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絞痛是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心肌急劇的暫時缺血與缺氧所引起的以發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適為主要表現的臨床綜合徵。
心絞痛是心臟缺血反射到身體表面所感覺的疼痛,特點為前胸陣發性、壓榨性疼痛,可伴有其他症狀。疼痛主要位於胸骨後部,可放射至心前區與左上肢,勞動或情緒激動時常發生,每次發作持續3~5分鐘,可數日一次,也可一日數次,休息或用硝酸酯類製劑後消失。臨床表明,心絞痛多以勞累、情緒激動、飽食、受寒、陰雨天氣、急性迴圈衰竭等為誘因。秋冬季節是心血管疾病的高發期,因此對於有心絞痛病史的患者來說,要謹防心絞痛的發生。
中醫認為心絞痛由“不通”而致。年老體虛者因腎氣漸衰, 心氣日虛, 腎虛不能溫潤心主, 心虛則無以執行血脈, 心絡血行不暢, 是謂不榮而痛所致。情志失調者鬱怒傷肝, 肝鬱氣滯, 甚則氣鬱化火, 灼津成痰。肝鬱犯脾, 或憂思傷脾, 可致氣機升降受阻, 運化失司, 聚溼成痰。無論氣滯、痰阻, 均可使血行失暢, 而致氣滯血癌, 或痰瘟互阻, 引起胸陽不通。不通則病, 引發心絞痛。
除了口服藥物,日常穴位保健也可以幫助我們預防或緩解心絞痛,可以點按膻中、內關、陰郄三穴。
膻中,在胸部前正中線上,平第4肋間隙,兩乳頭連線的中點。(男性兩乳頭連線中點取膻中穴十分簡便,但女性因乳房形態的不同,用乳頭定位則失當,則應選擇第4肋間與人體前正中線的交點來定位。)膻中穴經屬任脈,為心包經的募穴,八會穴之氣會。其最早見於《靈樞·根結》篇:“厥陰根於大敦,結於玉英,絡於膻中。”羶,指空腔,中,指中央。因穴位於胸腔中部,正當兩乳中間,且因膻中為心之外周,代心布令,居於胸膜之中,故名膻中。
膻中穴的主治病症包括:胸痺心痛、腹部疼痛、心悸、呼吸困難、咳嗽氣喘,產婦缺乳症、乳腺炎、噎嗝等。歷代針灸醫家對本穴的主治病症論述頗多,但大都集中在氣病範疇。如《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中記載:“治肺氣咳嗽,上喘唾膿,不得下食,胸中如窒;療膈氣嘔吐涎沫,婦人乳汁少。”《針灸聚英》中記載膻中可用於:“上氣短氣,咳逆,噎氣,喉鳴喘嗽,心胸痛,風痛,肺癰,唾膿。”《大成》記載:“膻中、少澤、大陵治胸前兩乳紅腫痛。”《千金》曰:“膻中、天井主胸心痛,缺盆、膻中、巨闕主咳嗽,膻中、華蓋主短氣不得息、不能言。”
在現代臨床應用中,膻中穴經常用於咳嗽、氣喘、氣短、咳唾膿血、肺癰等呼吸系統病症;噎膈、臌脹、嘔吐涎沫等消化系統病症;胸痺胸痛、心痛、心悸、心煩等心血管系統病症;以及產後無乳、癭氣、霍亂、轉筋、屍厥等其他病證。膻中還可調節人體免疫,它處於胸部的正中胸骨上,而胸骨下縱膈內,有人體大型淋巴免疫器官——胸腺。所以透過刺激膻中穴,可以間接地對胸腺功能進行調節。
內關,《靈樞·經脈》載:“手心主之別,名曰內關,去腕二寸,出於兩筋之間。”內關,屬手厥陰心包經。位於前臂正中,腕橫紋上2寸,在橈側腕屈肌腱與掌長肌腱之間取穴。關,關口也,此穴是人體內外溝通的關鍵所在。六腑附屬於五臟,肝、心、脾、肺、腎五臟之中,心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有著最為重要的核心地位,而心包為“心之外衛,代心受邪,替心行令”,就如同皇帝的貼身侍衛和傳令官一樣,與心有著相同的重要作用。內關為心包經穴位,而且是神明出入之關鍵要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此外,內關還是心包經的絡穴。絡,即聯絡之義。溝通表裡經脈的絡脈,就是從絡穴分出的,並且以此絡穴命名。如心包經的絡脈,就稱為“內關”,其作用也就是溝通了手厥陰心包經與手少陽三焦經這兩條互為表裡的經脈。
古代文獻中關於內關穴的記載很多,如《針灸甲乙經》載:“心澹澹而善驚恐,心悲,內關主之。”《備急千金要方》曰:“凡心實者,則心中暴痛,虛則心煩,惕然不能動,失智,內關主之。”內關統領胃心胸,治心痛,可調理心氣,活血通絡,為治療心絞痛的特效穴。它對心率有良性的雙向調節作用,當心動過速時,重刺激內關可減慢心率;心動過緩時,輕刺激內關又可使之恢復正常等。
陰郄,手少陰心經穴,在前臂前內側,腕掌側遠端橫紋上0.5寸。陰,水也。郄,空隙也。陰郄為手少陰心經郄穴,所謂郄穴,即這條經脈氣血深聚的地方。也就是說,心經的氣血,到陰郄穴這裡至深至厚。《針灸甲乙經》曰:“驚,心痛,手(少)陰郄主之。”《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記載陰郄:“治失喑不能言,灑淅(sǎ xī)振寒,厥逆心痛,霍亂胸中滿,衄血,驚恐。”《針灸大成》曰其:“主鼻衄,吐血。”
陰郄相當於心臟的救急穴,心臟疾患的急症取之。表現為心痛、恐懼,有瀕死感,同時可見音啞,冷汗出,心神不安等症。陰郄可治心痛,緩急止痛。此外,陰郄有斂陰之效,擅長止汗,多用於心陰不足、虛熱內擾、心神不安,同時伴見潮熱、盜汗者。陰郄還可用於治療悲恐情志、臂肘筋攣等。
使用方法
每日起床前點按或掐按,配合呼吸,隨呼氣慢慢下按,隨吸氣慢慢抬起。每穴5分鐘,強度以區域性產生酸脹感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