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6的機頭不是一般的大,它大得完全不符合公眾腦子裡建立在經典空氣動力學理論框架下的飛機美學設計,甚至讓人懷疑A-6的設計師是不是原來是不是設計潛艇的、把水下的減阻措施用在了飛機上。好在是A-6並沒有超音速飛行和高機動飛行等要求,不然這種大而圓潤的機頭和後面那個著急收攏線條的小尾巴要誤大事。A-6的正式綽號是“入侵者”(Intruder),但這個大頭和小尾巴成了許多其它綽號的切入點,像“鐵蝌蚪”(Iron Tadpole)和“鼓槌”(Drumstick)等等,不過墨林很奇怪為啥沒人想到胖頭魚。
會飛的胖頭魚
造成這種詭異外形的主要原因是並列雙座的座艙和機頭的那具諾頓雷達。A-6的體形比A-4其實也大不到哪裡去,要在這麼小的機身內塞下並列雙座,也只好把機頭儘量往寬了放。並列雙座最大的好處是兩個飛行員便於交流,雖然一般小型飛機上採用得比較少,但也並非沒有先例,空軍的A-37就是並列雙座,串列雙座飛機的機身只需要比一個飛行員肩膀寬上一些就可以,但並列雙座顯然除了兩個飛行員肩並肩,還要考慮留出活動空間,於是乎機頭就顯得比一般飛機肥大了不少。
三胖
還有一個問題是那會兒座艙蓋的工藝材料都不是太好,整體圓弧風檔還沒流行起來,座艙最前面必須用金屬框進行加強,所以很多飛機座艙蓋正前方都有一個“`馬桶圈”形的加強框,因為A-6是並列雙座,於是就用了雙“馬桶圈”,中間還有一根縮不回去的高高豎起來的加油管,再加上採用了進氣道“縮”在兩側下方的肋部進氣,使得A-6從正面看上去多少顯得有幾分滑稽。跟霸氣的F-14、帥氣的F/A-18、秀氣的A-4比起來,A-6的這種外形看起來顯得笨頭笨腦,就連有點馱背的A-5都因為那個修長的機身而比A-6看上去更順溜。
感覺像啥?
缺了鼻子的入侵者,莫名想起了紅骷髏
不過A-6在較早安裝了在當時先進的航空電子裝置並且高度整合化,甚至還安裝了最早的飛機故障自動診斷系統,可以幫助識別和隔離裝置故障;和當時的很多戰機一樣,A-6除了可以掛載常規彈藥,還能攜帶核武器;為了獲得短距起降能力,一開始甚至準備安裝推力轉向噴口,但後來研究表明收效甚微,於是尾噴口被固定在向下傾斜7度的位置。但A-6的尾噴口位於機翼後緣之前、翼根和機身的連線處,經常容易被機翼和翼下外掛物擋住,發動機短艙的上表面和翼根部位的延伸融為一體,所以要找一張清晰的尾噴口的大圖還真不那麼容易。
這圖尾噴口看得比較清楚,翼尖張的是減速板
醜是醜了點,但幹起活來倒也不含糊,號稱“史上第一架真正的全天候攻擊機”。從60年代中期到90年代,A-6都是美國海軍和陸戰隊的主要全天候攻擊機,承擔了大量地面攻擊/遮斷攻擊任務。首次參戰又雙叒是在越南戰爭期間,超過8噸的載彈量和全天候作戰能力為A-6“贏得”了大量作戰機會,不過由於都是比較危險的低空攻擊任務,損失也不少,在參戰的8年時間裡一共損失了86架,這裡面有些資料指出只有2架是被戰鬥機擊落,所以這2架應該就是1967年8月21日被我國空軍航空兵在廣西板興地區擊落的那2架;另外還有10架被地空導彈敲掉、2架被米格戰鬥機擊落、16架因飛行員操作問題墜毀,56架毀於高炮和各種地面火力,戰爭中最後1架戰損的A-6是1973年1月24日在執行近距支援任務時被地面火力擊落。
這種場面也挺嚇人的
後來A-6也參加了美國海軍的其他歷次作戰行動,1986年的“黃金峽谷”行動中,14架A-6從位於地中海兩艘航母“美國號”和“珊瑚海”號上起飛,分兩個編隊分別使用MK20“石眼”鐳射制導集束炸彈和500磅MK-82集束炸彈攻擊了利比亞一座恐怖分子訓練營和另一處軍用機場,這裡同時也是卡大佐的預備指揮所,還有另外的14架EA-6B電子戰飛機則在攻擊前對利比亞雷達站進行了干擾和壓制。
1991年海灣戰爭期間,海軍和海軍陸戰隊的A-6執行了4700架次以上的任務,主要是近距支援和對伊拉克防空及海軍部隊的打擊任務,是美國海軍投擲鐳射制導炸彈的主要平臺,期間也有3架A-6在戰鬥中被各種地面防空武器擊落,但沒有在空戰中的損失。1996年6月4日環太平洋演習期間,一架美國海軍A-6E執行拖靶任務,配合日本海自的防空訓練,結果日本“夕霧”號導彈驅逐艦上的“密集陣”用一陣密集的射擊當場把1架A-6擊落,兩名飛行員倒是平安無事、彈射以後被救了回來。
1架A-6正從企業號上起飛
A-6原計劃由麥道公司的A-12“復仇者II”取代,但由於成本超支,A-12計劃被取消,後來逐漸被F/A-18E/F“超級大黃蜂”取代。最後一批A-6攻擊機於1997年2月28日退出現役,EA-6B電子戰飛機則一直在海軍陸戰隊服役到2019年,但那是另一個故事了。
EA-6B,垂尾頂上的大鼓包是最明顯的特徵
碼字不易,覺得不錯就請點個關注唄
(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