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來聊一款非常有意思的中國戰鬥機——殲-11BS雙發重型戰鬥機。
說到中國第一款世界四代機水平的重型戰鬥機(現標,全文同),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在來料組裝的殲-11A戰鬥機基礎上,大量使用國產裝置的殲-11B戰鬥機。而殲-11BS重型戰鬥機,則是中國第一款擁有世界四代機水平的雙發重型戰鬥機。
在中國大批次從俄羅斯進口蘇-27SK戰鬥機的同時,出於培養飛行員的需要,空軍也前後從俄羅斯進口了40架的蘇-27UBK雙座教練機。並且,為了能夠從中國手頭上拿到更多的訂單,俄羅斯在蘇-27UBK生產技術的轉讓上卡得很嚴格。中國經過多次嘗試,仍然無法從俄羅斯獲得蘇-27UBK教練機的生產技術。
也正是因為蘇-27UBK教練機的引進失敗,導致殲-11BS雙座重型戰鬥機出現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國內不少人都認為殲-11BS主要擔負教練任務,戰鬥任務只是兼任。但實際情況恰好相反,戰鬥任務反而是殲-11BS雙座重型戰鬥機的主要任務。
“全村唯一的希望”——被寄予厚望的殲-11BS重型戰鬥機;
實際上,雖然當時中國空軍手頭上的蘇-27UBK教練機不足,並且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缺乏先進的高階教練機。但當時中國空軍還有中級教練機可以暫時補上這個空缺,而且儘可能讓經驗豐富的精銳飛行員轉飛蘇-27SK,在短時間內培養了不少蘇-27SK戰鬥機飛行員。當然,代價就是部分蘇-27SK戰鬥機和殲-11A戰鬥機機體壽命消耗得很快。
不過,因為早期的蘇-27SK戰鬥機和殲-11A戰鬥機並不具備發射中距空空導彈,執行超視距空戰的能力。超視距空戰能力都缺乏,更不用說超視距對地打擊了。
當時中國海空軍手頭上唯一同時擁有這兩種能力的戰鬥機,是從俄羅斯進口的76架蘇-30MKK戰鬥機和24架蘇-30MK2戰鬥機。按照正常情況,中國最好是直接對這兩款戰鬥機進行仿製。但很可惜,當時中國瞭解的是蘇-27SK系列的機體,加上缺少蘇-27戰鬥機原始的風洞資料,直接仿製蘇-30戰鬥機風險實在是太大了。
最好的辦法,就是直接在已經開始使用國產裝置的殲-11B戰鬥機基礎上,研製一款中國自己的雙座重型戰鬥機,這也就是我們現在知道的殲-11BS雙座重型戰鬥機。
殲-11BS重型戰鬥機出現的時間很早,2007年殲-11BS就出現了。
當時中國海空軍對殲-11BS重型戰鬥機的定位,是一款“中國版蘇-30”,除了要能夠執行超視距空戰任務外,還要能夠執行遠端對地攻擊任務。因為對其期許過高,當時甚至有人將殲-11BS重型戰鬥機定位為“中國版蘇-35”。但後來的事實證明,殲-11BS並不是“中國版蘇-35”。
殲-11BS重型戰鬥機大量使用了當時中國在殲-11B戰鬥機上使用的設計,然後參考部分蘇-30戰鬥機的機體設計,讓殲-11BS戰鬥機在外形上有非常高的辨識度。
比如,蘇-27系列的空優機紅外裝置一般居於風擋正中,蘇-30系列的則居於機體右側,而殲-11BS的紅外裝置仍然設定在風擋正中。蘇-30MKK和蘇-30MK2的垂尾是不切尖的,但殲-11BS的垂尾進行了切尖處理。
這一切都表明,殲-11BS戰鬥機,實際上是當時蘇-27一脈和蘇-30一脈的“混血兒”。
如果從技術指標上來說,殲-11BS戰鬥機勉強達到了中國海空軍的預期。空戰方面,除了能夠使用PL-12這類中距空空導彈進行超視距空戰外,因為使用了三軸四餘度電傳操縱系統,具備較好的操縱效能,殲-11BS也擁有不俗的近距離空戰能力。
在對地/對海攻擊方面,採用“玻璃化座艙”,配備有戰術輸入控制面板和HOTAS系統。同時,其雷達具備合成孔徑繪圖能力。所謂的合成孔徑能力,就是將一個雷達脈衝作為一個天線單元,從而在訊號/資料處理端“合成”一個較大的天線孔徑,從而提高雷達的解析度,這點在對地攻擊時具備非常大的優勢。
當然,在外觀上,殲-11BS戰鬥機最大的特點,就是使用了雙座艙設計。位於後座的武器操作員可以操控某些大型制導武器,比如電視制導炸彈對地面目標進行精確攻擊。總體上來說,解決了中國海空軍“有無問題”,避免中國海空軍進口更多的蘇-30MKK和蘇-30MK2戰鬥機。
服役僅14年即面臨淘汰——問題不少的“臨時工”;
使用了大量國產裝置和國產發動機的殲-11B戰鬥機,花費了很長的時間才將質量穩定下來。而這一點在殲-11BS戰鬥機的身上體現得更加明顯。
作為一款新銳重型戰鬥機,殲-11BS重型戰鬥機一開始打算使用的是國產的FWS-10A型發動機。但因為國產發動機沒趕上趟,臨時使用了俄製AL-31F型發動機頂替。但後面定型的FWS-10A型發動機又出現了大規模返廠的情況,導致中國不得不從俄羅斯訂購更多的發動機。
其次,殲-11BS戰鬥機上使用的三軸四餘度電傳操縱系統本身也有點問題。畢竟是早期型產品,質量、體驗都還有一些問題,甚至還導致了1次一等事故。
當然,這些問題對於殲-11BS戰鬥機來說只能算“嚴重”,還算不上“致命”。對殲-11BS重型戰鬥機造成嚴重影響的,是殲-16戰鬥機專案的快速發展和成熟。
就像上文所說的,殲-11BS重型戰鬥機實際上是當時中國軍用航空工業,在對蘇-27系列、蘇-30系列戰鬥機瞭解有限的情況下,不得已研製出來的產物。中國海空軍真正需要的,是以蘇-30系列為基礎發展而來的殲-16戰鬥機。
雖然從外形上來看,殲-16戰鬥機和殲-11BS戰鬥機有些地方比較相似,比如垂尾都不切尖。但殲-16經過了充分的風洞試驗,第一手的風洞資料都是我們自己吹出來的,和國產飛控軟體搭配起來效果更好,而不會像殲-11BS那樣,出現那麼大的操縱系統問題。
在殲-16戰鬥機這個“正式工”還沒有出現的時候,殲-11BS戰鬥機這個“臨時工”自然可以慢慢修改自己的設計缺陷。但當滿足海空軍需求的殲-16重型戰鬥機出現後,殲-11BS戰鬥機這個“臨時工”的地位就比較尷尬了。
從2007年到2021年,僅僅14年而已,曾經“全村的希望”就面臨淘汰,讓位給殲-16戰鬥機的窘境。
殲-11BS接下來該往何處去——“殲-16化”是否可行?
殲-11BS戰鬥機面臨的另一個問題,是接下來怎麼進行升級。殲-16算是蘇-30一脈,而殲-11BS只有一半的東西在蘇-30這邊,另一半在蘇-27一脈。這種尷尬情況,讓殲-11戰鬥機往左也不是,往右也不是,十分尷尬。
“殲-16化”除了記載相控陣雷達外,還需要對記載航電裝置、武器介面,最好是連飛控系統也進行升級。要強行改可以,但代價很大。畢竟部分殲-11BS已經到了中期改進升級的時候,“殲16化”實際上有些浪費。
目前空軍已經對自己裝備的部分殲-11BS戰鬥機進行了升級改進,空戰方面讓殲-11BS具備攜帶射程更遠的PL-15中距空空導彈的能力,對地攻擊方面則依靠加掛吊艙來解決。總結起來,就是能不拆機體就不拆機體,靠軟體升級和外接吊艙來提升戰鬥力。
空軍對殲-11BS戰鬥機的這種“有限升級”,也表明了空軍對殲-11BS的態度——在殲-16戰鬥機的產量趕上來前,殲-11BS戰鬥機這個“臨時工”,就繼續再頂一陣吧,頂天了也就給你換個相控陣雷達。
當然,這也是不得已為之的辦法。畢竟嚴格點說,殲-11BS戰鬥機確實有非常濃重“過渡產品”味道。
圖源網路,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