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母已有兩艘問世,為何遲遲不見核動力航母?
伴隨著美國近年來對我國的各種遏制、打壓手段的增加,國際局勢不穩,東南海域形勢高度緊張,越來越多的國民軍迷、媒體記者們開始發問:中國為何還不拿出核動力航母?
美國人的太平洋艦隊之所以能夠長期在我東南海界附近耀武揚威,正是因為美國手中有幾支由核動力航母編隊組成的超遠距航行艦隊。當我國的民眾也逐漸認識到這些後,我們的社會愈發認為中國也必須擁有屬於自己的核動力航母方可在新時期的世界立穩腳跟。
近年來我國閱兵場上頻頻出現的東風、巨浪系列洲際導彈說明我國已經將超遠端核打擊能力掌握牢固,五代機殲20的出現也讓我們對我國的防空能力有極大信心,而強大的海軍航母卻一直缺席。
現在我們雖然服役了001遼寧艦、002山東艦,但是這兩艘航母的戰鬥力實際上並不如意,只能算是前蘇聯時期的較高水平。目前臺灣海峽局勢吃緊,未來統一戰爭一旦開打,用這兩艘航母很難嚇住美國人。
所以,我們都期待著目前已被報道接近完成的003號航母必須實現跨越式的彎道超車。據我國第一代核潛艇下水服役已經過去了半個多世紀,為什麼我們還沒造出核動力航母?
能夠造出核動力航母的國家,世界上只有“兩個半”
自二戰以來,能造航母的前提是本國有著比較強大的造船實力,以及完整的產業鏈條,同時所在國還要有強大的科研能力和經費支援;沒有這些作為基礎,連普通航母的建造都無法實現,核動力航母就更是無稽之談。
以前蘇聯黑海造船廠廠長馬卡洛夫的對未完工的瓦良格號航母說的一句話為例,體會下建造一艘航母的困難性:“需要蘇聯軍事工業委員會轄下的九個國防工業部、600個相關專業、8000家配套廠家,需要一個國家工業、經濟的鼎立支撐”。
就目前的情況而言,美國、英國、法國、中國具備建造航母的能力,俄羅斯目前只有改裝航母的經驗,印度國產航母基本算是一灘爛泥,開工13年,到現在還不知道哪天能夠服役。這就是實力不足無法建造航母的最好證明。
而至於其他一眾國家所建造的準航母,無非只是在原有巡洋艦的基礎上擴增了甲板、塔樓,只是個套著攻擊艦的核心的偽航母,與和真正的航母還相差甚遠。以上我們僅就普通航母的建造而言,而核動力航母相的設計和建造難度肯定是千山萬隔的。
時至今日,建造核動力航母所面臨的一個最簡單,也是最終極的問題——核動力。核動力航母的關鍵是核能源,而世界上具備研製小型核反應堆的國家就更少了。最終有這個實力和資格的,也就是我們印象中的幾個大國。
世界上第一艘核動力航母是美國的企業號,美國也因此成為世界上第一個能造出核動力航母的國家。該艦建造於1958年,這個時間點著實很驚人。
在歷史上同一時期的中國,海軍戰鬥力最強的軍艦還是由引進蘇聯的鞍山級驅逐艦——排水量區區2000多噸的火炮驅逐艦,我們的國產核潛艇,也是在8年後才正式服役的。
直至今日,美國依然是世界首屈一指的軍事強國,二戰結束後,受佈雷頓森林體系的滋養,美國經濟進一步騰飛,如今每年已經有數以百億美金投入至軍事領域。我們要注意到當時無論美國還是蘇聯都有著“核萬能”的思想,在陸海空各方向都在推進核兵器。
美國在軍事上取得的巨大領先,在世界範圍內造成了極大觸動。其中有兩個國家不甘落後:一個是欲與美國爭霸的蘇聯;一個是自命不凡的法國。
在這兩國國家中,也唯有法國造出來一艘動力不足,排水不夠,勉強能說實現的核動力航母,而蘇聯著手建造的烏里揚諾夫斯克號航母卻中道崩殂,蘇聯發展的核動力航母只能算作是半個。
蘇聯在自行研製了三代常規動力航母之後,開始著手建造核動力航母。烏里揚諾夫斯克號航母開建於1988年,到蘇聯解體時其完工率只有30%,隨後就拆解了。最後一個建造成功核動力航母的國家,是出人意料的法國。
法國的核動力航母是好大喜功的結果,依照軍艦標準戴高樂號航母的體量根本沒必要使用核動力,但驕傲、自大的法國人不願意落在西方先進國家後面,也跟著將核動力設計提上了日程。
法國的想法不是簡單,可以說是幼稚了。竟然決定在技術條件不夠的情況下將核潛艇上的核反應堆移植到航母上使用,戴高樂號被安裝兩臺核潛艇反應堆作為動力爐,相當於在潛艇的基礎上掛了一艘航母的外殼。
強行的移植,導致法國航母的核反應堆一點也不省心,原本安裝在潛艇上的東西,到了航母上就老出問題,續航性很差,六七年就要更換燃料。這無疑是一筆爛賬,法國卻皺著眉頭也得嚥下去。
與法國只有一海之隔的英國,毫無疑問看到了這個活生生的例子,索性之後一心投入在常規動力航母,不花冤枉錢了。老牌的英國海軍尚且如此。從目前世界上能夠建造核動力航母的兩個半國家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瞭解到建造一艘核動力航母究竟有多難。
核動力航母造不造,還得考慮價效比
美國在進入新世紀以來在航母編隊上的最大手筆就是把原有的航母戰鬥群(以下簡稱CVBG),改成了航母打擊群(以下簡稱CSG)。而在具體的編隊構成上,目前最有參考意義的物件可能是美國的最後一代常規動力航母——小鷹級的航母編隊。
一支完整的航母編隊應當包括:即1艘航母,6艘水面艦艇(一般為2艘巡洋艦,1艘防空驅逐艦,2艘反潛驅逐艦,1艘護衛艦),2艘攻擊型核動力潛艇,以及1艘戰鬥支援艦。也就是說,中國一旦決定建造核動力航母,邁不過去的一道坎就是需要配備與之相匹配的艦隊與技術力量,這又是一筆大賬!
不得不提很多人狂熱鼓吹核動力航空母艦,卻連核動力究竟好在哪裡都一頭霧水。核動力航母究竟比常規動力航母好多少,真的是天差地別,我們必須擁有以備不時之需的嗎?以下有三點對於核動力航母存在的誤區:
1)核動力功率大。事實上目前存在的常規動力航母有的不少功率都強過核動力航母。
2)核動力續航優勢。假設持續航速 28 節,常規動力航母需要依靠補給船進行燃料補充,必須週期性減速至13-14節進行燃料補充。
即使是這樣,在連續航行18天1.2萬海里之後,常規動力航母完成航行的時間也就僅比核動力航母遲了約了0.2天。航母核動力化,並不意味著整支編隊就不需要補給或是補給需求大大降低。
3)核動力航母航油航彈多。核反應堆及其防護體系的重量,大致與常規動力航母的艦用燃油儲備重量相當。滿載排水量相同時,核動力航母較之於常規動力航母,在航油航彈容量方面並無優勢。
而核動力航母真正的好處在於以下幾點:
1.不排出高溫廢氣,無廢氣排放的收益是多方面的。可以實現艦島體積緊湊位置靈活,有利於最大限度最佳化飛行甲板佈局。
2.艦島體積緊湊,尾流場較弱,對著艦飛機的干擾較小。高溫廢氣的消失進一步減少了回收通道上的大氣擾動。
3.核能源替代了常規能源,位於鍋爐室甲板上層的建築與艦載機不會再遭受燃燒後產生的油渣腐蝕,地勤人員也能夠獲得更為清潔健康的工作環境。核動力航母-艦載機的全系統全壽命成本完全可能低於常規動力航母-艦載機組合。
4.迅速的輸出機動性。常規航母上熱機的燃效均隨負荷降低而變差,這意味著當航行過半時往往會因為燃料的不充分供給使得燃料效率降低,便只能夠關閉發動機進行減速,而核動力航母卻完全不同,核能的優越性便體現出來。
綜上來看,中國核動力航母為何遲遲不出現,是有諸多考量的。我們既不能像法國那樣,造出一隻吞金獸,只進不出,對我國海軍協同作戰的整體實力有增無減的“廢鐵”;短時間內又無法在技術實力上與美國匹敵。
我們需要的是時間的沉澱,是技術的等待。對於現在的中國而言,趕速度已經不再是首選,我們暫時生存無憂,對於近海作戰有壓倒性的優勢和掌控權,拿出一艘核動力航母並不是我們急迫的需求。
我們需要耐下性子打磨,就一個字,等。
等到我們對於核反應堆小型化的技術成熟,等到我們甲板彈射技術的革新,等到我們航母編隊配套艦艇的備齊。現在中國遲遲不拿出核動力航母,不全是因為技術難,還有時機並不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