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由自如研究院調研編撰的《2021中國城市租住生活藍皮書》正式釋出,其中提到了,在2030年中國租房人口將達到2.6億,住房租賃市場規模近10萬億元,迎來行業發展的“黃金十年”。
這一說法不是空穴來風,根據《藍皮書》調研資料顯示,受呼叫戶中超30%的人7年內不考慮買房。75%的人租房超3年,其中,12%的人租房超過10年。51%的租客能接受租房5年以上,18%的租客願意租房10年以上。65%的租客希望選擇“機構化長租房”。
《民法典》中也設定了居住權這一要求,簽訂居住權後,租賃的時間可以到去世之前,實際和買了房子沒區別,但由於只是居住,不能抵押套現,轉讓,所以負擔的成本與租金差不多,相當於除了轉手房子,獲得的權益和買房幾乎一樣。
除了這一訊號,現在購房需求量也在走低,到10月份,商品房銷售面積上漲幅度縮減到7.3%,商品房銷售額增長縮水至11.8%,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有4個原因太過現實:
第一,買房投資獲益空間越來越小
10月份二手房下降城市增至64城,總共受監測的城市數量為70城,二手房這是眼看要“大滿貫”的節奏。值得注意的是,受監測的城市都是大中城市,這些城市彙集了全國主要的頭部企業,文化、教育和醫療資源,每年數以萬計的流動人口湧入,尋找事業發展平臺,從流動逐漸變為常住人口。按理說,人口紅利更充足的地區,房價應該是被繼續推漲,但現實卻在反向增長,對投資房產來說,高房價成本作為基底,老百姓把半生財富投資了房產,只有在房子增值後才能變成真正的財富,房價走平已經是虧錢,如今還是房價降溫狀態,樓市房產本身就是過剩,房價降低預示投資空間繼續收窄,面對持房成本的疊加,未來虧錢風險會更高。
第二,非購房的生活花費負擔高
今年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已經邁入中度老齡化時代,醫學進步下,老人高齡化越來越嚴重,年輕人面臨的不只是養活父母,還要養活爺爺奶奶,甚至曾祖父母,結婚後,七八個老人要贍養。除了老人,今年還放開了三胎生育,養育下一代成本再翻倍,並且,人口增加意味著入學競爭,工作競爭將越來越嚴峻,為了讓孩子贏在起跑線,培養孩子的花費將再成倍增加,大量消費需要資金,如果把錢繼續花在房子上,年輕人將是入不敷出。
第三,舊改推進,房子拆遷難
房價降溫源於大家買房興趣走低,但這個降低除了市場調控,還有很多人手中沒錢買房,拆遷走向舊改,拆遷戶減少,大家持有的是舊房,舊房質量差,評估價格低,抵押後,到手的錢太少,想要置換新房負擔不起。受市場需求量的降溫,周邊地價房價遇冷,即使以後房子真的不能再住,也不能再維修維護後,拆遷受周圍房價的影響,房子的賠償標準也將跟著降低,很難再透過一套房換多套房或換百萬、千萬的現金。到手的賠償少,買房就意味著要勒緊褲腰帶過日子,從家庭花銷,到投資回報上考慮,長期租房的人可能會越來越多。
第四,二手房轉移陣地賺錢困難
樓市遇冷,炒房客或者二手房業主在以後轉向出租房產,獲益也很難。一方面國家已經在40個城市試點保障房,將籌集90多萬套房子,前三季度已經開工70餘萬套。保障房,價格低,還是政府主導,手續安全不需要操心。另一個方面,從資料調研顯示,65%的人希望是租住機構長租房,顯然就是對社會上個人的房產不信任,保障房一旦集中投入住房租賃市場,二手房將更難分蛋糕。
對剛需而言,租房聲浪上浮,有什麼影響呢?我認為好壞皆有,首先,買房成本降低。買房需要購房力支撐,更多人轉向租房市場,受需求量跳水的影響,房價走低是必然的。其次,資產縮水。無論是房企還是二手房業主,便宜賣房就是為了止損,否則他們明明能等著升值,何必便宜處理,所以,在降價環境下買房的人,以後想等著房子升值獲益,將很難實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