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花園口決堤,又稱花園口事件。
國民政府決定以水代兵,下令炸開位於河南省鄭州市區北郊17公里處的黃河南岸的渡口——花園口,形成大片的黃泛區,間接導致1942河南大饑荒,歷史上稱為花園口決堤。
1938年4月臺兒莊大捷後,蔣介石從三日亡國論,轉變成速勝論。他匆忙往徐州戰場調兵20多萬,想借臺兒莊大捷之餘威,和日軍在徐州決戰。日軍土肥原賢二率第14師團約2萬人強渡黃河阻止第一戰區援軍增援州。蔣介石匆匆飛往鄭州程潛第一戰區指揮部親自指揮。此時豫東中國軍隊有6個軍12人,包圍土肥原1個師團2萬人。
1938年5月23日,土肥原開始突圍攻擊蘭封。鎮守蘭封是桂永清。蔣的嫡系第27軍,雖然裝備精良,但桂永清軍只守了不到一天就全線潰退。土肥原跳出包圍圈後,程潛再次調兵佈陣,圍攻土肥原。戰鬥正激烈進行,不料正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候,守商丘的第8軍黃傑所部又不戰而敗。蔣介石的兩支嫡系部隊不聽指揮,前後共投入15萬兵力,沒能消滅土肥原的2萬人,這可是戰爭史上的千古笑柄。
1938年6月3日,土肥原猛攻開封,蔣怕開封失陷打電話命令程潛掘堤,並告誡他:不要有任何顧慮,堅決去幹。
1938年6月9日凌晨,經過兩天兩夜不停的挖掘,幾乎在距鄭州30公里的中牟失守的同時,花園口也終於挖開了。
花園口決堤後,奔瀉而下的黃河水,捲起滔天巨浪,歷時4天4夜,浩浩蕩蕩向豫東南流去。整個黃泛區長達400多公里,給當地的人民生命財產造成了無法估量的損失。
花園口決堤將黃河堆積幾十億噸的泥沙順著決口湧入平原,淤塞河道,淹沒田野,漫溢湖泊,堵塞交通和航運。每年汛期時,黃水都會氾濫迴流倒灌,淹沒農田,洪水過後便是蝗災,到處是沙丘,根本無法耕種,對當地農業造成嚴重破壞。直接造成了1941年至1943年連續兩年的大規模旱災,並由此引發著名的——河南大饑荒。
第二,1942年河南大旱災
1942年整個北方地區全年降水量稀少,遭受嚴重乾旱,其中河南最嚴重,遭遇了百年一遇的大旱。
從1942年的春天開始。整個河南沒有下過一場雨。百姓們眼睜睜看著莊稼慢慢的枯萎,卻沒有任何辦法。那時的河南大部分被日軍侵佔。嚴重的乾旱和戰爭的硝煙,正在醞釀著一場巨大的災難。
在新中國成立之前。河南就有十年九荒之說。過春天沒有下雨,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很清楚的知道這意味著又一個荒年的到來。但是任誰都沒想到這個荒年,究竟會多麼的嚴重。
當年河南有九個雨量觀測站。平均降水量為408毫米。比1961年有完整記錄以來最少的降水量還要少百分之12。特別是6月,7月,8月更是少了六成以上。不僅僅降水量少,而且氣溫還偏高。平均氣溫高於新中國成立後有記錄以來的最高值,7月偏高達4℃。7月、8月、9月三個月的氣溫均高於建站以來同期最高值。
綜觀1942年河南大饑荒,乾旱是主要原因。夏季降水少、氣溫高,蒸發加大,土壤嚴重缺失,從而導致秋糧絕收。
在高溫雨水少的季節,尤其是氣溫達到40℃以上時,很容易形成乾熱風。乾熱風出現時,正值小麥灌漿的時候,麥穗會被烤熟,(非自然成熟)麥粒乾癟,嚴重減產。
據史料記載,當時全省34個縣市出現了嚴重的乾熱風,加劇了旱情,造成小麥乾枯,大幅減產,為當年的災荒埋下伏筆。長期以來,乾旱是河南的主要氣象災害,且發生極為頻繁。
新中國成立以來,就曾發生過7次嚴重乾旱,分別是1966年1978年、1981年、1986年、1997年、1999年和2001年的嚴重乾旱,對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河南處黃河中下游地帶,土壤大部分屬於沙土性質,水分的蒸發和下滲速度都比較快,因此“靠天吃飯”成了河南農業的一大特點。
據史料不完全統計,河南受旱的縣(市)達82個,佔全省的80%。除了濮陽、新鄉、開封、商丘、信陽旱情較輕外,其餘地區均發生特大幹旱。
第三,乾旱之後隨之而來的蝗災
據1942年6月28日,尉氏縣境內發現蝗群,大群飛蝗,遮蔽天空,達到十多里寬,(兩裡=1公里)一時月色為之籠罩,暗淡無光。
在1941年乾旱之初。已經有區域性地區受蝗災,因為蝗蟲喜溫暖乾燥的環境,所以旱災以後蝗災往往隨之而來。
1941年截至6月底,受蝗災只有扶溝一縣。
1941年全年遭受蝗災只有7個縣:西華、扶溝、靈寶、淮陽、焉匡陵、經扶、尉氏等縣。但是到了1942年情況急轉直下。
到了1942年9月,河南省由於旱災、蝗蟲災、同時波及,在蝗蟲災區大地沒有綠色,到處是光禿禿的枯枝。漫天遍野的蝗蟲,所過之處,禾苗被吃個精光,那年的秋季百姓顆粒無收。
所有的作物多被蝗蟲侵害,一株秋禾上常集結幾十只蝗蟲,雖然各縣動員百姓撲殺蝗蟲,每次都能消滅數十萬斤。但蝗蟲繁殖力太強了,隨時交配,隨地產卵,幾天之後蟲卵又變成幼蟲,依靠人力捕殺無濟於事。
蝗災遍及河南50多個縣。湯陰、修武、扶溝、沁陽、新安、登封、滎陽、汝南等,蝗災面積均在100萬畝以上,其他各縣也都有幾十萬畝遭受蝗災。
受旱災的影響,河南大部地區高溫乾旱,這樣的氣候環境利於蝗蟲的大量繁殖,致使蝗蟲氾濫成災,肆虐河南大部分地區,使農業生產受到重大打擊,加劇了饑荒的嚴重程度。
雖然也經過捕捉,但是災情依舊很嚴重。經人民盡力捕捉,計共捉到飛蝗27萬多斤,掘出卵700多斤。
這場始於1942年的災荒,一直延續到1945年,受害面積和人口非常巨大。
第四,河南四荒之湯
最後,湯恩伯給河南人民帶來的人為的災禍。湯恩伯在河南無惡不作,百姓痛恨之極,故當時民間有“水、旱、蝗、湯,河南四荒”的民諺流傳。
在災情蔓延,老百姓無隔夜之糧的情況下,湯恩伯以在葉縣修建邊區學院之名。此舉除了拆用古蹟寺廟磚瓦之外,還強迫周圍十餘縣的百姓按照規定尺寸,無償捐送所用木料。各地將木料送到後,如不送禮賄賂,接收人員則以不合格為由百般刁難,致使一些人畜病亡途中。
1943年春,河南災情發展到了極點,大批百姓或逃難,或死於荒村,湯恩伯藉口抵禦日軍渡河進犯,強徵遠近各縣民工數萬人,以以工代賑大修黃河大堤。百姓哪裡能鬥得過官府,各地不敢違抗。一些民工因飢餓生病,無數倒斃途中。
工地上,也因民工沒飯吃瘦弱無力最終是工程並未做好,而死亡者卻不計其數。
到了1943年春,春耕後小麥長勢還是很好的,如果當時政府能夠給點救濟,幫助災民,便可度過春荒。然而,就在1943年3月至4月救災的緊要關頭,各縣長官迫於湯恩伯的壓力,竟然不放一糧,眼睜睜看著許多災民餓死。
在天災人禍的多重壓迫下,河南的災荒變得更加嚴重,再加上賑災的延誤和地方官員的剋扣,致使大批災民流離失所不斷餓死。
先有人為花園口,後有天災大旱與蝗蟲,最後加上湯的作惡,真是痛哉恨哉!但願這樣的悲劇不會重演。
資料:參考歷史文獻,頭條百科,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侵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