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1972年,在退守臺灣23年之後,85歲高齡的蔣介石病倒了,不論是精神上,還是身體上幾乎都到了油盡燈枯的地步,大部分時間只能躺在病床上,依靠各種藥物和儀器來維持生命。
在那之後,人們發現蔣介石在公開場合露面的次數越來越少,有時甚至幾個月都不露一面,因此坊間流言四起,認為蔣介石早已去世,只不過為了穩定臺灣局勢,蔣經國和宋美齡等人秘不發喪。
為了穩定人心,繼續得到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支援,蔣經國和宋美齡不得不想盡一切辦法,讓已經病入膏肓的蔣介石以“健康”的形象露面,以此向外界證明“蔣總統”只是身體有恙,但仍然活著。
1974年,蔣經國的長孫蔣友松出生一週年,恰逢蔣介石從昏迷中清醒過來,一直在身邊伺候的宋美齡敏銳的抓住了這個機會,讓蔣經國一家帶著剛剛出生的嬰兒來士林官邸探望蔣介石,並藉此機會拍攝了一張全家福。
從照片上看,蔣介石坐在椅子上,深情的看著懷中蔣氏家族第四代的第一人,好像是在享受天倫之樂。其實此時的蔣介石就是迴光返照,從照片上可以看出來,他臉頰兩側凹陷得厲害,已經消瘦的脫了相。懷中的孩子也只是為了拍照象徵性放上去一瞬間,即便如此,他仍無力抱住懷中的嬰兒,還要靠一旁的蔣經國幫助才能“抱住”。
在拍攝完這張照片幾個月後,蔣介石就因病不治身亡,而蔣友松也就成了他唯一親手抱過的曾孫了。
也許正是因為這層關係的原因,蔣友松長大之後,容貌酷似蔣介石,為此也有人笑稱他是蔣介石的“轉世”。
1973年,蔣友松出生於臺灣,父親蔣孝武是蔣經國的第四個兒子。作為蔣經國的長孫,蔣氏家族第四代的第一人,蔣友松出生之後就被寄予眾望,希望他能夠接過曾祖父、祖父和父親的遺志,繼續從政。
可由於幼年時的特殊經歷,讓蔣友松對政壇毫無興趣。在他出生後不久,父母就因感情不和離婚,他只能跟隨母親前往新加坡、瑞士等地生活。
他的母親汪長詩同樣出身於豪門世家,為了讓兒子將來能夠有一番作為,她很重視兒子的教育,不惜重金將蔣友松送入名校讀書,後又前往美國進入柏克萊大學讀書,主修英文與教育。
1991年,蔣孝武在臺灣去世,蔣友松回臺參加葬禮,在面對媒體時,他做出了一個震驚所有人的決定:自己不會從政,而是進軍商界。
從大學畢業之後,蔣友松留在了美國打拼,依靠家族和自身的能力,逐漸在風投和金融領域闖出了一番名堂,成了美國和臺灣地區有名的風險投資家,實現了名利雙收。
雖然蔣友松走上了一條與曾祖父蔣介石完全不同的道路,但兩人之間還是有很多相似之處,除了外貌,兩人還都有一顆孝心,始終掛念著故鄉。
蔣介石在大陸時期,只要有時間,就會回到老家浙江奉化祭奠母親。每次來到墓園,他都會下車步行上山祭拜,每一步路都寄託了他對母親的孝心和敬意。他曾多次表示,生前沒能在母親身邊盡孝,死後希望埋在母親墓旁盡孝,可由於歷史原因,他最終沒能實現這個願望。
為了完成曾祖父的遺願,表達自己對祖先的感恩之情,追憶曾祖父的人生軌跡,在兩岸互通往來之後,蔣友松多次前往浙江奉化、廣州黃埔等地,祭拜了曾祖母毛福梅的墓地,參觀了蔣氏家族舊宅,瞭解了蔣氏家族的歷史。
眾所周知,位於廣州黃埔的黃埔軍校是蔣介石的發家之地,為了追憶曾祖父的輝煌過往,蔣友松曾特意前往黃埔軍校,參觀了軍校文物特展。
參觀黃埔軍校時,蔣友松穿著樸素,神情莊重,當走到黃埔軍校巨大的牌匾下時,他彷彿看到了當年曾祖父在此練兵,組建了曾經輝煌一時的國民革命軍,並率軍誓師北伐的偉大壯舉,這些都使他油然而生一股敬佩之情。
走進展廳之後,講解員向他詳細的講述了軍校的歷史,並帶他參觀了裡面陳列的一批重要文物。包括軍校畢業證書、獎章,以及校長辦公室。校長辦公室的陳列完全依照黃埔軍校時期的模樣,書桌、圓桌、椅子的位置都沒有變,當透過玻璃窗看到裡面陳設的一張照片後,蔣友松興奮的對同行人員說道:“小時候我家裡也有這樣的照片!”
接著,在講解員的帶領下,蔣友松等人又參觀了軍校的食堂。講解員介紹說,當時軍校完全實行軍事化管理,就連吃飯都是有時間規定的,只要長官放下筷子,那學員也必須放下筷子起立。不僅如此,沒能在規定時間內吃完飯的學員還會受到相應的懲罰,這樣做的主要目的一是模擬真實的戰場情況,二是杜絕浪費。
聽完講解員的話,蔣友鬆脫口而出:“我家現在吃飯還是這樣,只要是長輩放下筷子,我們也必須立刻餐桌。”
聽了蔣友松的話,同行人都很吃驚,感嘆道:“沒想到過去幾十年了,黃埔精神竟然還在蔣氏家族中流傳,甚至已經影響到第四代人了。”
參觀黃埔軍校,讓蔣友松感慨良多,這裡不僅有他曾祖父的輝煌歷史,也有他對家族歷史的寄託。他表示,黃埔軍校在中國近代史上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為國家培養了很多人才,希望能夠透過黃埔軍校這個紐帶加強兩岸的關係。
其實兩岸開通往來之後,不僅蔣友松,其他多位蔣氏家族的後代也都曾回大陸祭祖,例如蔣孝勇、蔣孝嚴等人。對於臺灣同胞的到來,只要他們心向祖國統一,那我們就都會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