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二戰中不止兩線作戰,以東方主戰場中國為中心,日本發起了針對蘇聯諾門坎戰役以偵察其戰略戰術能力為一線,在珍珠港發起閃電戰摧毀美國海軍掌控制海權為一線,與此同時以最高效率佔領菲律賓和越南及泰國柬埔寨緬甸驅逐英法勢力為一線。
多頭並進的日軍核心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徹底封死中國的外援來透過時間換空間玩完全消化中國。
要把中國變成朝鮮第二,日軍參謀本部配合日本內閣做出中長期的規劃,自明治維新以來參謀本部仿效西方政治和軍事體制設立海軍軍令部和陸軍參謀部,按照明治維新制定陸軍條例規定和平時期陸軍與海軍參謀部門對等,到了戰爭時期陸軍參謀長兼任海軍軍令部長統一協調陸海軍種。
1898年海軍省參謀部和陸軍參謀部伴隨著日俄戰爭的打響而被合併為陸海參謀部,從二元軍事指揮系統改為參謀本部,參謀本部只有行政事務上對內閣負責,涉及軍事決策則直接向天皇彙報和負責,如果參謀本部與內閣產生糾紛矛盾也有天皇裁斷。
日本天皇裕仁從小是由日俄海戰英雄乃木希典進行啟蒙教育,由於乃木希典在戰爭中失去兒子,他將自己所有期望都放到裕仁身上,裕仁成長過程中環繞他的基本都是深受德式軍國主義教育的軍人,從小耳濡目染導致其繼位後加強對日本軍部倚重。
1928年5月15日日本少壯派軍官發動叛亂殺死了時任首相犬養毅及其內閣成員,1936年2月26日日本軍隊中皇道派不滿首相奉行與中國保持合作姿態戰略而發動兵變,兩次軍事政變讓裕仁非常惱火,他喪失對文官體制維護內政外交安定的信心從而陷入瘋狂的納粹主義信仰之中。
裕仁整個思想的轉變一方面是日本國內外局勢變化做出調整,更重要的是他背後一個強大日本軍部參謀本部在進行精心策劃佈局,從製造中國九一八事變到發動諾門坎戰役,從珍珠港偷襲到閃電戰東南亞諸國,參謀本部跨過日本文官內閣直接向裕仁彙報而後實施,每一步日本戰略佈局和戰術方案都是基於政治與軍事需要進行的,而這些規劃都來自於德式教育培養的日本參謀本部青年軍官們腦子,他們放下了文官內閣的外交手段而直接零和博弈。
那麼日本二戰時期戰略佈局和戰術制定的參謀本部是一個什麼樣機構呢?
以日本陸軍為例,成立參謀本部的時候除了負責日常行政事務的總務部之外,還將下屬的部門分為四大部門:
第一部:負責日常正常的參謀和作戰編制要求,說白了就是和電視劇上看的參謀一樣制定作戰計劃;日本昭和三大參謀之一的辻政信就曾在編制科服役過,日本大將梅津美治郎曾擔任參謀總部編制動員課長。
第二部:情報科,負責對各國收集情報,很多參謀會以駐外武官的身份到國外考察藉機打探情報;號稱麥克阿瑟的參謀(總是能預測出美軍的作戰意圖)的崛榮三少佐就是情報科的代表人。
第三部:則是管、通訊科,負責軍隊的通訊、運輸等業務,相當於當時軍隊的後勤調動部門,做戰場輔助作用;
第四部:則是戰史和戰略方向,相當於軍隊中的理論和權威部門,作為軍隊中的教育機構,這部的思想也較為激進。
除了建設參謀本部的常規運作單位之外,日本陸軍為了培養更多的作戰參謀,他們還建立了完善的培訓和院校深造系統,這就是保護培養專職參謀和高階人才的陸軍大學以及專門培養情報人員陸軍中野學校。
陸軍大學:專職培養陸軍高階人才的軍校中的軍校,從學校成立開始,日本將軍中每三個人就有一人是陸大畢業的,昭和年間的72位陸軍大將有69人是陸大畢業;可以說日本陸軍大學是當時每一個日本軍官的夢想。
中野學校:相對於陸大而言,中野則是顯得有點神秘和低調,這主要和他們的主業——情報工作的性質決定,中野學校雖然低調,二戰中日軍最後一個放下武器的小野田寬郎就是從中野學校畢業的。
裕仁與他的參謀本部和日本軍國主義內閣一起為其落地臭名昭著《田中奏摺》規劃提供支撐。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日本參謀本部的數百名精英參謀軍官深受普法戰爭影響,日本人選擇普魯士的閃電戰為日軍戰略進攻的主要戰術思想指導,這裡立足於日本本土無戰略緩衝空間和資源有限現實而設計的,集中資源在主要對手防線撕開一個口子而後擴大戰果輔之政治外交手段鞏固成果。
普法戰爭中,拿破崙三世將自己的軍隊作了3線部署:第1線為主力萊茵軍團,轄3個軍,配置在法德邊境的提翁維爾和比奇之間,開始由法皇親自指揮,後由巴贊元帥指揮;第2線為2個軍,配置在斯特拉斯堡和麥茨,由麥克馬洪元帥指揮;第3線為預備隊2個軍,配置在南錫和夏龍。這本來是一個先發制人的進攻部署,計劃集中兵力迅速越過國界,向法蘭克福突進,切斷南北德意志的聯絡,迫使南德意志各邦保持中立,全力擊敗普魯士。
但與此同時,普軍由威廉一世為總司令,毛奇為總參謀長。計劃集中優勢兵力,進攻阿爾薩斯和洛林,力圖將法軍主力殲滅於普法邊境或將其趕到法國北方,繼而進攻巴黎。普軍動員計劃周密,由鐵路運輸部隊,至7月底,已於邊境集結3個軍團約47萬人,火炮1584門。
經過三個階段的戰爭博弈,1870年9月2日,拿破崙三世正式率8.3萬官兵向普軍投降。在這場戰役中,法軍損失10.4萬人,普軍只損失了9000多人。法國舉國譁然。
普法戰爭的規模和地緣政治角力背景無法與二戰相提並論,但是普法戰爭中塑造的閃電戰理論卻在二戰被德國和日本繼承下來。日本敢於發動多線戰爭,其內在的底氣就是對明治維新積蓄的國力和德式軍事訓練的戰法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