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課鴉片戰爭
一 林則徐虎門銷煙
1.虎門銷煙原因:
①鴉片不斷輸入,白銀大量外流,威脅到清朝的財政,也加重了人民的負擔。
②由於吸食鴉片的人越來越多,人們身心健康受到嚴重摧殘,官吏更加腐敗,軍隊戰鬥力削弱。
2.經過:時間1839年6月 地點:虎門海灘
3.虎門銷煙意義:虎門銷煙,是中國禁菸運動的重大勝利。它打擊了外國侵略者的氣焰,表明了中國人民維護民族尊嚴的決心。
二 中英鴉片戰爭(1840—1842年)
1.時間:1840年6月—1842年8月
2.原因:
①根本原因:英國為了開啟中國市場,掠奪原料,傾銷商品。
②導火線:林則徐虎門銷煙。
3.經過:1840年6月,英國侵入中國廣東海面,戰爭正式爆發。1841年初英軍強佔香港島。
4.中國軍民的抵抗:
軍:關天培戰死虎門、陳化成在吳淞犧牲;
民:三元里人民抗英。
5.結果:中國戰敗,1842年8月簽訂中英《南京條約》
6.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
①割地——割香港島給英國;
②賠款——2100萬銀元;
③通商——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
④協稅——中國須同英國協定關稅;
注:①香港島並非香港地區。今天的香港包括:香港島、九龍司地方一區和新界;
②中英《南京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
7.補充條約:
①1843年中英簽訂《虎門條約》,從中獲得了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權力。
②1844年簽訂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擴大了侵華權益。
8.《南京條約》的影響:鴉片戰爭改變了中國歷史發展的程序。中國不再享有完整獨立的主權,中國社會的自然經濟遭到破壞,開始從封建社會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9.魏源編著《海國圖志》,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
10.鴉片戰爭的啟示:
①落後就要捱打,弱國無外交;發展,才是硬道理。
②實施對外開放政策,積極參與國際競爭,提高自身綜合實力。
③不忘國恥,奮發圖強。
第2課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6—1860年)
一 第二次鴉片戰爭
1.根本原因:企圖進一步開啟中國市場,擴大侵華權益。
2.主兇:英、法;幫兇:美、俄
3.藉口:“亞羅號事件”和“馬神甫事件”。
4.時間:1856年10月—1860年10月
5.經過:
⑴1856年10月,英軍炮轟廣州,挑起戰爭。
⑵1858年,英法聯軍北上攻陷大沽炮臺,進而佔領天津;清政府被迫與俄美英法分別簽訂《天津條約》:
⑶1860年英法聯軍再次佔領天津,進逼北京,1860年10月英法聯軍攻佔北京,搶劫、火燒圓明園。清政府被迫與英、法簽訂《北京條約》。(注意:外國侵略者第一次進入北京)
6.英法聯軍的罪行:火燒圓明園
7.結果:簽訂《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
1856年,與英法俄美簽訂《天津條約》:外國公使可以進駐北京;增開漢口、南京等十處為通商口岸。外國商船和軍艦可以在長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
1860年與英法簽訂《北京條約》:承認《天津條約》繼續有效,增開天津為商埠。割九龍司地方一區給英國,賠款額也大幅增加。
8.影響:第二次鴉片戰爭使中國喪失更多的主權,西方侵略勢力深入到長江中下游地區,沙俄佔領北方大片領土。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二.沙俄侵佔中國北方大片領土:
第二次鴉片戰爭前後,沙俄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共割佔了中國東北和西北領土150多萬平方千米領土。中俄《璦琿條約》條約是近代割地最多的條約。
第3課太平天國運動
(1851-1864)
一.太平天國運動爆發的背景
⑴鴉片戰爭的失敗,進一步加深了清政府的統治危機;
⑵隨著剝削的加重,統治階級與勞動群眾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
二.太平天國運動的發展過程
1.開始標誌:金田起義
1851年,洪秀全在廣西桂平金田村起義,建號太平天國,起義軍稱“太平軍”。
2.初步建立政權:永安封王
太平天國建立後,洪秀全稱天王,封楊秀清為東王、蕭朝貴為西王、馮雲山為南王、韋昌輝為北王、石達開為翼王,由東王節制其他諸王。這初步奠定了太平天國政權的基礎。
3.正式建立政權:定都天京
1853年3月,攻佔南京,將南京改名天京,作為都城。標誌者太平天國正式建立起與清政府對峙的政權。
4.頒佈《天朝田畝制度》,實際上沒有實行。《天朝田畝制度》主張在小生產的基礎上廢除私有制和平均社會財富,是不可能實現的。
5.全盛時期:北伐和西征
開始時間:1853年 目的:推翻清朝統治和鞏固政權。
概況:北伐全軍覆沒,西征取得重大勝利。——太平天國軍事上進入到全盛時期。
6.由盛轉衰:天京事變
1856年,楊秀清意圖篡位。結果楊秀清被殺,韋昌輝被處死,石達開率部出走,太平軍損失慘重,人心士氣受到嚴重影響。——太平天國由盛轉衰。
7.後期防禦:調整與改革
⑴目的:改變不利局面。
⑵措施:
①封洪仁玕為幹王,總理朝政;提拔陳玉成,李秀成等青年將領。
②洪仁玕寫出《資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學習、改革內政等一系列政治、經濟、文化、外交主張,得到洪秀全的讚賞。但是由於受到當時歷史條件的限制,《資政新篇》未能付諸實踐。
8.最終失敗:天京陷落
1864年夏,洪秀全病逝,湘軍攻陷天京。——標誌太平天國農民運動的失敗。
三.評價太平天國運動
1.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農民戰爭,沉重打擊了清朝的統治和外國侵略勢力。
2.由於農民階級的侷限性,太平天國無法提出切合實際的革命綱領,無法制止和克服領導集團的腐敗,也無法長期保持領導集團的團結。
四.太平天國運動中頒佈的重要文獻:
1.《天朝田畝制度》
⑴頒佈時間:1853年
⑵主要內容: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齡平均分配土地。
⑶主要目的:太平天國想透過這個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處不溫飽”的理想社會。
⑷評價:《天朝田畝制度》主張在小生產的基礎上廢除私有制和平均社會財富,是不可能實現的,實際上也沒有實行。
2.《資政新篇》:
提出向西方學習、改革內政等一系列政治、經濟、文化、外交主張,得到洪秀全的讚賞。但是由於受到當時歷史條件的限制,《資政新篇》未能付諸實踐。
第二單元近代化早期的探索與民族危機的加劇
第4課洋務運動(地主階級洋務派)
一.洋務運動:(19世紀60年代—90年代)
1.背景:經歷兩次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的打擊,清政府內外交困。
2.時間:19世紀60年代-19世紀90年代中期(大約35年)
3.目的:洋務派主張利用西方先進技術,強兵富國,維護清朝統治
4.代表人物:奕(中央),李鴻章、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等。
政治派別:地主階級洋務派
5.口號:自強(前期)、求富(後期)
6.主要內容:
⑴創辦軍事工業:從19世紀60年代起,以“自強”為口號,興辦了福州船政局(左宗棠)、`安慶內軍械所(曾國藩)、江南製造總局(曾國藩、李鴻章)等;(簡記:福安江南求自強)
⑵開辦近代民用企業:從19世紀70年代起,以“求富”為口號,興辦了輪船招商局(李鴻章)、開平煤礦(李鴻章)、漢陽鐵廠(張之洞)、湖北織布局(張之洞)等;
⑶興辦新式學校,培養翻譯和軍事人才,設立翻譯館,翻譯外國科技書籍(京師同文館);派遣留學生出國深造;
⑷建立新式海陸軍:
陸軍:組建新式洋槍隊;
海軍:建成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軍。
7.性質:是一次失敗的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
8.評價:
⑴地位: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第一次近代化運動。(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
⑵作用: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對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⑶結果:由於洋務運動的目的是維護和鞏固清政府的統治,再加上其內部的腐敗和外國勢力的擠壓,它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
9.失敗的根本原因:其根本目的在於維護清朝統治,沒有改變封建制度
簡記:
三大軍事工業,福、安、江南求自強;
四大民用工業,胡、漢、開船為求富。
第5課甲午中日戰爭與瓜分中國狂潮
(1894—1895年)
一.甲午中日戰爭
1.背景:日本為實現征服朝鮮、侵略中國、稱霸世界的夢想。
2.時間:1894~1895年
3.爆發:豐島海戰
1894年7月,日軍在豐島海面襲擊清軍運兵船,清政府被迫對日宣戰。
4.經過:
⑴平壤戰役:左寶貴犧牲,葉志超逃跑。
⑵黃海大戰:致遠艦管帶鄧世昌與200名將士殉國。
⑶遼東半島戰役:徐邦道犧牲;旅順大屠殺——兩萬多中國人。
⑷威海衛戰役:丁汝昌殉國;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5.結果:清政府戰敗,派李鴻章前往日本議和,被迫簽訂《馬關條約》。
二.《馬關條約》的簽訂
1.簽訂時間:1895年,日本馬關,李鴻章和伊藤博文
2.影響:《馬關條約》使外國侵略勢力進一步深入中國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
三.瓜分中國狂潮
1.導火線——三國干涉還遼:
《馬關條約》簽訂後,沙俄聯合法國、德國迫使日本放棄遼東半島,日本向中國索取3000萬兩白銀作為“贖遼費”。
2.表現:
⑴列強在中國掀起奪取利權、強租海港、劃分“勢力範圍”的瓜分中國的狂潮;(P27時局圖)
⑵美國提出“門戶開放”政策。
第6課戊戌變法
(資產階級維新派)
1.背景:1895年,清政府被迫簽訂《馬關條約》,中國的民族危機大大加深。
2.代表人物:康有為、梁啟超政治派別:資產階級維新派
3.目的:救亡圖存,變法圖強
4.簡單經過:
⑴序幕:1895年,“公車上書”(康有為、梁啟超等人聯合1300多名舉人,上書光緒帝,要求拒和、變法、遷都。),拉開了變法維新運動的序幕。
⑵發展:組織學會,創辦報刊,宣傳變法圖強,推動了維新變法思想的廣泛傳播。
梁啟超在上海創辦《時務報》和嚴復在天津創辦《國聞報》。
⑶高潮: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頒佈“明定國是”詔書,宣佈實行變法。
⑷失敗:1898年9月,慈禧太后等發動戊戌政變,囚禁光緒帝,搜捕維新人士,廢除變法詔令。康有為、梁啟超出逃。譚嗣同、劉光弟、林旭、楊銳、楊深秀、康廣仁六人被捕遇害,史稱戊戌六君子。變法最終失敗。
5.主要內容:
6.影響:在思想文化方面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
7.變法失敗的原因:
⑴客觀原因:頑固派勢力強大,維新派力量薄弱。
⑵主觀原因:資產階級具有軟弱性和妥協性;沒有充分發動群眾,只依靠沒有實權的光緒帝;變法觸動了頑固派的利益。
8.教訓:資產階級改良的道路在中國行不通。
第7課 義和團運動與八國聯軍侵華
一.義和團運動
1.興起:19世紀末,由山東、直隸一帶的義和拳、民間秘密結社和練拳習武的組織發展而來。
2.背景:19世紀末,隨著帝國主義侵略的加劇和外國傳教士活動的猖獗,這些組織逐漸由反清的秘密結社或單純的習武團體,轉變為具有廣泛群眾性的反帝鬥爭組織。
3.清政府對義和團的態度:“招撫”▬ “剿滅”▬ “鎮壓”
⑴前期:為了利用義和團,以“招撫”代替“剿滅”,並承認其合法地位。
⑵後期:鎮壓
4.口號:“扶清滅洋”
“滅洋”:鮮明表達了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的鬥爭意志,但義和團對洋人、洋教以及輪船、鐵路等統統排斥,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後性。
“扶清”:則反映出義和團對清政府的本質認識不清,對它抱有幻想,義和團還帶有迷信色彩,相信降神附體、刀槍不人等這些落後因素為清政府控制、利用粉鎮壓義和團提供了條件。
5.義和團的鬥爭:透過搗毀教堂,拆毀鐵道、砍斷電線等方式,表達對外國侵略者的憤怒。
6.結果:在中外反動勢力的鎮壓下失敗。
7.影響:沉重打擊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野心,使侵略者不得不承認中國“尚含有無限蓬勃生氣。”但義和團的矇昧迷信及籠統排外傾向,也留下了深刻教訓。
二.抗擊八國聯軍(1900-1901年)
1.直接原因:為了鎮壓義和團運動。 根本原因:維護和擴大帝國主義在華利益
2.爆發:1900年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奧八國組織聯軍,在英國海軍司令西摩爾的率領下,從天津向北京進犯。
3.經過:
①廊坊阻擊戰中,八國聯軍慘敗,退回天津。
②大沽炮臺失陷,慈禧太后對外宣戰。
③義和團在北京戰鬥:圍攻西什庫教堂和東交民巷使館區
④天津保衛戰,與侵略軍爭奪老龍頭火車站,並炮轟紫竹林租界。清軍直隸提督聶士成殉國。
4.結果:攻陷北京,慈禧太后攜光緒帝西逃,下令絞殺義和團。聯軍在北京屠殺、劫掠。(外國侵略者第二次侵入北京)
三.《辛丑條約》的簽訂
1.時間與簽訂國:1901年;清政府與英、美、俄、日、法、德、意、奧、比、荷、西11國
2.內容:
3.影響:《辛丑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賠款數目最龐大、主權喪失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小結:列強侵華
第三單元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
第8課革命先行者孫中山
一.孫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動
1.1894年,孫中山上書李鴻章,提出變法自強等多項改革建議,遭到拒絕。
2.1894年11月,孫中山在檀香山成立興中會,提出“振興中華”的宗旨,號召“驅逐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興中會是中國近代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
3.1895年,孫中山發動廣州起義失敗後,逃亡海外。
二.同盟會與三民主義
1.同盟會
⑴成立條件:
A.思想基礎: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得到迅速傳播,代表作有章炳麟的《駁康有為革命書》、鄒容的《革命軍》、陳天華的《猛回頭》和《警世鐘》等。
B﹒組織基礎:華興會和光復會的成立。
C.群眾基礎:《辛丑條約》簽訂後,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國內革命情緒日趨高漲。
⑵成立時間、地點:1905年日本東京
⑶政治綱領:“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
⑷機關刊物:《民報》
⑸領導人:孫中山為總理
⑹性質或地位:中國同盟會是第一個全國規模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⑺作用:它使全國資產階級革命派有了一個統一的領導和明確的奮鬥目標,推動了全國革命運動的發展。
2.三民主義
⑴內容:“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三大主義合稱“三民主義”
“民族”是指“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前提)
“民權”是指“創立民國”(核心)
“民生”是指“平均地權”(發展)
⑵作用:成為孫中山領導資產階級革命的指導思想。
第9課辛亥革命
一.革命志士的奮鬥
1.萍瀏澧起義
⑴時間:1906年;
⑵地點:萍鄉、瀏陽、醴陵;
⑶領導人:劉道一.蔡紹南;
⑷影響:是同盟會成立後領導的第一次武裝起義。
2.安慶起義
⑴時間:1907年;
⑵地點:安慶;
⑶領導人:徐錫麟,秋瑾
⑷結果:失敗
3.廣西起義
⑴時間:1907年;
⑵領導人:孫中山、黃興;
⑶結果:奮戰七晝夜,最終失敗。
4.廣州起義(又叫黃花崗起義)
⑴時間:1910-1911;
⑵領導人:孫中山、黃興、趙聲;
⑶結果:起義失敗,將收殮的七十二具烈士遺骸,合葬與廣州黃花崗,稱“黃花崗七十二烈士”,歷史上將起義又叫黃花崗起義。
⑷黃花崗起義的意義:革命黨人不屈不撓的精神和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鬥志。
二.武昌起義
1.時間:1911年10月10日,又稱“辛亥革命”
2.地點:湖北武昌
3.主要力量:傾向革命的湖北新軍
4.經過:奪取軍械庫,武漢三鎮光復,10月11日,起義軍成立湖北軍政府。
5.起義的直接影響:全國一半以上省份紛紛獨立,清政府陷入土崩瓦解的局面。
6.辛亥革命的意義:
⑴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的終結;
⑵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⑶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進步潮流的閘門。
7.辛亥革命結果(侷限性):
辛亥革命的果實被北洋軍閥袁世凱竊取,沒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沒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
三.為什麼說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是20世紀中國的一次歷史性鉅變?
⑴終結了君主專制;
⑵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制;
⑶引發社會生活鉅變。
第10課中華民國的建立
一.中華民國的建立
1.概況:
⑴時間:1912年1月1日
⑵總統:孫中山,副總統:黎元洪
⑶國旗:五色旗
⑷國都:南京
⑸紀元:以1912年為民國元年,改用公曆
2.改革措施:見課本P49
3.意義:南京臨時政府的成立是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
二.《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1.頒佈:1912年3月11日,孫中山以臨時大總統名義頒佈了由參議院制定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2.內容:
⑴中華民國的主權屬於全體國民。
⑵國民不分種族、階級、宗教信仰,一律平等。
⑶國民有人身、居住、言論、宗教信仰及請願、考試、參政等自由和權利。
⑷參議院行使立法權,國務員輔佐臨時大總統行使行政權並負其責任,司法獨立。
3.性質:《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檔案。
4.影響:它肯定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則,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三.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
1.1912年2月12日,在袁世凱軟硬兼施的逼迫下,宣統帝溥儀下詔退位。清朝統治結束。
2.2月13日,孫中山向臨時參議院提出辭職,並推薦袁世凱繼任臨時大總統。2月15日,臨時參議院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3.4月,孫中山正式解除臨時大總統職務。臨時政府遷往北京。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
第11課 北洋政府的黑暗統治
一.二次革命
1.背景:袁世凱為了建立獨裁統治,一再破壞責任內閣制。1913年春,宋教仁遇刺身亡;袁世凱武力鎮壓國民黨。
2.經過:孫中山和黃興等號召南方各省起來反袁,發動“二次革命。
3.結果:二次革命被袁世凱鎮壓下去,孫中山、黃興等被迫流亡日本。
二.袁世凱復闢帝制
1.袁世凱復闢帝制的準備
(1)對內政策
①強迫國會選舉他為正式大總統
②下令解散國民黨
③廢除《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佈《中華民國約法》,改責任內閣製為總統制。
④修改總統選舉法,規定總統可無限期連任,可指定繼承人。
(2)對外政策:接受日本旨在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的大部分內容。
①承認日本繼承德國在山東的一切特權;
②進一步擴大日本在“南滿”和蒙古的權益;
③規定中國沿海港灣、島嶼不得租借或割讓他國;
④用日本人為顧問等
2.袁世凱稱帝: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凱建立了中華帝國,袁世凱下令以1916年為“中華帝國洪憲元年”,準備1916年1月1日舉行登基大典。
三.護國戰爭
1.準備:孫中山發表《討袁宣言》;梁啟超、蔡鍔離京,前往南方籌劃討伐袁世凱事宜。
2.爆發:1915年底,蔡鍔、李烈鈞、唐繼堯在雲南宣告獨立,組織護國軍北上討袁,護國戰爭爆發。
3.經過:北洋軍隊人心渙散,節節敗退,不少省份宣佈獨立,脫離袁世凱政府。
4.結果:1916年3月,袁世凱被迫宣佈取消帝制,6月在絕望中死去。護國戰爭結束。
四.軍閥割據
第四單元 新時代的曙光
第12課 新文化運動
一.新文化運動的興起
1.背景:新生的中華民國陷入政治混亂,僅依靠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能救中國,必須啟發國民新的倫理道德意識,進行思想文化領域的革新運動。
2.開始標誌: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誌》,正式吹響了新文化運動的號角。
2.代表人物: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
3.主要陣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學
二.新文化運動的內容與意義
1.內容:
(1)抨擊舊道德和舊文化
(2)提倡民主與科學(新文化運動口號(兩面旗幟))
(3)提倡文學革命,主張用白話文代替文言文
2.意義: 新文化運動動搖了封建道德禮教的統治地位,使中國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和科學的洗禮,為五四運動起到了思想宣傳和鋪墊的作用。新文化運動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看法帶有有一定的片面性,但仍是一次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
第13課 五四運動
一.五四運動的爆發
1.導火線:1919年,巴黎和會中國外交失敗。
2.爆發:1919年5月4日,北京3000多名學生彙集在天安門前,發表宣言,揭露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行徑,並舉行示威遊行。
3.口號:“外爭主權,內除國賊”,“誓死力爭,還我青島”,“廢除二十一條”,“拒絕在和約上簽字”等。
4.用表格總結五四運動
5.結果:取得初步勝利,北洋政府釋放被捕學生,罷免曹汝霖等人的職務,中國代表也沒有在“巴黎和約”上簽字。
4.影響:五四運動的直接目標得到了實現,這是中國人民反帝鬥爭的一次重大勝利。
二.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
1.性質:五四運動是一次徹底地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
2.意義:五四運動是一次徹底地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在這次運動中,中國工人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臺,展現了偉大的力量。一些初步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的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在運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3.五四精神:愛國主義、民主和科學,勇於探索,敢於創新,追求真理,振興中華,反帝反封建
第14課 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一.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1.背景:1917年,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
2.傳播:1919年,《新青年》刊載了李大釗的文章《我的馬克思主義觀》,對馬克思主義作了比較系統的介紹。
3.發展:五四運動後,馬克思主義開始與中國工人運動結合起來。
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1.成立的條件
①思想基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
②階級基礎:無產階級隊伍壯大
③組織基礎:共產黨早期組織的成立
2.成立時間及標誌: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
3.地點:上海 → 浙江嘉興南湖
4.會議內容:
①大會通過了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第一個黨綱。黨綱規定黨的名稱為中國共產黨。
②奮鬥目標: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現共產主義。
③中心任務:領導和組織工人運動。
④領導機構:成立黨的中央領導機構中央局,選舉陳獨秀為中央局書記。
5.成立意義: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上開天闢地的大事。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
(中國革命面貌煥然一新,“新”在哪裡?)
A.新的領導核心:中國共產黨。
B.新的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
C.新的奮鬥目標:大提出實現共產主義
6.中共二大:1922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制定了黨的最低綱領。綱領規定,在民主革命階段,黨的主要任務是打倒軍閥,推翻帝國主義,將中國統一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中國共產黨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
三.全國工人運動的高漲
1.概況: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後,設立了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集中領導工人運動。1923年2月,京漢鐵路工人舉行大罷工,將第一次全國工人運動高潮推向了頂峰。罷工遭到帝國主義和直係軍閥吳佩孚的鎮壓,此後,全國工人運動轉入低潮。
2.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
A.時間:1923年2月
B.口號:為自由而戰,為人權而戰
C.結果:被帝國主義和軍閥吳佩孚鎮壓
D.意義:將第一次工人運動推向高潮
3.第一次工人運動失敗的教訓:京漢鐵路工人罷工失敗後,中國共產黨認識到,單槍匹馬不能取得革命的勝利,必須團結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戰勝強大的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