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俄羅斯帝國是近代以來北半球最龐大的帝國,地跨歐亞兩大洲,疆域達到2288萬平方公里,面積為歐亞兩大洲的42%,約佔地球陸地面積的1/6,是當時世界上面積第二大國,僅次於大英帝國。
但與英國殖民體系不同,俄國對征服的土地實施直接管理,統治更加牢固穩定,所以俄國至今仍是世界領土面積第一大國。
但誰能想到,當初的俄國不過是僅控制莫斯科一帶的公國,那麼小公國是如何像滾雪球一般成為橫貫歐亞大陸的巨無霸呢?
莫斯科大公國的興起
1237年,興起於亞洲東北部蒙古草原上的遊牧民族蒙古人入侵歐洲東北部地區東北羅斯,而此時的莫斯科只是一個不太重要的貨物集散地。
蒙古人的征服改變了這種情況,隨著一些古老城市因蒙古人的蹂躪而衰落下去,莫斯科逐漸引起了一些王公的注意。
1263年,當時的弗拉基米爾大公將莫斯科封給了自己最小的兒子,從此莫斯科以公國的形式走上歷史舞臺,並湧現出許多能幹的統治者。
1325年莫斯科大公伊凡擊敗其他王公,取得弗拉基米爾及全羅斯大公稱號,史稱“伊凡一世”。
在此後的二百年間,莫斯科公國不斷兼併其他俄羅斯公國,屢次擊敗金帳汗國和他的蒙古軍隊,直到1480年結束了兩個半世紀的蒙古人統治,莫斯科大公國獨立,1521年完成東北俄羅斯各公國的統一。
同時,莫斯科漸漸流傳一種說法,認為莫斯科公國是拜佔廷帝國的繼承者,莫斯科為“第三個、也是永久的羅馬”。
但此時的公國統治者伊凡三世不敢對外公開正式稱沙皇,直到伊凡四世的上臺。
1533年,三歲的伊凡四世繼任莫斯科大公,1547年加冕為沙皇,俄羅斯從此走上對內獨裁統治,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
伊凡四世在1547至1605年統治期間向東吞併喀山汗國、阿斯特拉罕汗國以及西伯利亞汗國,成功壓制蒙古人的勢力,向南滅掉克里木汗國,使奧斯曼土耳其統治俄羅斯及東歐再無可能。
此時的莫斯科公國已經成為一個龐大的多民族國家,但其地位依然不被歐洲承認,直到1682年彼得一世即位。
俄羅斯帝國強勢崛起
彼得在1689年親政後開啟了俄國史上第一次西化改革,大力發展教育事業,興辦航海和數學學校,建立新式西方化軍隊,建設造船廠,籌建波羅的海艦隊。
彼得在1700—1721年向瑞典發動北方戰爭,從瑞典王國得到了通往波羅的海的出海口,使俄羅斯從內陸國變為瀕海國。
1712年後,彼得一世遷都至聖彼得堡,以窺視歐洲大陸。1721年,彼得一世改國號為俄羅斯帝國,稱彼得大帝。
如果說彼得大帝是俄國崛起的奠基人,那麼葉卡捷琳娜則把俄國推向鼎盛。
葉卡捷琳娜二世出生於德國沒落貴族家庭。1744年被選為俄國彼得三世的妻子,1762年,葉卡捷琳娜二世透過宮廷政變,推翻彼得三世,成為俄國曆史上唯一一位被冠以“大帝”之名的女皇。
葉卡捷琳娜上臺後在國內鞏固農奴制度,維護俄國貴族利益,派重兵鎮壓農民起義。
在國際頻繁發動戰爭,分別在1768年和1787年,兩次對昔日地跨歐亞非三洲、稱霸數個世紀的奧斯曼帝國發動戰爭,最終取得黑海出海口,吞併了克里米亞汗國,將其勢力伸入奧斯曼土耳其屬下的巴爾幹半島。
在西方,俄國趁波蘭國勢日虛之際,與普魯士、奧地利瓜分波蘭,將右岸烏克蘭、白俄羅斯、立陶宛和庫爾蘭等領土納入囊中。
在葉卡捷琳娜34年的統治時期,俄羅斯帝國進入強盛期,帝國在南方和西方得到相當大的新版圖,併成為歐洲的主要國家。
19世紀初,俄國不可避免的捲入拿破崙戰爭,1812年,法國皇帝拿破崙率領60萬大軍侵略俄國,這支部隊比俄國正規軍大兩倍以上,而且裝備更加精良。
但拿破崙也面臨過度擴張的問題,俄國則使用焦土戰爭策略,再加上拿破崙又遇上寒冷的冬天,使得拿破崙遭遇了災難性的慘敗,只有不到3萬人回到法國。
趁法國軍隊撤退之際,俄國軍隊推進到中歐和西歐,最後打到巴黎城下。在反法同盟擊敗拿破崙後,葉卡捷琳娜的孫子沙皇亞歷山大一世被視為“歐洲的救世主”,俄國也獲得歐洲憲兵稱號。
農奴制改革開啟俄國現代化
雖然俄國經歷彼得大帝改革,初步實現富國強兵目標,但與西方國家仍有較大差距。
俄國仍然是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除了莫斯科和聖彼得堡等少數地區實現城市化,其他廣袤地區仍是農業社會,農奴制是俄國的經濟基礎。
由於封建農奴制的阻礙,到19世紀中期,俄國的資本主義工業發展緩慢,落後於其他主要西方國家,俄國農奴境況十分悲慘,暴動頻繁。
面對嚴重危機,1861年,沙皇亞歷山大二世不得不進行廢除農奴制改革。農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能買賣農奴和干涉他們的生活,農奴還可以出錢贖買耕作的土地。
農奴制改革是沙皇自上而下實行的資產階級性質改革,農奴制的廢除促進俄國資本主義發展,使俄國向現代化強國邁進,也是俄國曆史上的重大轉折點。
但是這次改革不夠徹底,沒能真正解決農民窮困落後的生活狀況,俄國依然實行君主專制,保留了大部分封建殘餘,改革後的俄國依舊是封建性質的軍事帝國,改革的不徹底也為五十年後的工人革命和帝國的倒臺埋下隱患。
沙俄在東方的擴張
早在17世紀,俄羅斯已積極向遠東擴張,並與清朝發生衝突。中俄雖然簽署《尼布楚條約》等確立邊界,但並未阻止俄羅斯的野心。
1858年,俄國乘英法聯軍侵略中國之際,以武力威脅清政府先後簽署《璦琿條約》和《北京條約》,把整個外滿洲(包括庫頁島)吞併,並獲得海參崴不凍港,將影響力推進至西太平洋。
1858至1911年,俄國先後逼迫清政府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又夥同英國對中國帕米爾地區進行兩次私自瓜分,將中國東北和西北大片領土納入其版圖。
同時策動外蒙古與中國分離,武裝侵佔江東六十四屯、唐努烏梁海(1944年被正式併入蘇聯)等地區,導致中國喪失330多萬平方公里領土。
同時,俄國就庫頁島與日本展開爭奪,最終於1875年先將所佔的千島群島給予日本,然後換取日本所佔的庫頁島南部。
19世紀末期,俄國向清廷租借大連,成立關東州,並得到東清鐵路的建築權,旨在實現將土地廣袤、人口稠密的內滿洲轉變為“黃俄羅斯”殖民地的戰略野心。
1900年俄國加入八國聯軍侵略中國,製造海蘭泡慘案、江東六十四屯慘案等事件,但由於俄國在1905年的日俄戰爭中敗於日本,“黃俄羅斯”計劃才被迫停止。
另外,俄國在1787年佔有北美洲阿拉斯加,但在1867年將其以七百二十萬美元的價格賣給美國。
在中亞方向,1856年克里米亞戰爭失敗導致俄國向南侵略的腳步停止。於是俄國調轉方向向中亞擴張,將希瓦汗國與布哈拉變為附屬國,1864年攻打浩罕與塔什干,1877年佔領整個中亞。
此外,沙俄還企圖透過支援浩罕汗國的阿古柏染指新疆,並出兵攻佔了伊犁,雖然最後被左宗棠挫敗,但還是割走了中國在新疆的不少領土。
資產階級革命和帝國覆滅
1905年日俄戰爭的失敗導致民眾長久以來對沙皇政府的不滿瞬間爆發,在首都彼得格勒發生大規模的民眾反戰請願。
由於軍警擅自開槍鎮壓造成了所謂的“流血星期日”,此事件成為了1905年全俄大革命的導火索。
此次革命雖然被鎮壓,但嚴重撼動了沙皇的統治。時任沙皇尼古拉二世不得不進行改革。
1906年斯托雷平出任帝國首相,1907年推行土地改革,200萬農民成為富農,活躍了當時的經濟,並建立內閣制,大力發展教育。
在尼古拉二世同意下,1910年實施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沙皇立法權受議會限制,斯托雷平也因此被視為俄羅斯最偉大的政治家之一,但很不幸,斯托雷平在1911年被俄國社會革命黨人暗殺。
雖然斯托雷平改革頗具成效,但仍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社會問題。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俄國與英法組成的協約國對德奧宣戰,以俄國的軍力和工業水平根本無法和德國抗衡,在東線戰場被打的丟盔棄甲,國內經濟瀕臨崩潰。
內憂外患給俄國人民帶來深重的苦難,1917年3月,俄國爆發“二月革命”,沙皇三百多年的的專制統治被推翻,叱吒歐亞大陸和國際舞臺的俄羅斯帝國壽終正寢。
1917年11月,以列寧領導下的布林什維克發動十月革命,推翻資產階級臨時政府,蘇維埃俄國就此誕生,俄羅斯就此進入到一個全新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