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世界歷史文化遺產,認知人類文明精華!
大家好!前期我們講述了地中海周邊國家(阿爾及利亞、埃及、希臘、以色列、耶路撒冷、巴勒斯坦、敘利亞、約旦、黎巴嫩、土耳其),以及外高加索三國(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喬治亞)。由於個人原因好久沒有更新,今天我將繼續為大家講述中東地區戰火中重生的阿富汗之---巴米揚佛窟
提起中東地區,我們第一想起的就是戰爭、美軍入侵阿富汗、以及極端的宗教矛盾。今天我們不講戰爭,也不講宗教,我們來聊一聊在這片戰火紛飛的地方,先人們留下來的智慧和文化的結晶--巴米揚佛窟。在巴米揚石窟群中有兩座大佛,一尊鑿於5世紀,高53米,著紅色袈裟,俗稱“西大佛”;一尊鑿於1世紀,高37米,身披藍色袈裟,俗稱“東大佛”。兩尊大佛相距400米,遠遠望去十分地醒目。佛像臉部和雙手均塗有金色。兩佛像的兩側均有暗洞,洞高數十米,可拾級而上,直達佛頂,其上平臺處可站立百餘人。中國晉代高僧法顯和唐代玄奘都曾瞻仰過宏偉莊嚴的巴米揚大佛。《大唐西域記》對阿富汗地區和巴米揚大佛有過生動描述
巴米揚大佛曆盡滄桑,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曾經歷3次劫難。2001年3月12日,大佛遭到塔利班政權的殘酷轟炸,已面目全非。
佛窟簡介
巴米揚地處絲綢之路上,是往來歐洲、波斯、中國和印度間的商隊途經之地,當地曾有數所佛教寺院,為一宗教、哲學、藝術中心,自2世紀起,至9世紀伊斯蘭教徒入侵時,為佛教的一個宗教地點。
這裡包含著大約3000個大小佛窟,200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整體列為世界瀕危文化遺產,是阿國內兩處世界文化遺產之一。大佛被毀之前,石洞中終年居住著世界各地前來朝拜的佛教信徒以及來自中國和印度的僧侶,最多時可達500人。在公元600年至700年期間,常有得道高僧在石洞中講經,信徒則圍聚在佛像前聆聽。原來大佛的鼻孔是天然揚聲器,講經者的聲音可被放大數倍,清晰地傳到聽眾耳中。
2001年3月,阿富汗武裝派別塔利班更是不顧聯合國和世界各國的強烈反對,動用大炮、炸藥以及火箭筒等各種戰爭武器,摧毀了巴米揚包括塞爾薩爾和沙瑪瑪在內的所有佛像。塔利班武裝最高領導人穆拉·奧瑪爾,不顧國際社會的反對和歷史遺蹟的重要意義,下達了毀滅阿富汗境內所有佛像的命令。
佛像結構
石窟群中有6尊傍山而鑿的佛像。其中兩尊巨佛,一尊造於公元五世紀,高53米,著紅色袈裟,名叫塞爾薩爾;一尊鑿於公元一世紀,高38米,身披藍色袈裟,名叫沙瑪瑪,它們是多年來的文化地標。公元四世紀和七世紀,中國晉代高僧法顯和唐代高僧玄奘都曾先後到過這裡,並在其各自的著作《佛國記》和《大唐西域記》中對巴米揚大佛作了生動的描述。
巴米揚佛像群如今一片淒涼。記者在山崖下看到的只是佛像形狀的石窟和佛像的殘骸,石窟外到處是碎石和黃土塊。塞爾薩爾只剩下一個佛像的形狀,佛像巨大的胳膊留下的凹痕清晰可見。佛像不見了,但仰頭而望,仍不難想象當年的壯觀景象。石窟下,幾張巨大的灰色塑膠布覆蓋著塞爾薩爾的殘骸,上面寫著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的字樣。
在巴米揚佛像群的石窟前,巴米揚省政府官員穆斯塔法·阿塔邁迪對記者說,“巴米揚佛像群聞名於世。它使巴米揚人、阿富汗人與整個世界聯絡在一起。我們阿富汗人都喜歡這些佛像,但現在這些佛像都沒有了,所有阿富汗人為此感到悲哀。”
重建進展
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巴米揚遺址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此後該組織強調,如果要保留世界文化遺產的稱號,巴米揚遺址內的文物、古蹟必須只能是“古物保護、維修”,不能有用新材料建造成的新的東西。也就是說,如果用新的材料去建造一個全新的巴米揚大佛,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不會承認其文化遺產的身份。005年,一位日裔美國藝術家計劃用鐳射束打在大佛的遺址上以恢復其本來面目,這位藝術家表示,這項工程將花費1年多時間,耗資達900萬美元。阿富汗政府接納日本藝術家山形博導“重現”巴米揚大佛的提議,計劃以14臺鐳射系統把大佛的影像投影在大佛所在的山崖上,該計劃預計需要900萬美元,仍有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
2015年,來自中國的張昕宇和梁紅夫婦及其侶行團隊,利用先進的建築投影技術,成功對53米高的大佛進行了光影還原,並以此方式向中阿兩國友誼致敬。
國際關注
為了避免再遭破壞,當地政府禁止從這裡取走泥塊,也嚴禁在這裡埋地雷。雖然目前還沒有修復的計劃,但日本和印度等國政府已表示願意出資幫助修復佛像。巴米揚佛像的歷史反映了阿富汗人民的歷史,佛像的磨難也體現了阿富汗人民的磨難。山壁上的座座石窟曾是古代佛教信徒生活和修身的地方,而今卻成為600多個在內戰中失去家園的難民家庭的避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