新為核心,培育企業核心競爭力,開拓新的市場空間,成為產業鏈上不可或缺、無法替代的一環。需要把握好兩個關係。一是中小企業和大企業的關係,進行全方位、全產業鏈規劃和佈局,需要大企業和中小企業協同發展。二是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其他中小企業的關係。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要更好發揮在專業化領域的示範和引領作用,以點帶面,促進行業中其他中小企業更好發展。
摘編自《人民日報》
國家地理空間資訊中心主任申兵認為,城市是實施擴大內需戰略的重要空間載體,推進新型城市建設有利於增強投資增長後勁,為現代化建設打造重要引擎。新型城市建設重在最佳化城市發展理念,推動城市建設從粗放外延式擴張轉向集約內涵式發展、從大規模增量建設轉為存量提質改造和增量結構調整。從我國現階段看,城市是擴內需補短板、增投資促消費、建設強大國內市場的主陣地。推進新型城市建設,透過在重點領域實施一系列民生工程和發展工程,將推動投資需求巨大潛力充分釋放,充分發揮投資對最佳化供給結構、提升供給質量、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作用。因此,要推進新型城市建設需要創新投融資機制,擴大新型城市建設領域的有效投資。進一步拓寬市場化多元化資金來源渠道。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加快完善制度,形成存量資產和新增投資的良性迴圈。建立規範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機制,用制度規範和約束債券舉借行為。進一步提高公開透明度,增強地方政府債券融資的市場化約束。培育城市政府穩定的主體財源。統籌整合城市財政、土地、金融等資源,豐富城市政府信用來源。加強城市的綜合開發,將經營性專案和公益性專案有機組合,形成專案綜合收益平衡機制。
摘編自《經濟日報》
蘇州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冉雲芳表示,“雙減”政策實施以來,全國各地不斷探索與完善課後校內託管和寒暑假校內外託管服務,良好的教育生態體系正在逐步形成,但也面臨一些現實瓶頸。職業教育具備助力“雙減”的比較優勢,充分發揮職業教育的力量,能夠推動“雙減”政策進一步有效實施。職業教育的專業設定豐富多樣,緊跟經濟和社會發展實踐,具備主動對接基礎教育的可行性和顯著優勢,助力“雙減”大有可為。一方面,政府應該統籌規劃區域內職業教育師資、場地等資源,面向基礎教育全面開放,實現資訊對稱,供需精準匹配。遴選一批面向中小學生的職業體驗中心、勞動教育中心、職業體驗綜合實踐基地。完善經費保障機制,在教育經費中增列一項助力“雙減”的專項經費。另一方面,要組建由高校職業教育專家、職業院校教師、相關企業人員等組成的課程開發團隊,強化科技、藝術、道德與職業的內在融合,向中小學生提供選單式課程,形成可複製、可推廣、標準化的課程資源包。再者,要制定職業教育助力“雙減”的激勵機制。遴選一批助力“雙減”表現突出的職業院校,在經費撥付、專案申報等方面給予優惠,在全社會進行宣傳推廣,形成榜樣示範效應。
摘編自《中國教育報》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劉尚希認為,經濟的數字化和金融化兩大趨勢構成新經濟未來發展的狀態。但數字化和金融化相互疊加也使新經濟呈現出不確定性,要立足新發展階段來構建新的確定性。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財稅體制是構建新經濟的基本手段或重要途徑,也是構建國家發展確定性的基礎。首先,既要貫徹“以人為核心”理念,推動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將重點放到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上來,適度加強中央、省級事權和支出責任,為財政綜合統籌和最佳化公共資源配置提供條件。這也是財政更好對沖公共風險的一個制度前提。還要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使資金、轉移支付、公共服務與之相匹配。其次,要強化財政統籌,推進績效改革。當前預算資金的配置更多考慮的是流量,而流量與存量的匹配性還有待加強,這就需要透過加強預算績效管理來提升資源配置效果。再次,要進一步完善對地方債務風險的動態監測方式方法,加快政府債務管理體制改革,防範政府債務地方化導致國家整體債務風險的加大、最後,要根據新經濟發展需要構建與之相適配的新稅制。
摘編自《經濟參考報》
(光明網記者 王曉秋整理)
來源: 光明網-理論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