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營報《等深線》記者 孟慶偉 北京報道
今年以來,上海、北京、深圳等大城市紛紛實施或深化幹部教師交流輪崗制度,在“雙減”政策背景下,掀起了一場波濤洶湧的改革浪潮。
在全民教育焦慮的現實下,如何破解教育內卷,改革從外圍轉向了核心:讓義務教育階段的校長教師常態化、制度化地流動起來,提高優質教育供給能力,實現教育高質量均衡發展。
“要解決教育內卷的問題需要治本,核心的問題就是需要消除不合理的學校差距。”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21世紀教育研究院名譽理事長楊東平認為,現在教育部門多措並舉促進義務教育均衡,採取的幹部教師流動、多校劃片、示範高中指標下放等措施,都是為了縮小學校差距。
幹部教師交流輪崗能在多大程度上促進教育公平?政策施行過程中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如何在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同時,還能因材施教,更好地培養創新人才?就此,《等深線》記者與多位教育專家、中小學校長教師、高校教授進行了對話。
“沒有差距就沒有擇校”
按照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多地政策,為促進義務教育高質量均衡發展,幹部教師交流輪崗將作為一個常態化的制度安排。
在楊東平看來,目前全國多地大範圍實施校長教師流動制度,這是由義務教育的屬性決定的。
楊東平告訴記者,義務教育是一種保障性的公共服務,主要解決的是公平問題,即保障每一個兒童有接受公平義務教育的機會,保障“起點公平”,從而促進社會平等。也正因此,義務教育具有免試、免費、就近入學的特點,也是非競爭性、非選拔性、非淘汰性的,以平等、均衡為主要標準。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也告訴記者,義務教育作為一個公共產品,其特性決定了在義務教育階段,所有人都應該享有同樣條件的教育,有同樣受教育的機會。
但顯然,現實並不盡如人意。近日,教育部在答覆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第9636號建議“關於改善炒作學區房,保障教育資源共享的建議”時表示,“學區房”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優質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校際間辦學質量存在差異的問題。
以學區房熱為代表的擇校熱,還只是“差距”的一個縮影。校外培訓熱、中小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等問題,反映了優質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帶來的教育焦慮。
“要解決教育內卷的問題需要治本,核心的問題就是需要消除不合理的學校差距。”楊東平認為,現在教育部門多措並舉促進義務教育均衡,採取的幹部教師流動、多校劃片、示範高中指標下放等措施,都是為了縮小學校差距。
在專家看來,幹部教師交流輪崗,不只是幹部教師在區域內合理配置流動的問題,還有利於人才培養。楊東平稱,教育公平實際上也是對潛在天才的一種保護,給他們更多的教育機會,會湧現更多的人才。
“教育均衡發展,是在一個更大的視野當中,發現和培養優秀人才。均衡發展,保障了更多人接受義務教育的機會,其實是做大了分母,避免弱勢家庭的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就受到不平等的待遇。“楊東平告訴記者。
北京一位知名中學的校長也向《等深線》記者稱,幹部教師交流輪崗,讓入讀普通校、薄弱校的學生,能有機會在片區或教育集團內享受到優質的資源和教師。
那麼,學校差距是如何產生的呢?財源、生源、師源是重要影響因素。
楊東平向記者表示,在義務教育階段,財源、生源、師源的公平應該體現在:財源,即均衡配置教育資源;生源,就是就近入學,學校不得按照學生的成績和家庭背景來選擇學生;師源,就是優秀的校長、教師不能成為少數學校的資源,而應當為學區內所有的學校和學生服務。
但財源、生源、師源等多個維度的差異,最終造成了校際差距。首先,不同級別的學校,所能獲取的財政經費差異較大。
“我們現在只是在學生按人頭的生均教育撥款上做到了均衡,但是學校的建設經費還有一個大頭,就是專項經費,這方面的差距之大是難以想象的,也很少公開。也正因此,有的重點學校可以開十幾門外語,可以建游泳館、藝術館、博物館等,而其他的學校根本無法企及。”楊東平表示。
儲朝暉也向記者表示,要實現義務教育均衡,應該在財政經費上均等配置,要安全按照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解決多少學位來撥付經費,但是現在還有很多學校,因為各種原因,透過專案的方式和其他渠道獲得了比其他學校更多的經費支援。
“作為學校,應該在享受同等財政資源等情況下把學校辦好,而不是在資源不均等的情況下追求超過其他學校,否則會形成特權。由於每個學校的積澱和歷史有差異,政府應該一碗水端平。應該讓優質資源變成普惠資源,把大家都帶動起來。”儲朝暉說。
儲朝暉還認為,當下最關鍵的,是在義務教育階段消除等級。而學校的等級,是教育行政機構決定的,不同的學校屬於不同的等級,這自然就會造成差距,而且這個差距的張力近些年還在拉大。
“我們現在的學校是一種等級化的義務教育學校,學校的型別五花八門,重點學校也有部屬的、省屬的、市直、區重點等不同的標籤和行政等級,幹部管理也各不相同,分成三六九等,所以要從根本上破除重點學校制度,就是要實行教育去行政化的改革,打破這種‘等級化的學校制度’,所有的義務教育學校都按照屬地化的標準統一管理。”楊東平說。
儲朝暉還表示,在教師聘用方面,地區或學校也不能有特權。多年來,北京一直存在從郊區向城區調老師,從外省往北京調老師的情況,實際上,這就是在不斷壘高高階教育資源,同時又使得低端越來越薄弱。這個政策應該停止。
而教育資源的配置不均衡,直接的影響是生源和師源上的千差萬別。一位學校教師稱,普通校、薄弱校在生源上其實沒什麼選擇空間。最終,好學校、好老師和好學生,成為了家長擇校的重要考量所在,擇校熱也隨之而來。
而幹部教師交流輪崗,正是解決師源層面公平的問題。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孫東東告訴記者,今年,他到北京遠郊區縣的幾個中學調研,部分校長向他反映,語文教師的教學水平出現大幅下滑,數學、物理教師做證明題的水平要好過做應用題。
“這反映的是義務教育階段的師資水平,部分教師如果在自己的基礎教育階段就沒有學好的話,會導致今後教學的薄弱。所以,如果這樣的師資進行輪崗,那麼對教育水平的影響將是深遠的。”孫東東認為,教育不是立竿見影的,一代人的成長又往往影響下一代人的成長。所以,師資是根本。
很長時間以來,由於教育體制機制和優質教育資源不均衡,讓教師這個職業的流動性不夠。
幹部教師交流輪崗制度,打破了這種固化,並已在多地取得實效。比如2005年開始探索的瀋陽市、北京市密雲區,都在全域範圍內實施了教師流動的改革,近些年的山東、浙江等省,都陸續開展了相關改革。
“如果學校之間沒有差距,那麼也就不存在擇校的問題。”楊東平告訴記者,把每一所都辦成重點學校,有難度,但是讓一個學區裡沒有一所差學校,這個目標是可以實現的。
“我們處於義務教育普及階段,要辦好每一所學校,提供保障性的教育,至少要消滅顯而易見的差校。”楊東平說。
而藉著“雙減”契機,各地將交流輪崗作為落實“雙減”任務的重要舉措。不過在楊東平看來,現在改革基礎教育,很大程度上其實是一種保護性的舉措,讓中小學生在身體健康等方面有所提高,這是使兒童免於恐懼、保障兒童休息和睡眠的教育。
避免基礎教育“扁平化”
在孫東東看來,幹部教師輪崗制度對促進義務教育資源均衡是非常好的,但從大學的角度看,在政策施行過程中,要避免基礎教育“扁平化”。
孫東東連續30多年參與了北京大學招生工作,此前曾長期擔任北京大學部分省份招生組組長。
“基礎教育扁平化,帶來的影響就是沒有頂尖人才、創新人才,沒有領軍人物,進而降低今後我國在全球國家科研、綜合實力方面的水平。我們和世界發達國家相比,其實一直缺少教育領軍人物。”孫東東說。
而對這個問題,孫東東深有體會。多年前,在一次央視節目中,孫東東擔任特邀主持人,曾與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原校長許智宏有過一次印象深刻的對話。
“李政道當時說,中國的基礎教育不錯,也因此,國外大學比較青睞中國學生。但中國基礎科學研究和世界一流水平還是有差距的。差距在哪兒,李政道說:‘我們的科學家提不出問題來。’”孫東東向《等深線》記者回憶,在節目後回學校的路上,時任北京大學校長許智宏對他說:“李先生這句話深深地刺痛了我。”
“我覺得,李政道這句話,實際上刺痛了中國所有教學、科研的管理者和從業者。”孫東東認為,我國教育的硬體設施,在國際上已經處於不錯的水平,可是我們沒有大師。“國之重器,不過是工匠,是操作層面的,而基礎研究層面的大師,我們是缺乏的。”
也正因此,在孫東東看來,如何培養領軍人才、拔尖人才,就需要從小學、中學開始。
“教育是有規律的,就是要因材施教、分流培養。我們現在強調有特長、有創造力、有潛質的人才,用現在的教育方法是培養不出來的。所以,如果教育均衡發展解決不好,就容易導致基礎教育扁平化,拔尖人才沒有了。雖然拔尖人才是少數,但是引領世界發展的恰恰是少數人。”孫東東認為,基礎教育必須要分層培養。
孫東東告訴記者:“我們曾經做過一個長達14年的跟蹤調查,發現每年透過自主招生、保送、校長實名推薦、學科競賽等方式被招收進大學的學生,入學以後的綜合能力、今後的發展等一般好於透過高考考入大學的。”
“特別是透過學科競賽被招收進大學的,比如奧賽金牌獲得者、北大教師韋東奕‘韋神’等,成績更為突出。如果這些招生途徑取消,那麼,我們的人才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將減弱。”孫東東坦言。
“基礎教育(包括高中階段)一旦扁平化,大學也一定跟著扁平化。學生能考上北大、清華,絕大多數是因材施教、分流培養的結果。無論基礎教育怎麼變,名校總會矬子裡拔出將軍來。但如果基礎教育扁平化,受影響最大的會是那些非頂尖大學。”孫東東說。
孫東東認為,教育均衡,應該是每一個受教育者都能找到對應的學校,接受到適合自己的教育。
拔尖人才如何培養?
幹部教師交流輪崗,如何在拉普通校、薄弱校一把的同時,不把“尖子校”拉下來,因材施教培養人才,這是家長們最關心的問題。
“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動後富。但共同富裕,絕對不是殺富濟貧,教育也一樣。”孫東東表示。
前述某中學校長也告訴記者,幹部教師交流輪崗,不是“削峰”,而是“填谷”。
儲朝暉認為,交流輪崗過程中,可能會給個別學校帶來負面影響,但是從整個義務教育均衡來說,作用是正向的。
很長時間以來,關於義務教育階段是否應該有重點校、重點班,一直是爭議較大的話題。
在8月31日北京市“雙減”工作第三場釋出會上,北京市教委新聞發言人李奕強調,義務教育學校嚴禁組織任何形式的分班考試,不允許分重點班、實驗班。
在楊東平看來,義務教育均衡,就是不允許一小批學校佔盡優勢,要最終取消重點學校。在他看來,重點校與非重點校之間的巨大差距,已經造成了教育不公。
教育不公,讓優質教育資源一定程度出現集中,一個有意思的結果是,考入名校的學生家庭背景出現相似和固化。
孫東東告訴記者,現在考入北大、清華的學生中,家庭背景就出現了比較集中的情況,中學教師、工程師、大學教授、研究員、一般幹部家庭等子女較多。
在孫東東看來,未來在教師輪崗試行過程中,這個可能會是一個比較突出又不好解決的問題。特別是對教育資源比較集中的區域,比如海淀區,這個問題可能會更為突出。
當教育均衡發展後,如何實施因材施教?楊東平認為,這肯定有挑戰,但過去用掐尖招生集中到重點學校,即壟斷高中學生的這種教學模式是不合適的,今後也會被限制。
“對後進生有幫助,對學優生有支援,這是一個教學過程中的問題。現在,這個問題沒有解決好。我們總認為,培優就是上重點學校、上培訓班,這個模式現在肯定是被否定的。”楊東平認為。
目前,在“雙減”要求下,教育培訓機構已走向新的方向。課後服務、官方補課的到來,讓學校再次成為教育的主陣地。
從人才培養規律看,楊東平認為,因材施教,在義務教育階段實行差別化教育,並不等於從小就要“雞娃”,在這方面,我國此前已有經驗可循。
“以少年班為例,實際上從人才培養的結果看,已經說明這種思路的不成功。我國自1984(1978)年開始舉辦少年班以來,大概總共有2500~3000名左右畢業生。但目前,只有20%的人還在科技領域,比如在大學和研究機構工作,只有2%的人取得大學教授等學術成就,這樣的培養成果和我們預想的差距較大。”楊東平說。
“拔尖人才如何培養是另一個題目,但可以明確的是,拔尖人才培養和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毫不衝突。”楊東平說。
楊東平認為,不用人大附中的模式,也不用少年班的模式,如何培養人才?在西方國家,有一套比較成熟的做法。簡單說,就是由教師來觀察、甄別學生,意識到這些學生有潛質,進而針對性地給績優生布置作業、學習材料等,進行定向“加料”。“這是在國外最普遍的一種做法。”
也就是說,學校可以透過校內的因材施教來培優。楊東平說,西方國家還有一個概念,真正競爭性的、挑戰性的學習,是從高中階段才開始的,這時候才是一個選拔性的階段。在小學和初中,可以相對悠閒些,把很多精力放在興趣活動、體育活動等方面,而不是為了考試。
“很多國家,在義務教育階段是不組織考試的,比如日本,在小學六年級以前是不考試的。小學和初中教育的目標不是學習成績,而是另外一些東西,比如非智力因素、綜合素質等,這些能決定一個人未來能走多遠。”楊東平說。
實際上,目前我國正在全面推進的“雙減”、規範管理校外培訓機構等工作,正是大力引導教育尤其是義務教育向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的目標轉向,讓教育迴歸育人本真。
“素質教育這個目標,在我國已經提出來很久,但是應試教育傾向依然沒有完全扭轉,目前應試教育的競爭甚至已經下放到幼兒園階段,在幼兒園開展奧數教育。由於這種情況已經到了很嚴重的程度,所以國家推出‘雙減’、加強校外培訓機構管理等舉措,背後也有此原因。”楊東平說。
而教育均衡的一個目標,是要扭轉“掐尖”招生。
記者注意到,1999年,教育部曾在《關於積極推進高中階段教育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中就高中階段教育的發展指出,已經“普九”的地方,可以實施高初中分離。檔案還提出,加強示範性高中的建設,擴大示範性高中的招生規模。
此後,全國範圍內的調整相繼實施。北京也是在那一年要求,申辦示範性高中必須進行初中和高中分離,此後,北京市多所完全中學紛紛剝離了初中部,辦成純高中。
“這個做法保障了初中階段的學校避免辦成重點初中。”楊東平說,但這個政策,後來被全面顛覆了,公辦高中逐漸恢復了初中的建制,這其中也包括北京,從人大附中開始。
據記者瞭解,隨著生源競爭加劇,進入21世紀的頭幾年,北京不少示範高中紛紛恢復初中部,且一直持續至今。在時任高中校校長看來,6年的培養對學生品質養成、學習能力培養更具有系統性。
但這種高中校辦初中的模式,卻容易導致掐尖招生,從而走向教育失衡。
“按照《義務教育法》,初中階段應實施一視同仁的教育,但我們沒有做好,透過這一輪的改革,可能對初中學校的均衡發展有一些實質性的幫助,假民辦、示範性高中等掐尖招生的做法,今後會被禁止。”楊東平說。
但前述某中學校長也坦言,經歷過上一輪改革後,“如果再折騰回來(初高中分離),怕學校受不了”。
據瞭解,很多國家採取舉辦九年一貫制學校的做法,來減少小升初的環節,這種模式有助於促進教育均衡發展。
實際上,我國自2014年起著力規範招生入學秩序的同時,也在積極推進小學、初中對口直升、強弱搭配和九年一貫制辦學等。
而北京市實施的中招“校額到校”政策,即優質高中劃定一定比例的名額分配給一般初中校,有力促進了教育均衡發展。
北京一位知名中學的管理層告訴《等深線》記者,實施校額到校後,該校初中直升高中的比例已經明顯下降。“這讓在小學階段失去就讀優質校機會的一些學生,在中學階段能有機會補上。”
據瞭解,北京市從2016年開始實施該政策後,“校額到校”比例已超50%。2022年“校額到校”比例仍將超50%。
他山之石:給予學校充分辦學自主權
多年來,如何培養出創新人才,一直是教育領域的熱點問題。
國務院參事、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原院長錢穎一曾在2014年對中國教育現狀發表過一個重要觀點,其以統計學的術語表述了他對當前中國教育現狀的觀察:中國教育在知識能力培養上“均值”高,但人才水平“方差”小,缺少拔尖兒者。
楊東平也認為,從世界範圍看,無論是人才差異性還是多樣性,中國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一定差距。
楊東平認為,中國的教育要走向多樣性、創新性,這是另外一個主題,是很難的。現在的政策,只是“清掃外圍”,是一種應急的舉措,目的是保護青少年的生存環境不至於繼續惡化,還給他們一個寬鬆的兒童時代。
在楊東平看來,想要培養出創新人才,最重要的是進行中小學的辦學體制改革,讓學校具有辦學自主性、豐富性和選擇性。這也是世界範圍內公辦學校改革的一個方向。
“在美國這叫特許學校,即公辦學校的公辦性質不變,但是給予學校充分的辦學自主權,由教育家組成管理團隊。在中國這叫委託管理。”楊東平說。
據瞭解,美國的這種特許模式,由管理團隊提出完全不同的新的教育目標,但需由教育局認可,雙方籤協議,教育局對辦學成果進行驗收,一般以5年為期限,合格則繼續辦學,不合格就收回學校。相比傳統模式,學校的辦學主體改變,並被賦予很大特權。在美國,這樣的學校有幾千所,在讀的學生數量佔美國全部學生數量的10%左右。
“這是一個去行政化的改革,是教育家辦學。”楊東平評價稱,傳統的公辦學校沒有財政和競爭的壓力,容易出現平庸化,而這種特許方式可以啟用公辦學校的辦學活力。
據瞭解,世界範圍內,很多國家和地區正在全面推行這種改革。在瑞典和英國,這類學校稱為自由學校,在我國臺灣省,則稱為實驗學校。
值得一提的是,此種模式由教育家團隊提出自己的教學計劃和培養目標、學制,不受現有法規的限制,教育教學都有很大的自主性,打破了千篇一律的格局。
“中國只進行了高考改革和課程改革,而學校辦學體制改革還沒有提上日程。但是在世界範圍內,學校體制改革是教育改革主流的方向,比課程改革重要得多。”楊東平告訴記者。
(編輯:郝成 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