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忠於民族國家,努力求團結進步,磊落奇才,一世如君有幾;堅持在敵後抗戰,英勇至殺身成仁,感懷將略,數年知己情深。”——左權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因為當局的“不抵抗”政策,導致中國東北地區迅速淪陷。在順利掌控了整個東北之後,日軍又對中國上海展開突襲,憑藉自身的裝備以及後勤優勢順利取得了在上海駐軍的權力。
而上海淞滬戰役作為中國軍隊第一次與日軍的全面對抗和較量,則徹底帶動了全國人民的抗日熱情,中國區域性地區出現大量抗日救亡組織。
從這之後,中國與日本之間進行了十幾年的鬥爭,最後終於順利將敵人趕出了中國,而如今當我們去回顧中國抗日曆史的時候,就會發現:
日軍在1938年之後少有大規模進攻,那麼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有人說是舊中國的貧窮救了中國一命,這到底是不是真的呢?
日本針對中國展開的各個大規模進攻
這裡我們先來簡單瞭解一下日本在1931年-1938年之間所發動的多次大規模進攻。1932年1月28日午夜,日軍大部隊突襲上海閘北,拉開了淞滬戰役的猩紅序幕。
為了迅速拿下上海,日軍在此期間多次更換主帥,以數萬人的犧牲為代價不斷向上海發動猛攻。後來因為張治中所率中央軍第五軍的增援,中日陷入僵持之中。
2月28日,英美法三國公使介入,中日雙方在同年5月份的時候簽訂了《淞滬停戰協議》,中國國民革命軍失去了在上海的駐紮權。
這場戰役中國傷亡了30萬人,且從淞滬戰役的結果我們也能夠再次切實體會到,什麼叫弱國沒有話語權。總之到最後,日軍順利將自己的勢力擴張至上海地區。
淞滬會戰一角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日本掀起了全面侵華戰爭,而中國也進入全面抗日階段。相比於此前的區域性抗日運動而言,中國軍民在這一階段抗日的決心更加明確。
在這一階段日軍展開大規模進攻的代表性目標地點為南京。當時在南京保衛戰過程中,受各種原因的影響,各抗日部隊並未順利保住南京。
而南京淪陷之後,在這座昔日繁華的城市地界上,發生了駭人聽聞的南京大屠殺。當時在南京保衛戰中陣亡的軍人多達5萬,南京保衛戰失敗之後,超過30萬軍民成為日軍武器底下的冤魂。
這裡值得一提的是,直到今天,日本仍然有很多人拒絕承認南京大屠殺,他們甚至堅定地認為本國對中國的入侵是“優秀的大和民族對中國低等民族的改造”。
1938年2月,日軍意圖南下和華中派遣軍會合,覺察到不對的中國軍隊以徐州為中心,與日軍展開了激烈的交鋒,而這就是歷史上很有名的“徐州會戰”。
徐州會戰是中國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展開的一場大規模防禦戰。因為期間給日軍造成了較大的傷亡,這嚴重遲滯了日軍進攻的腳步。
其中在臺兒莊大戰中,我國取得了抗日以來的一次大勝利,這大大鼓舞了當時全國軍民抗日的信心。
只不過遺憾的是,此次勝利並未能扭轉徐州戰場的局勢,徐州會戰最後還是以日軍勝利而告終,我國在此次會戰中的傷亡約有10萬。而在徐州會戰之後,中國又緊跟著進入武漢會戰階段。
1938年8月,武漢會戰爆發。相比於此前中日進行的大規模會戰而言,武漢會戰的規模更大,持續時間也更久一些,據瞭解當時在這場戰役中中日雙方共計投入了140餘萬兵力。
在中國軍民的頑強反抗下,日軍在戰鬥中損失了8萬人,因病減員8萬人,這導致日本失去了戰略進攻的能力。
另外需要強調的是,武漢會戰足足持續了4個多月,中國軍隊在此次戰役中的傷亡人數多達40萬。武漢失守之後,全國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同年年底,國民政府內的親日派代表汪精衛公開投降,這導致中國抗戰計程車氣受到嚴重打擊。不過更多的人在低落之後仍然選擇了堅持抗日,而日本方面也無力再像此前一樣對中國展開大規模進攻。
日軍為什麼不再展開大規模進攻
至於日軍在1938年之後不再進行大規模進攻的原因,總結下來大概有以下幾點:
- 日本無法再集中大量兵力進攻中國;
- 資源和地緣因素導致日軍必須謹慎考慮大規模進攻中國的可行性;
- 美國經濟制裁使得日軍無法獲得更多的資源。
這裡我們需要知道,日本是一個島國,其國內的人口規模相對較小,為了攻打中國,日本向中國投入了大量的兵力。
只不過令日本沒有想到的是,中國軍民的抗爭精神會那樣強。他們根本無法按照自己此前的計劃攻下整個中國,而為了把握住佔領區,日本的兵力被大大分散。
如果日本選擇再次發動大規模進攻,那麼就必須將其他佔領區的日軍召集到一起,這會給各大佔領區附近的抗日武裝力量反擊的機會。
且在前文中我們也有提到,日本在武漢會戰之後就已經失去了戰略進攻的能力,出於對全域性的考慮,日軍並未在1938年之後繼續展開大規模進攻作戰。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當時佔領中國的各大城市,除了方便打擊中國軍民,更好地展開入侵中國的系列作戰,最主要的目的還是從中國獲取資源。
日本雖然利用各種各樣的手段從中國獲得了不少資源,但是這些資源並不盡然可以幫助日本入侵中國。
比如說,日本當時非常希望在中國找到石油,以更順暢地將戰爭進行下去,但實際上,日本在侵華戰爭期間幾乎翻遍了東北,都沒能找到可供長期開採使用的油田。
而有意思的一點是,日本當時利用很多先進勘探裝備,都無從獲悉油田的所在之處。這就導致日本需要從其他途徑獲取石油等資源。
並且除了這些戰略資源以外,中國當時的貧窮落後也讓日本頭疼不已。起初日本希望透過在中國東北大力發展工業的手段,支援自己拿下全中國。
但隨著戰爭的進行日本發現這種辦法根本行不通。要知道在中國的華中華南等地,原有交通道路大多為泥路,很多地方落後且貧窮,再加上中國為了抵抗日本也會自行毀壞道路。
這些原因都導致日軍很難在有關地區展開快速機動作戰,而日本也不可能一邊修路一邊打仗。事實上日本當時會在第一時間針對中國的各大樞紐城市發動攻擊,也是因為看中了這些城市及其周邊地帶的道路交通比較發達這一優勢。
不過我們不能因此片面地認為是中國的貧窮和落後救了我國一命,因為當時中國的落後貧窮給本國帶來更多的是傷亡和損失。
最後則是因為日本受到了美國的經濟制裁,在最開始的時候,日本和美國之間存在一個貿易協定,這個協定讓日本有其他途徑獲得足夠的戰略資源。
但是後來美國要取消這個協定,還將日本曾儲存在美國的貨幣進行了凍結,這就導致日本無法再像以前那樣獲得足夠的戰略資源,從而失去了發動大規模進攻的能力。
小結
總而言之,日本在1938年之後無法再發動大規模進攻的原因主要就是資源的稀缺、兵力的不足以及中國軍隊的頑強抗爭。
而中國當時的貧窮落後固然在一定程度上讓日本很難發動大規模進攻,但要說因為中國貧窮落後救了中國,這觀點實在是有些片面和不嚴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