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吳瑞、閆寶山
聽眾朋友們大家晚上好,歡迎收聽南部戰區《潮頭聽濤》。今晚,讓我們一起聆聽《一聲軍號,一聲追隨》。
從起床號、休息號,到操課號、衝鋒號……嘹亮的軍號聲如同軍旗上永不褪色的金星,穿越時空硝煙,激盪萬里山河的座座軍營。
每每聽到號聲,我就會想起父輩們口中那戰火紛飛的崢嶸歲月。
爺爺曾是對越自衛反擊戰時期的一名老兵,每當院子隔壁部隊的號聲響起,他都會雙目炯炯、正襟而坐,號聲遠去才放鬆下來。老爺子告訴我:“當年我們打仗那會兒,部隊沒有幾樣通訊器材,軍號就是通訊工具,號手就是通訊兵,每個連配一個司號員,團裡的司號長是排級幹部,師裡的司號長是連級幹部。打起仗來,幾個連分散在好幾個山頭上。部隊前進、後退,左拐、右行,全靠號來指揮,號聲就是命令,吹錯了可是要死人的!”從此以後,我聽到號聲,心中少了幾許好奇,多了幾分崇敬。
因為家的旁邊就是部隊,自己從小就在軍號聲的陪伴中長大,尤其對起床號情有獨鍾,每天早上,迎著朦朧的朝霞,聽著清脆的起床號聲,就這樣迎來了動力滿滿的嶄新一天。上了大學用上手機,我連早起鬧鈴聲都設定成了起床號——那熟悉的旋律,寄託著自己孩提時代懵懂純真的軍旅情懷,指引我循聲告別象牙塔、走入軍營門。
入伍後的我,在日復一日的軍號聲中融入了軍營生活的節奏,一聲號響,可以是一次操課、一次開飯、一次晚點名,甚至是一次公差勤務,自己的呼吸脈搏漸漸與悠長的軍號聲同頻共振。猶記得第一次緊急集合號響時,新兵班長一個打挺從床上躍下,把沉醉在甜美夢鄉的我們喊醒,“緊急集合了!都給我動起來!”從那時起,軍號聲對我而言不再僅僅是一道單純的指令,更是“戰鬥”的號角。
後來,單位組織司號員崗前集訓,經歷營連層層遴選推薦,我榮幸地成為了其中一員。
剛接觸軍號時,憋足勁才能吹響一兩聲,後來出聲不難了,但是氣短、走音的問題仍然讓我頭疼。那時候,自己每天都會提前起床,活動嘴巴,熟悉口型,整理著裝,以嚴整的軍容面對神聖的軍號。
從起床號、開飯號一直到熄燈號,11個節點,高強度的練習,導致自己經常腮幫發疼、嘴部腫大,但堅定的信念讓我不懼風寒、不畏困難,堅持刻苦訓練,嚴格要求,每天對著鏡子練、同戰友互相糾正練……
都說武器是軍人的第二生命,但對於我而言,手中的軍號亦是我的第二生命。
入伍八年,我經歷了許多風風雨雨,聽聞了無數先烈的戰鬥故事,讓我更加懂得,這軍號聲如同穿越歷史時空的錄音機,激盪著一次次逢敵亮劍、殊死決戰的鐵血豪情,浸透著一片片生動鮮活、山河動容的紅色基因。從南昌城頭高聳的紅旗,到古田整軍鮮豔的黨旗,從黃洋界上隆隆不息的炮聲,到大渡河前寒光閃閃的鐵索……不論是巍巍太行、滾滾長江,抑或是白山黑水、雪域高原、大漠邊關,高亢激昂的軍號聲伴著解放軍指戰員們走過千山萬水,擊敗頑寇強敵,留下了銘于丹青的光輝戰史!
“531,555,531,555……”相信這段樂譜很多人都不陌生吧,沒錯,這就是戰場上的衝鋒號。1951年1月3日,抗美援朝第三次戰役打響,志願軍39軍116師347團7連負責堅守釜谷裡,阻擊企圖經此南逃的英軍,面對敵人整營兵力的突擊和飛機大炮的狂轟濫炸,全連戰至僅剩7人。面對懸殊的力量對比和行將耗盡的彈藥,司號員吹響了衝鋒號,6名戰士則喊著殺聲衝向敵群,原本佔有絕對優勢的敵軍終於在這場氣與鋼、血與火的較量中敗下陣來、倉皇而逃。一聲號響,義無反顧,這就是革命先輩薪火相傳的紅色基因。
對一名真正的軍人而言,軍號聲早已深深鉻刻在靈魂印記之中,緊緊伴隨在兵心左右跳動。
對我而言,不論青蔥歲月,還是倥傯軍旅,從稚嫩新兵,到士官、到黨員骨幹,再到成為新時代的一名司號員,我接過的不僅僅是一把小小的軍號,而是先輩們用鮮血和勝利換來的傳家之寶。自己唯有苦練本領,守崗盡責,沿著先輩的足跡,奏響嘹亮的軍號,在強軍征途上昂首挺胸,闊步向前!哪怕終有一日脫下軍裝,只要一聲號響,不管身處何地,身在何方,軍人的熱血早已浸透骨髓,我必會一生追隨,一世無悔!
(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本期主播 : 劉書語
主編:孫炳祥 責編:劉書語
刊期:第 1281 期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