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蘇聯決定出兵阿富汗,但當時內部對這個決定是有不同意見的。澳加耶夫、阿赫羅梅耶夫、瓦連尼科夫等高階軍事將領在上呈給國防部長烏斯季諾夫的報告中說,蘇聯正規軍介入一場持久的內戰非常危險,而在好戰部落居住的崇山峻嶺中展開軍事行動,更是徒勞無益。
尤其是時任蘇軍副總參謀長的阿赫羅梅耶夫認為大規模出兵會導致蘇軍陷入戰爭泥潭,並且組織了小團體進行集體反對。他提出即使真要參戰也是特種作戰,達到目標後迅速撤退。
但他們的警告並沒有引起蘇聯政治決策者的重視。據克格勃副主席克留奇科夫後來透露說,當時對出兵存在兩種意見:
一是主張派出一支為數不多的部隊,局勢正常化後立即撤出。
二是主張為阿富汗親蘇力量提供一次性援助,向喀布林空投一支部隊,只停留兩天。
他本人以及澳加耶夫、阿赫羅梅耶夫和瓦連尼科夫主張的是第二種方案。
他們的警告最終變成了現實。戰爭開始後,蘇聯迅速推翻了反蘇勢力,扶植起親蘇政權,但從此卻身陷阿富汗戰場的泥潭,無法脫身。
然而戰前曾反對出兵阿富汗的阿赫羅梅耶夫,此時卻親自組織制定了另外一份作戰計劃:直接進攻巴基斯坦,打通印度洋。
在沙俄時期,俄國人就希望以阿富汗為跳板,然後進攻巴基斯坦,從而獲得印度洋的出海口。
蘇聯入侵阿富汗,讓阿赫羅梅耶夫為實現俄國人百年未能達到的戰略野心提供了契機。
阿赫羅梅耶夫提出蘇軍應該一鼓作氣拿下巴基斯坦西部,這樣不僅可以獲得印度洋的出海口,也可以順勢剷除阿富汗游擊隊的後勤基地。而當時正是蘇聯國力最鼎盛的時期,美國和國際反蘇勢力也無力干涉蘇軍的這一戰略舉動。
根據這份作戰計劃,蘇聯將集結三個集團軍,約數千輛坦克和裝甲車、近20萬人的兵力進攻巴基斯坦,預定的進攻時間是1982年。阿赫羅梅耶夫樂觀的估計,透過迅猛的攻擊,只需要半個月左右的時間就可以擊敗巴軍主力並迫使其投降。
另外,蘇軍還計劃將兩個傘兵師,共計兩萬名傘兵投入戰鬥,負責在戰爭開始後第一時間在巴基斯坦軍隊後方空降,徹底擊潰其防線。
根據計劃,和蘇聯走的很近、又和巴基斯坦極其敵對的印度將從東部發起攻勢,與蘇軍呼應,最終實現雙方在巴基斯坦會師。蘇聯方面也已經向印度發出了相關要求。
為了實現這一作戰計劃,蘇軍於1981年在南部多個軍區開始進行兵力動員和武器裝備,1982年,阿富汗境內的蘇軍坦克和裝甲車明顯增多,多支新銳部隊也開進阿富汗,但卻沒有參與清剿游擊隊的戰鬥——這是為接下來的進攻巴基斯坦做準備。
但這一作戰計劃卻最終胎死腹中,而作為侵巴計劃的狂熱鼓吹者。阿赫羅梅耶夫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多次抱怨:正是蘇聯高層的膽小和怕事,讓軍隊在阿富汗陷入了無止境的流血——這片貧瘠的山地本來只是通往終極目標的跳板,現在卻成為了全部。
1991年,因對時局感到絕望的阿赫羅梅耶夫自殺身亡。
其實,當時的蘇聯高層還是很清醒的。如果真的發起這一作戰計劃,蘇聯解體或許要大大提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