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分數的高低直接決定學生的人生髮展方向和學校去向,導致家長為了學生成績的提升不惜一切代價,教育內卷現象越發嚴重。
針對當前教育現狀,教育部實行“雙減”政策,不僅減輕了學生的課外作業負擔,讓學生不再往返於各大補習班中,家長的教育成本也有所縮減。
“雙減”政策的落地,禁止教培機構出現學科類補課行為,本是讓家長和學生實現真正地減壓減負,卻不知家長還得擔負起學生部分作業的輔導工作,這無疑不是在考驗家長的輔導能力。
“雙減”政策落地,引發大眾熱議,為何說“拼家長”的時代正式到來
教育部實行“雙減”政策,在禁止培訓機構補課的同時,也給家長帶來了一定的“補救措施”。
教育部實施“5+2”課後延時服務,學生可以在“延時服務”時間內完成作業,為家長解決了輔導作業的難題。
一些家長支援說:國家終於對補習班“亂象”出手整頓了,我們家長和學生都不用再徘徊於各大教育教育機構。
但有一部分家長反對說:“雙減”政策就是單純禁止教培機構補課,但學生成績怎麼辦?難道學校不再以成績錄取學生?
一些家長還說:學生不上培訓班,那學生回家後遇到的學習問題或作業問題,家長解決不了怎麼辦?
如今的學科知識難度大,部分家長無法很好地輔導學生作業,學生不上補習班,那學生回家遇到的問題終究只能依靠家長的學識來解決,這就是說“拼家長”的時代已經到來。
“雙減”之下,“拼家長”的時代已經悄然來臨?雙方配合才是關鍵
教育部實行雙減政策,其實只是針對於教培機構的減負,補習這件事本身依然沒有得到根本地解決,也就是說家庭教育其實也並沒有得到減負,反而在“雙減”之後,家長的教育焦慮愈發凸顯。
當前學校班額數量相當龐大,部分班級人數能達到50人,學校以及教師無法沒有顧及到所有學生,這就需要家長多做功課,多輔導學生。
但當前政策就是如此,教師的教學任務和工作也很龐大,家長不能把教師當成自家孩子的“保姆”。由於學生數量龐大,教師無暇顧及所有學生,教師的心情也很無奈。
家長最需要做的是配合好教師的所有工作,共同做好學生的輔導工作,讓學生在教師和家長的共同努力下,擺脫“教育內卷”束縛,收穫教育改革的“紅利”。
“雙減”之下,如何讓學生走出“教育內卷”,除了配合,態度轉變最為重要
教育內卷的現象如此嚴重,如何讓學生走出“內卷圈子”,實現真正地減負,才是多方教育主體應該考慮的事情。
家長應做的是轉變自身的教育觀念。幾乎所有家長報補習班都是為了讓學生有一個好成績,不至於無學可上。
但家長應適度地為學生安排個別具有針對性的補習班,而不是一股腦地報名多個補習班。這些補習班不僅讓學生身心俱疲,家長也跟著受累。
其次,學生也應轉變學習態度。學生應明確自身的發展方向,清楚自己的學習方式和學習目標,不要為了“內卷”而“卷”,成為不當競爭中的工具人。
各大學校以及教育部門,應制定合理的分數標準,切勿讓“唯分數論”的觀念侵害學生和家長的身心。
寫在最後
雙減政策背後,教培將告別資本,迴歸教育本質。
關於公立學校和課外培訓之間的新定位急需重新定義,在社會公共性與市場性之間的新平衡也亟待被重新建立。
通俗地說,補習機構消減並不等於補習這件事消減,更不等於校外輔導和家庭教育的消減。
在教育這件事上,不是一句把童年還給孩子就可以解決一切的。
好的教育,永遠是一件費心費力的事情,它無關時代、無關貧富、無關政策。
相反,校內不斷減負,校外教培逐步退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反而是更加凸顯了。
圖片來源:電視劇《小捨得》
學校沒有顧及到的,老師沒有覆蓋到的,都需要家庭來做功課。
因為教育是沒有上限的,不是說學校做得多了,家長就可以做得少了,不是說老師把事情做了,家長就沒有什麼可做了。
大家都喜歡說從前的學校怎樣,從前的老師怎樣,從前的父母怎樣。
其實,即便是在從前,袁隆平母親不也是自己教兒子學英語、背詩詞,鍾南山父親在家用小白鼠做實驗,讓兒子掌握科學知識嗎,還有很多例子就不說了。
要說從前,家教應該比現在佔的份量更重。
老師,是負責學校的共性教育的,而家長,則是負責個性化的教育,兩者相輔相成。
教育部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副主任胡平平說:
“國際上和我們都做過學生分數的監測,影響它的因素第一個是學生本人和家庭,我們把它們統稱為個體差異,佔到 60% 到 65% 的份額,這是左右分數最大的因素;
第二個是區域生態和氛圍以及區域給教育提供的支援,影響佔 20% 到 25% 左右,區域氛圍指比如上海的一個縣跟貴州山區的一個縣肯定是不一樣的;
第三個是學校,影響只佔 10% 到 15% 。”
這還僅僅只是涉及分數上的差異,其他方面如性格、情商、品性、心理健康等等,無疑受家庭的影響更大。
雙減政策對家長的價值,重點並不是減負,而是重新思考如何抓孩子的教育,適時調整教育途徑和方法。
圖片來源:電視劇《小捨得》
無論教育改革如何風起雲湧,變幻莫測,對家長而言,始終只有一條路——選擇眼前自己能夠得到的最最佳化的路。
如果家長有能力成為孩子教育之路上的重要基石,又有何不可呢?又何樂不為呢?
不是天牛的命,不能單純靠自己的普娃,有父母一路陪伴,一路鼓勁加油,扶一程,送上馬,難道不香嗎?
生為普娃,父母和孩子只能付出更多的努力,而不是生而躺平。
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教育觀。
事實上,每個家庭,每個家長,都有自己的教育觀,並沒有對錯之分。
我只是希望在教育改革的紅利釋放之前,家長們不要一味地等。
因為成功的教育背後,從來沒有偷懶的父母。
“拼家長”的時代並不是家長給學生報多少補習班,而是家長之間觀念的拼搏。家長的教育觀念並沒有對錯之分。重要的是,家長成為學生教育道路上的“指明燈”,並陪伴在學生身邊,這可比補習班管用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