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通則痛,通則不痛
古人從病機方面認為人體臟腑經絡氣血不通是造成疼痛的根本原因,因此治療時就要疏通經絡、調和臟腑達到氣血通調疼痛可止。這就提出了以下問題,是什麼原因造成氣血不通?是那個臟腑、那條經絡氣血不通?這對治痛是很重要的,這就是我總結針灸治痛十法的根源。
2、住痛移疼,取相交相貫之經
經絡病而致的疼痛,應當選取與疼痛部位相交叉、相貫穿的經絡穴位來治療。也就是說要想治好疼痛,一定要熟悉掌握經絡的循行與分佈,這很重要的。古人也有進一步的具體指教,如經絡滯而求原、別、交、會之道。也就是由於經絡阻滯、氣血不通而引起疼痛時,可取相交、相貫經絡的原穴、絡穴、交位、會穴來治療。這是由於經絡病而引起的疼痛的治療原則。
3、臟腑病而求門、海、俞、募之微
臟腑氣血不調時,用帶門字(如期門、章門)或海字(如氣海、血海)的穴位及五臟六腑的俞穴、募穴來治療,透過這些穴位來調和臟腑氣血,達到治療因臟腑病而引起的疼痛的目的。
疼痛常常影響到人的精神,病人煩躁、坐臥不安、失眠等。這就是疼痛影響到人的神明,影響到心。也有一些瘡瘍疼痛,兼有紅腫,而又煩躁,是疼痛影響到血脈,而心主血脈、主神明,也同時影響到心的表現,因此病機十九條中有:諸痛癢瘡,皆屬於心。依據此理,在治痛時不論因臟腑還是是經絡,只要病人出現坐臥不安,精神煩躁,脈數尿黃,均配以清心之法(穴如:大陵、間使、心俞。藥如:生地、木通、竹葉、生甘草、連翹、黃連),均能取得滿意效果。
二、針灸治痛十個立法:簡稱“十法”
1、疏風止痛法
風為陽邪,性主疏散、傷人肌表,榮衛失調,以致疼痛,治用疏散風邪、調和榮衛。穴用風池、風府、風市。風池可袪風解表,風府袪風清神,風市袪風通絡。此法以治外風為主,疼痛可遍及全身各處,不是固定一點疼痛為特點。有汗、脈緩、頭痛、腰痛、四肢痛因外風者都可以應用。
2、散寒止痛法
寒為陰邪,性主收引,傷人皮毛,腠理收縮,經絡失暢,以致疼痛,治用散寒通絡,行氣止痛。穴用:大椎、後溪、崑崙。大椎是手足三陽、督脈之會,能助陽以散寒。後溪是八脈交會穴,能通督脈,崑崙經足太陽膀胱經由上向下夾脊循背,寒邪傷人,首犯太陽。三穴共奏宜散寒邪,行氣止痛之效。
3、袪溼止痛法
溼邪粘膩,易阻氣機,滯在上常見頭暈,頭沉,滯在軀幹常胸悶、腹脹。溼流四肢則脹痛,治療均應袪溼消腫止痛。穴用:中脘、足三里、三陰交。中脘、三陰交可袪溼健脾,足三里升清降濁,消腫袪溼。三穴共奏健脾、行氣、袪溼、通絡止痛的功效。
4、行氣止痛法
氣滯則痛,古有形傷腫,氣傷痛之說,此處氣滯,一指肝氣鬱結,二指思則氣結,治當疏肝行氣止痛。穴用:肝俞、期門、陽陵泉。肝俞、期門為肝的俞募配穴,可疏肝理氣止痛。陽陵泉是膽經合穴,可舒肝利膽。以上配合可治胸助疼痛、胃氣痛、四肢走注疼痛。
5、活血止痛法
跌打損傷、氣滯血瘀、瘀血阻絡發為疼痛,多為剌痛,其痛有定處,晝輕夜重,治宜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穴用:尺澤、委中、膈俞。上肢及上半身瘀阻,常用尺澤放血,下肢及下半身瘀阻,常用委中放血,膈俞為血之會穴。三穴能活血化瘀,何處瘀阻,再配合區域性取穴。
6、溫中止痛法
寒邪直中,或從內生,常致脘腹疼痛,治須溫中散寒,行氣止痛。如胃脘痛、腹痛、痛經因寒者,均可使用。穴用:中脘、氣海、脾俞。灸中脘、氣海,可溫中下二焦,散寒行氣;脾俞針灸並用,溫運脾陽,散寒行氣止痛。
7、消導止痛法
食滯中焦,或停腸胃,常致便秘、腹脹、脘腹疼痛,噯腐吞酸,故須消導食積,通腸導滯,腑氣通暢,脹痛可止。穴用:中脘、天樞、足三里。中脘調胃,天樞通腸,足三里能升能降,通腑以下行,增胃腸之蠕動,飲食積滯可下行,脘腹疼痛可以消除。
8、養血止痛法
外傷手術出血,或產後失血過多,常致筯脈失養而疼痛,有時疼痛遊走無定處,治要養血榮筯止痛。穴用:肝俞、脾俞、陽陵泉。肝藏血,脾統血。肝俞調肝血以養筯,脾俞益脾而增飲食生血。陽陵泉為筯會,可舒筯利節止痛。何部痛甚再區域性配合選穴。
9、清熱止痛法
諸痛癢瘡,皆屬心火。火邪熱盛,肌膚腫脹,血行不暢,則易疼痛,諸如炎症的紅、腫、熱、痛。穴用:十宣、大陵、豐隆。十宣宜放血瀉臟腑熱,豐隆從陽明以瀉六腑熱。熱去腫消,經通止痛。
10、補腎止痛法
腎主骨,肝主筯。肝腎虧損,則筋骨疼痛。外受寒邪,則疼痛加重。治應補肝腎,強筋骨,腎氣充實則筋骨不痛。穴用:肝俞、腎俞、太溪、大杼。肝藏血,腎藏精。精血虧損,筋骨失養,常致腰膝疼痛。若兼見頭暈、耳鳴、心悸、失眠、脈沉細弦,則可用此法。
附常見疾病穴位
1、腦炎後遺症:涉及該病證的處方用穴共200多個,計1510穴次,其中最高頻次的18個穴位(依次數大小為序,下同)依次是足三里、陽陵泉、合谷、曲池、三陰交、大椎、環跳、懸鐘、肩髃、腎俞、風池、外關、啞門、委中、內關、崑崙、百會、太沖。
2、小兒麻痺後遺症:涉及該病證的處方用穴共180多個,計1009穴次,其中最高頻次的13個穴位,依次是足三里、環跳、懸鐘、陽陵泉、曲池、合谷、肩髃、腎俞、大椎、風市、三陰交、解溪、外關。
3、腮腺炎:涉及該病證的處方用穴共50多個,計151穴次,其中最高頻次的8個穴位,依次是合谷、角孫、頰車、翳風、曲池、少商、耳尖、外關。
4、菌痢:涉及該病證的處方用穴共70多個,計306穴次,其中最高頻次的10個穴位,依次是天樞、足三里、氣海、曲池、合谷、關元、中脘、上巨虛、大椎、神闕。
5、肝炎:涉及該病證的處方用穴共50多個,計629穴次,其中最高頻次的10個穴位,依次是足三里、肝俞、三陰交、膽俞、陽陵泉、中脘、太沖、脾俞、大椎、期門。
6、心律失常:涉及該病證的處方用穴共60多個,計203穴次,其中最髙頻次的8個穴位,依次是內關、心俞、神門、足三里、膻中、三陰交、厥陰俞、太溪。
7、高血壓:涉及該病證的處方用穴共80多個,計269穴次,其中最高頻次的10個穴位,依次是足三里、曲池、百會、風池、合谷、太陽、太沖、三陰交、行間、內關。
8、哮喘:涉及該病證的處方用穴共80多個、計777穴次,其中最高頻次的13個穴位,依次是肺俞、膻中、足三里、大椎、定喘、天突、腎俞、風門、豐隆、膏肓俞、太淵、合谷、尺澤。
9、(支)氣管炎、咳嗽:涉及該病證的處方用穴共70多個,計387穴次,其中最高頻次的13個穴位,依次是肺俞、膻中、腎俞、定喘、天突、足三里、大椎、風門、心俞、豐隆、膏肓俞、脾俞、魚際。
10、呃逆:涉及該病證的處方用穴共70多個,計280穴次,其中最高頻次的8個穴位,依次是內關、足三里、中脘、膻中、膈俞、天突、太沖、翳風。
11、胃下垂:涉及該病證的處方用穴共30多個,計151穴次,其中最高頻次的8個穴位,依次是足三里、胃俞、中脘、脾俞、氣海、內關、梁門、中樞。
12、胃痙攣、胃炎、胃脘痛、胃扭轉、十二指腸潰瘍:涉及該病證的處方用穴共110多個,計835穴次,其中最高頻次的12個穴位,依次是足三里、中脘、內關、胃俞、脾俞、天樞、上脘、太沖、三陰交、下脘、梁門、梁丘。
13、腹瀉:涉及該病證的處方用穴共90多個,計737穴次,其中最高頻次的10個穴位,依次是足三里、天樞、神闕、中樞、長強、關元、內關、脾俞、氣海、大腸俞。
14、遺尿:涉及該病證的處方用穴共60多個,計386穴次,其中最高頻次的9個穴位,依次是三陰交、關元、中極、腎俞、百會、氣海、足三里、膀胱俞、陰陵泉。
15、尿瀦留:涉及該病證的處方用穴共70多個,計566穴次,其中最髙頻次的10個穴位,依次是三陰交、中極、關元、陰陵泉、足三里、氣海、曲骨、腎俞、膀胱俞、次髎。
16、甲狀腺功能亢進症:涉及該病證的處方用穴共40多個,計125穴次,其中最高頻次的6個穴位,依次是三陰交、足三里、內關、間使、神門、風池。
17、減肥、高血脂:涉及該病證的處方用穴共60多個,計219穴次,其中最高頻次的8個穴位,依次是三陰交、足三里、豐隆、曲池、內關、陰陵泉、內庭、天樞。
18、肩痛:涉及該病證的處方用穴共110多個,計873穴次,其中最高頻次的14個穴位依次是肩髃、曲池、肩貞、天宗、臂臑、條口、合谷、外關、肩前、肩髎、肩井、後溪、巨骨、承山。
19、腰腿痛、坐骨神經痛:涉及該病證的處方用穴共130多個,計1268穴次,其中最高頻次的15個穴位,依次是環跳、陽陵泉、委中、承山、崑崙、秩邊、懸鐘、殷門、腎俞、大腸俞、風市、承扶、足三里、夾脊、次髎。
20、頭痛:涉及該病證的處方用穴共130多個,計785穴次,其中最高頻次的12個穴位,依次是風池、合谷、太陽、百會、印堂、頭維、太沖、足三里、三陰交、上星、率谷、內關。
21、面神經麻痺:涉及該病證的處方用穴160多個,計2601穴次,其中最高頻次的14個穴位,依次是地倉、頰車、合谷、陽白、四白、太陽、下關、攢竹、迎香、翳風、風池、水溝、魚腰、顴髎。
22、三叉神經痛:涉及該病證的處方用穴共80多個,計360穴次,其中最高頻次的10個穴位,依次是下關、合谷、頰車、太陽、陽白、四白、攢竹、地倉、魚腰、迎香。
23、偏頭痛:涉及該病證的處方用穴共80多個,計323穴次,其中最高頻次的10個穴位,依次是太陽、風池、率谷、合谷、太沖、足三里、絲竹空、百會、頭維、懸顱。
24、中風:涉及該病證的處方用穴共240多個,計3414穴次,其中最高頻次的18個穴位,依次是曲池、合谷、足三里、陽陵泉、肩髃、環跳、外關、太沖、懸鐘、三陰交、廉泉、百會、風池、內關、地倉、頰車、風市、手三里。
25、癲癇:涉及該病證的處方的用穴共110多個,計513穴次,其中最高頻次的11個穴位,依次是大椎、百會、足三里、豐隆、內關、腰奇、鳩尾、水溝、長強、間使、合谷。
26、神經衰弱、失眠:涉及該病證的處方用穴共80多個,計276穴次,其中最高頻次的7個穴位,依次是內關、足三里、神門、三陰交、風池、百會、心俞。
27、癔病:涉及該病證的處方用穴共80多個,計263穴次,其中最高頻次的8個穴位,依次是合谷、內關、水溝、湧泉、足三里、中脘、曲池、太沖、神門。
28、落枕:涉及該病證的處方用穴共40多個,計131穴次,其中最髙頻次的7個穴位,依次是風池、懸鐘、後溪、肩井、外關、肩中俞、養老。
29、頸椎疾病:涉及該病證的處方用穴共90多個,計391穴次,其中最高頻次的11個穴位,依次是夾脊、大椎、風池、肩髃、曲池、天柱、合谷、後溪、天宗、肩井、外關。
30、腰痛、急性腰扭傷:涉及該病證的處方用穴110共多個,計630穴次,其中最髙頻次的11個穴位,依次是委中、腎俞、後溪、水溝、腰陽關、大腸俞、崑崙、命門、環跳、殷門、次髎。
31、泌尿繫結石:涉及該病證的處方用穴共40多個,計199穴次,其中最高頻次的11個穴位,依次是腎俞、三陰交、京門、陰陵泉、足三里、關門、膀胱俞、中極、太溪、水道、天樞。
32、男性不育、陽萎,遺精、精少:涉及該病證的處方用穴共90多個,計845穴次,其中最高頻次的13個穴位,依次是三陰交、關元、腎俞、中極、命門、次髎、足三里、太溪、氣海、太沖、神門、曲骨、內關。
33、腸道病、(急)腹痛、腸梗阻:涉及該病證的處方用穴共70多個,計282穴次,其中最高頻次的12個穴位,依次是足三里、中脘、天樞、內關、神闕、合谷、氣海、三陰交、上巨虛、關元、大腸俞、陰陵泉。
34、膽石病、膽絞痛:涉及該病證處方用穴共40多個,計168穴次,其中最高頻次的9個穴位,依次是陽陵泉、膽俞、日月、足三里、期門、太沖、肝俞、膽囊穴、丘墟。
35、乳癰:涉及該病證的處方用穴共40多個,計136穴次,其中最高頻次的7個穴位,依次是膻中、肩井、乳根、內關、足三里、少澤、曲池。
36、痔:涉及該病證的處方用穴共30多個,計83穴次,其中最高頰次的5個穴位, 依次是長強、承山、次髎、二白、大腸俞。
37、月經病、崩漏:涉及該病證的處方用穴共80多個,計491穴次,其中最高頻次的12個穴位,依次是三陰交、關元、足三里、腎俞、氣海、中極、太沖、血海、次髎、地機、內關、隱白。
38、胎位不正:涉及該病證的處方用穴共5個,計33穴次,其中最高頻次的2個穴位,依次是至陰、三陰交。
39、缺乳:涉及該病證的處方用穴共40多個,計191穴次,其中最高頻次的5個穴位,依次是膻中、乳根、足三里、少澤、合谷。
40、疳積:涉及病證的處方用穴共40多個,計89穴次,其中最高頻次的3個穴位,依次是四縫、足三里、內關。
41、瘡癤:涉及該病證的處方用穴共40多個,計110穴次,其中最高頻次的5個穴位,依次是委中、合谷、曲池、大椎、足三里。
42、粉刺、痤瘡:涉及該病證的處方用穴共40多個,計106穴次,其中最高頻次的5個穴位,依次是肺俞、合谷、曲池、足三里、大椎。
43、蕁麻疹:涉及該病證的處方用穴共50多個,計222穴次,其中最高頻次的9個穴位,依次是曲池、血海、足三里、大椎、合谷、風池、三陰交、委中、風市。
44、帶狀皰疹:涉及該病證的處方用穴共50多個,計192穴次,其中最高頻次的10個穴位,依次是曲池、陽陵泉、太沖、合谷、足三里、支溝、內關、肺俞、血海、三陰交。
45、麥粒腫:涉及該病證的處方用穴共20多個,計41穴次,其中最高頻次的6個穴位,依次是太陽、曲池、合谷、肝俞、睛明、四白。
46、近視:涉及該病證的處方用穴共60多個,計311穴次,其中最高頻次的10個穴位,依次是睛明、承泣、風池、攢竹、太陽、四白、合谷、光明、瞳子髎、絲竹空。
47、耳聾、聾(啞):涉及該病證的處方用穴共90多個,計495穴次,其中最高頻次的12個穴位,依次是翳風、聽宮、聽會、耳門、合谷、中渚、啞門、風池、百會、廉泉、外關、太溪。
44、鼻衄、鼻(竇)炎、嗅覺缺失:涉及該病證的處方用穴共90多個,計439穴次,其中最高頻次的12個穴位,依次是合谷、迎香、上星、印堂、足三里、少商、風池、百會、太沖、肺俞、攢竹、列缺。
49、失語(音):涉及該病證的處方用穴共60多個,計231穴次,其中最高頻次12的個穴位,依次是合谷、廉泉、啞門、湧泉、內關、金津玉液、水溝、天突、照海、神門、通裡、列缺。
50、咽喉病:涉及該病證的處方用穴共60多個,計328穴次、其中最高頻次12個穴位,依次是合谷、少商、曲池、大椎、天突、人迎、廉泉、照海、太溪、內庭、魚際、尺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