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路問診時或專家門診中,會有許多結友問這樣的問題:我的肺結節雖然你說目前考慮不典型增生或原位癌,現在風險不高,但如果遲早要發展成微浸潤性腺癌或浸潤性腺癌,那為什麼不趁現在早點開了它,避免後續的危險,幹嘛要等到它厲害了再開刀呢?
我相信這也是有許多醫生對結友的說辭。我們今天以一個問診病例為例試圖來說明這個問題。
是一位有心的妻子給他愛人問診。有吸菸史,檢查發現右上葉磨玻璃結節。其結節如何呢?
可見右上葉很淡的純磨玻璃結節,輪廓較清,約1釐米許。其他惡性徵不典型。所以我覺得:
因為2年前說未見,所以結友擔心長的是不是太快,惡性程度會高。
其實,肺結節風險程度高低最主要是看密度,其次才是惡性影像特徵。有許多網友以為有血管穿行、有空泡徵等就惡性程度高,事實上應該也不是,它們只是幫助我們判斷良性還是惡性而已。因為有些不典型增生或原位癌也會有這些影像特徵。表明惡性程度的是發展速度,主要是密度改變(增加)。
來了,就是這類擔心,遲早會發展成原位癌或微浸潤性腺癌,反正總是要開的,為什麼不趁早切了能肯定治癒呢?
而我則認為:1、密度這麼低,還不定是百分之百惡性,切瞭如果並不是惡性,不划算;2、即便真惡性,隨訪進展再開也不影響預後,推遲機體創傷的時間也是有益的;3、年輕,臨床上多原發癌比例太高,早切做不到一勞永逸。
所以我一直說,我們不要糾結於具體型別,而是有沒有風險,風險高不高,遲點再說與馬上積極處理對預後有沒有不同,如果沒有不同,為什麼不隨訪後再來定呢?當然,這基於結友要能夠按時隨訪複查。我也沒有說永遠不需要干預,只是這干預的時機需要正確把握!
你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