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書屋主人
一、前敵委員會又叫“前方委員會”,是代表中央軍委全權負責某戰役前線指揮的機構。
二、1、遼瀋戰役。
三大戰役之首役遼瀋戰役因為解放軍只有一個東北野戰軍,所以沒有設總前委。但東北野戰軍的司令,政委,參謀長分別是林彪、羅榮桓、劉亞樓。林彪當時還擔任東北局書記,東北軍區司令員、第一政委。遼瀋戰役的指揮也就是這三位,雖然沒有明確前委書記,考慮到林彪東北黨政軍一把抓的地位,他實際上就起這個實際作用。
2、平津戰役。
為了統一對平津戰役的領導和指揮,黨中央於一九四九年一月十日決定由林彪、羅榮桓、聶榮臻三人組成總前委,林彪為書記。平津戰役是由東北野戰軍和華北軍區的軍隊聯合作戰,當時林彪擔任東北野戰軍司令員,羅榮桓擔任政委,聶榮臻擔任華北軍區司令員。
三人本來就是抗戰時期115師分家的,聶榮臻率115師一部到晉察冀開闢新的根據地。這次老戰友重逢,格外親切。林彪、羅榮桓稱聶榮臻為“聶總”,聶榮臻因為年長,又是林彪黃埔軍校的教官,直呼現在統帥百萬大軍的林總為“林彪”,誇讚林彪:“毛主席說你林彪肥了,統兵百萬了!”一向不會開玩笑的林總也開起了玩笑:“你看我這樣子(瘦弱),像個肥的樣子嗎?”——三位老戰友哈哈大笑。
平津戰役的主力部隊是東野,前委排名是林、羅、聶,從這次排名到建國後的中央軍委委員排名,羅榮桓都排在聶榮臻之前,形成了1955年元帥授銜的排名序列。
3、淮海戰役。
1948年11月6日,淮海戰役打響。國共雙方對這次戰略決戰都非常重視。為了保證淮海戰役的勝利,11月16日,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決定成立由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五人組成的總前委,以鄧小平為總前委書記,統一指揮中原野戰軍和華東野戰軍及部分地方武裝。
為了提高決策效率,考慮到粟裕和譚震林都在部隊第一線,總前委設常委,由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為常委。中央軍委明令:“情況緊急時,由劉、陳、鄧臨機決斷一切,不必請示。”事實上司令部就是這三位。在中央命令中,總前委書記是鄧小平,負總責,常委排名又是“劉、陳、鄧”,說明了中央在軍事指揮上還是把劉伯承作為中心的,劉伯承當時擔任中原軍區、中原野戰軍司令員,是人民軍隊著名的大軍事家。陳毅擔任中原軍區、野戰軍第一司令員,同時仍擔任華東野戰軍司令員、政委,華野前線由華野副司令員粟裕以代司令員、代政委身份實際指揮。鄧小平擔任中原局第一書記,中原軍區、中原野戰軍政委,譚震林擔任華野副政委。
4、太原戰役。
比較有趣的是,太原戰役的前委都設了兩次。第一次設前委的時間是1948年10月15日,以徐向前為前委書記,周士第為副書記,陳漫遠等為委員。1949年3月17日,由於中央軍委調了新的部隊參加攻城作戰,所以,又重新成立了一個前委,以徐向前為書記,羅瑞卿和周士第為副書記,陳漫遠、楊得志、楊尚武等為委員。
一場戰役設了兩次前委,在我軍戰役中這是唯一的。
三、戰役設前委或總前委的作用是什麼呢?前委或總前委可以代表中央指揮全域性,包括當地的黨政軍所有人力物力。這樣,有利於保證戰役的勝利,比一般的司令部指揮作戰作用要大,效果也很好,歷史則證明了這一點。
(書屋主人,研究歷史,文章原創,轉載註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