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補鈣了嗎?」
這句口號,似乎成了盤旋在很多人心頭的養生指導,甚至說,變成了一種心結。結果,很多人奔著「好」的方向,最後卻得到了「不好」的結果。
物無美惡,過則為災。所以這次,我就來跟大家說說關於補鈣的那些事:
一、錯誤補鈣,反而成傷害
鈣,約佔人體質量的1.4%,是人體生命活動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對於骨骼和牙齒的構成、神經訊號的傳導、肌肉的收縮舒張、生物反應的催化、凝血等方面,都至關重要。
而真正的「缺鈣」,醫學上稱為「低鈣血癥」,只有透過血鈣檢測,結合臨床症狀才可以確診。
很多人不明所以,於是在這個問題上,走進了四類誤區:
1.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矯枉過正,補過了頭;
2.依靠鈣片、沖劑、口服液等補充劑來補鈣,卻忽略了日常飲食中鈣的足量攝入;
3.本來不缺鈣,但被鋪天蓋地的言論鼓搗得心「虛」,認為自己要未雨綢繆、提前補鈣;
4.將其他原因導致的症狀錯誤歸結為缺鈣,比如嬰幼兒缺乏維生素D導致的佝僂病、夜啼、手足抽搐等。
這樣一來,鈣是吃到了肚子裡,但也可能惹出這些亂子:
- 骨骼過度鈣化,變脆、缺乏韌度,更易骨折;
- 過量使用補充劑形式的鈣,引起血液中鈣含量急性升高,長期補充容易引起心血管鈣化,造成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 引發厭食、噁心、便秘、消化不良等消化道症狀;
- 尿液中鈣含量超標,引起高鈣尿症,導致腰痛、血尿、腎結石、尿失禁等症狀;
- 骨折病人過量補鈣,容易讓其骨痂產生過度鈣化,影響患處癒合……
而對於小孩子來說,還會造成:
- 嬰幼兒骨骺提前閉合,骨骼發育被影響,身高提早結束生長;
- 寶寶軟骨過早鈣化,前囟門過早閉合,形成小頭畸形,制約大腦發育;
- 影響腸道對鎂、鋅、鐵等其他二價元素的吸收利用,造成繼發性微量元素缺乏,反致免疫力下降、幼兒生長緩慢、貧血、疲乏等相應的症狀。
關注健康,關愛身體,人之常情也。但很多人總是想當然,認為吃下去什麼,就會給身體補充什麼。
不得章法地補充所謂的「營養」,只是在以關愛的名義給身體添亂。
二、中醫怎麼看待「缺鈣」的症狀
骨骼和牙齒的問題,只盯著化驗指標去一味補鈣,就成了治標不治本,弄不好會把自己搞成化石標本。
其實在這件事上,真不如去關心一下自己腎精腎氣的狀態:
中醫認為,腎主骨、生髓。牙齒作為「腎之標,骨之本」,它的生長、脫落以及日常狀態與腎氣腎精的盛衰有密切關係。
腎中貯藏的精氣,經過運化,會轉變為「髓」這種更高階的生理物質。腎的精氣充足,髓的製造就有源源不斷的供養,所謂「腎充則髓實」是也。
髓藏於骨腔之中,是骨骼發育和強健所需的重要營養來源,進而使得筋骨強健、牙齒堅實、腰背腿腳有力。
而對於小孩子來說,髓也是讓他們體質強壯、個子高高、頭腦聰慧的重要物質基礎,不可替代。
更重要的是,髓對骨骼的充養作用不僅在於為其增加堅硬度,還會讓它具有足夠的彈性和韌度,在遇到外力衝擊時,不至於讓骨頭和牙齒「寧折不彎」。
健康的骨頭和牙齒,就是應該有「剛柔並濟」的樣子。
而對於腿抽筋這個問題,很多人補鈣補得很努力、很用心,但效果並不明顯,尤其是孕婦和中老年人。
事實上在抽筋發生的那一刻,區域性肌肉是缺乏氣血充養的。失去了滋潤,肌肉「缺鈣」,難免會出現僵直、痙攣的病理狀態,讓人苦不堪言。
除了一部分低鈣血癥導致的抽筋之外,更多的可以歸結為以下四點:
- 久坐久臥、缺乏運動導致的下肢氣血迴圈不暢;
- 過量、長時間超負荷運動導致的氣血供應暫時性缺乏;
- 脾胃不足,肝腎精氣匱乏,導致筋肉缺乏氣血潤養,造成易抽筋、僵硬、緊繃的情況;
- 下肢保暖不當、突然進入冷水等原因,使筋肉和氣血因寒邪導致收澀、凝滯、攣縮,出現抽筋。
插一句,如果碰到腿抽筋的情況,可以試試在抽筋一側小腿的承山穴和承筋穴的附近,找到痛點或者有硬結的那個地方,用適當力度按揉3-5分鐘即可緩解:
承山:腓腸肌肌腹下,伸小腿時,當肌腹下出現交角處,即為此穴。
承筋:小腿用力,在小腿後面可見一肌肉明顯隆起(腓腸肌),腓腸肌肌腹中央處按壓有酸脹感,即為此穴。
這兩個穴位不僅可以救急,對於經常出現小腿抽筋的人來說,每天有空的時候進行按揉,直到區域性痛感減輕、肌肉柔軟,可以起到有效的預防作用。
三、與其使勁補鈣,不如做好這幾件事
1、「缺鈣」的本質,在於脾胃吸收能力差
不管透過何種方式補鈣,最要緊的一步,是這些食物/鈣補充劑裡的鈣,首先要被消化系統吸收、轉化為「腸鈣」之後,才能實現後續進入血液、為骨骼添磚加瓦的使命。
中醫一直強調,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沒有脾胃系統對所食所飲的消化、加工、重組,就沒有人體一切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可以具體理解為氣血、精微、營養物質等)。
試想一下,如果你有一個渣脾胃,吃不香、吃不飽、吃多了脹肚,日常飲食不能被有效地消化、吸收,另外吃進去的補品只能在肚子裡走個過場,「缺鈣」這個結論恐怕也只能算是你身體狀態的九牛一毛吧……
所以說,與其花十分精力放在補鈣上,倒不如先關愛一下自己的脾胃是不是給面子。
比如經常懶坐宅家、不出門運動、不愛曬太陽,不僅會影響維生素D的活化、進而影響鈣的吸收,對於脾胃功能的振奮來說也不會起什麼好作用。人一懶,五臟六腑都會跟著懶了。
單從補鈣的角度來看,每天只需要在上午10點到下午3點這段時間,抽20-30分鐘去戶外曬曬太陽、活動活動,身體合成的維生素D就已經能夠滿足日常需要了。
而且,不要一想到出門就馬上擦防曬霜。研究發現,僅僅是SPF15的防曬霜,就會阻礙近98%的維生素D光照合成。
2、補鈣這件事,藥補真比不上食補
鈣片、液體鈣等補充劑的主要成分為鈣化合物,如碳酸鈣、檸檬酸鈣、乳酸鈣、葡萄糖酸鈣等。
研究表明,以上吸收率最高的碳酸鈣,吸收率也僅為約39%左右,並且是是基於人體代謝吸收的機能十分理想的狀態下。
如果單單依靠這種形式來補鈣的話,其實負面作用更讓人頭疼:
- 《美國心臟協會雜誌》曾做過研究,依靠鈣補充劑補鈣的人群,與依靠飲食補鈣的人相比,發生心肌梗死的風險會提高86%;
- 乳酸鈣蓄積於人體,容易讓人產生乏力疲勞感;
- 葡萄糖酸鈣會增加糖分攝入,對糖尿病病人不友好;
- 碳酸鈣長期服用易產生沉積,誘發腎結石;
- 檸檬酸鈣長期服用易導致體內鋁的蓄積。
因此在臨床中才會建議大家,日常飲食中注意對鈣質的足量攝取,是完全可以避免透過鈣補充劑「加餐」的。
日常飲食中,很多食物每100g的含鈣量都非常高,比如黑芝麻、蝦皮、海蝦、青豆、蘿蔔纓、燕麥、小白菜等。
這裡要多提一提黑芝麻。不僅在於它每百克的鈣含量高,更多的是因為它「補五內,益氣力,長肌肉,填腦髓」的功效,能夠補肝腎、益精血、潤腸燥。
所謂「人過四十陰自半」,就是因為到了這個年齡,精氣、津血這樣的物質,生成和貯藏功能都在慢慢減退,出現各種各種開始衰老的表現。「缺鈣」的很多症狀,其實更像是肝腎精氣虧虛引發的。
一榮俱榮,當肝腎精氣被黑芝麻補起來,為髓的生成注入新的活力,達到「益精填髓」的效果,骨骼可以又硬又韌,牙齒堅固,其他問題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解決。
黑芝麻糊、黑芝麻糕等等吃法,要麼糖加得太多,要麼過於油膩,對於脾胃都不甚友好,有些人吃了之後,反而會脹肚、打嗝、大便黏、長痘痘、口腔潰瘍、舌苔變厚。
在日常大家不妨試試自制黑芝麻鹽,容易消化,不挑人,夾饅頭、拌麵、灑在粥上都很合適:
黑芝麻鹽的做法:
- 鍋裡不放油,燒到微熱,放入漂洗後的生黑芝麻;
- 小火炒,當芝麻開始在鍋內蹦跳、聞到芝麻香味時關火出鍋;
- 根據自己的口味加入適量鹽,把它們粉碎成細末即可食用。
除了「開源」之外,「節流」同樣重要。除了減少攝入咖啡因、高磷酸食物(碳酸飲料、啤酒、奶茶、動物內臟、加工肉類等)之外,還有一點要特別拿出來提一提:
3、要想不「缺鈣」,口味清淡、少吃糖!
鹽、雞精、味精、醬油、蠔油等等調味品中的鈉離子,掛麵、汽水、運動飲料、醃製食品、餅乾、麵包、滷味等高鹽食品,都會直接影響到尿液裡排出的鈣含量。
據統計,腎臟每排出2300毫克鈉(相當於6克左右食鹽),就會同時流失40~60毫克的鈣。口味越重,喝水越多,尿出去的鈣也就隨之增加。
根據中醫的理論,鹹味入腎,少量為補,過量則瀉,容易耗傷腎的精氣,造成一系列所謂的「缺鈣」症狀。
總的來說,吃的口味越重,流失的鈣越多。
而各種糖以及帶來甜味的代糖類物質,對於鈣的吸收和流失同樣有著極大影響。
首先,糖的過量攝入不僅會降低活化的維生素D水平、阻礙腸道對鈣的吸收,還會減少成骨細胞增殖、增加破骨細胞活化,導致骨骼變得更加疏鬆脆弱,容易折斷。
並且,高糖飲食還會誘發皮質醇激素的產生,進一步影響鈣的吸收,減慢成骨細胞的增殖速度,影響骨骼健康。
此外,過多食用各種糖類,包括各種代糖新增劑會對腎的正常功能產生影響。中醫認為,甘甜之味屬土,而腎屬水,過食甘甜,會因為「土克水」抑制腎的生理功能,特別是對牙齒和骨骼的發育和日常健康來說極為不利。
4、牛奶補鈣,並不萬能
牛奶補鈣,老少皆知,大人小孩基本都這麼幹。但在中醫的多部經典中,都認為牛奶的性質比較陰寒、滋膩,容易傷脾胃、生痰溼、淤堵中焦。
如果孩子的脾胃比較強健,陽氣足,平時愛蹦愛跳愛曬太陽,身體尚可把牛奶的陰寒滋膩之性運化開,牛奶中的營養成分被吸收利用,幫助他們茁壯成長。
而在臨床上,常常有這樣的一些孩子:
- 弱不禁風、易感冒
- 手腳、肚子冰冷
- 舌苔厚膩、容易積食、嗓子裡總有痰
- 大便不成型或經常拉肚子
- 常年難愈的過敏性鼻炎、哮喘、蕁麻疹
對於這類脾胃不足、陽虛體寒的孩子來講,再給他們「每天一杯奶」,反而成了阻礙健康成長的「毒藥」。
而對於成年人,特別是中老年人來說,由於生長髮育的過程已經結束,想著只靠天天喝奶來預防缺鈣、強健骨骼的話,怕的是會傷害脾胃、淤堵中焦、消耗陽氣、積聚寒溼痰飲。補鈣不成,反傷身體。
如果想透過「喝奶」的方式補鈣強筋骨,可以嘗試做姜撞奶、加肉桂/丁香/陳皮煮牛奶、食用無新增的奶製品等方法,透過配伍和轉化的方法,消除部分牛奶的負面性質。
對於脾胃陽氣弱、寒溼痰飲重、乳糖不耐受的群體,以及年紀比較大的人,我更推薦燕麥奶這個東西。
自制燕麥奶方法
原料:
- 生燕麥/即食燕麥 200克
- 純淨水/涼開水 750-1000ml
具體操作:
1. 將燕麥與水(750-1000毫升,取決於你想要的濃稠程度)混合,加入攪拌機/破壁機中高速攪拌3-5分鐘;
2.待燕麥與水被混合到乳白色、沒有顆粒的時候,用濾網/細紗布等過濾,然後加熱到合適溫度就可以喝了。
燕麥中的鈣含量,完全可以媲美牛奶,是營養學家公認的補鈣佳品。
而且,作為一種穀物來說,燕麥的性質比較平和,不寒涼也不溫燥,低糖高鈣強筋骨,養脾胃但不滋膩,斂汗生津除煩躁,還能滑腸通便防便秘。
不管是喝燕麥奶,還是煮燕麥粥、烤燕麥小點心,比起牛奶來說,燕麥更讓人安心。
關注你的健康困擾,關心你的飲食起居,關注活法兒,每天一篇新鮮養生乾貨送給你,我們一起追求美好生活和健康養生。感謝閱讀,明天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