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閱戰史,總是能夠在不經意間感受到中國古代著名軍事家孫武的智慧和洞察力,穿過2500多年的漫長時光,直到今日依然閃耀著永恆的光芒。
太平洋戰爭,美日雙方從戰前到戰爭全過程的對抗博弈,同樣是孫武軍事思想的又一次生動重現和精確印證。
《孫子兵法》“軍形篇”有云:“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
縱觀二戰初期的太平洋局勢,美國牢牢抓住日本作為一個資源匱乏的島國、同時又是後發工業國家的弱點,並不急於與日本發生正面衝突,而是透過經濟、外交等手段將日本逼入窘境,始終讓自己處於“不可勝”的地位。
■由美國聯邦調查局在1935年製作的東南亞物產分佈以及日本運輸航線示意圖。
相反的日本則在形格勢禁的情況之下,被逼無奈,鋌而走險偷襲珍珠港,恰好讓自己落入孫武所說的“敗兵先戰而後求勝”的局面。
雙方在戰略思想和戰略定力上的高下之分,可見一斑。
“偷襲珍珠港”事件,初看起來給人們的心理所帶來的震撼無疑是巨大的,稍後傳出的美國太平洋艦隊的大炮鉅艦在港內被炸得七零八落的慘狀,以及3天后英國皇家海軍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和反擊號巡洋艦在馬來西亞外海被日軍戰機擊沉,更是加深了人們的這種印象。
■日本航拍的對威爾士親王號(在畫面頂部)和反擊號的首波攻擊。反擊號剛剛被1枚炸彈擊中,可以看到一股短而濃的黑煙從反擊號上冒出,周圍至少有6枚炸彈近失。威爾士親王號上的白色的煙霧表明它正在加速進行機動規避。
戰時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曾經寫道:“在整個戰爭中,我從未受到過更直接的衝擊。當我在床上輾轉反側夜不成寐的時候,這個訊息的全部恐怖展現在我的眼前。在印度洋或太平洋,除了珍珠港的美國倖存者正匆匆趕回加利福尼亞之外,再沒有任何英國或美國的軍艦。在這片廣闊的水域中,日本是至高無上的,而我們到處都是弱小和赤裸的。”
■1941年12月,在“偷襲珍珠港”的同時,日本在東南亞展開全面攻勢。
然而我們只要細加探究,便可發現實際情況也許並非人們所想象的那樣。
從紙面資料來看,日本偷襲珍珠港,雙方損失對比情況如下:
美國方面:
4艘戰列艦沉沒、4艘戰列艦受損;
1艘被當做訓練艦的前戰列艦沉沒;
1艘港口拖船沉沒;
3艘巡洋艦受損;
3艘驅逐艦受損;
3艘其他船隻受損;
188架飛機被毀、159架飛機受損;
2335人死亡、1143人受傷。
(另有68名平民死亡、35名平民受傷、3架民用飛機被擊落)
日本方面:
4艘侏儒潛艇沉沒、1艘侏儒潛艇擱淺;
29架飛機損失、74架飛機受損;
64人死亡、1人被俘。
■1941年12月7日,位於夏威夷瓦胡島的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基地珍珠港遭到日軍突然襲擊。
根據以上資料對比,在戰術上日本無疑取得了一場大勝。但美軍的損失真的有紙面上那麼大嗎?讓我們來仔細盤點一下。
在飛機方面就不細說了,因為它只對珍珠港當時的自身防衛有影響,對後續戰局的影響微乎其微。
在戰列艦方面:
1. 亞利桑那號戰列艦(BB 39):被4枚穿甲航彈擊中,引發彈藥庫爆炸沉沒,無法挽救。艦上1177人死亡。但後續兩部後炮塔被打撈出水繼續使用。
■亞利桑那號戰列艦(BB 39)中彈後起火燃燒,前方的桅杆支撐結構在前部彈藥庫爆炸後已經倒塌。
2. 俄克拉荷馬號戰列艦(BB 37):被5枚魚雷擊中,傾覆,無法挽救。艦上429人死亡。
3. 西弗吉尼亞號戰列艦(BB 48):被2枚炸彈和7枚魚雷擊中,沉沒。艦上106人死亡。但後續被撈起維修,1944年7月返回現役。
■一艘小船從濃煙滾滾的排水量為31800噸的西弗吉尼亞號戰列艦(BB 48)上救出一名水兵,注意上層建築中還有兩個人。田納西號戰列艦(BB 43)在其右舷。
4. 加利福尼亞號戰列艦(BB 44):被2枚炸彈和2枚魚雷擊中,沉沒。艦上100人死亡。但後續被撈起維修,1944年1月返回現役。
5. 內華達號戰列艦(BB 36):被6枚炸彈和1枚魚雷擊中,沉沒。艦上60人死亡。但後續被撈起維修,1942年10月返回現役。
6. 田納西號戰列艦(BB 43):被2枚炸彈擊中,艦上5人死亡。1942年2月返回現役。
7. 馬里蘭號戰列艦(BB 46):被2枚炸彈擊中,艦上4人死亡。1942年2月返回現役。
8. 賓夕法尼亞號戰列艦(BB 38):在幹船塢中被1枚炸彈擊中,艦上9人死亡。繼續服役。
■幹船塢中的賓夕法尼亞號戰列艦(BB 38,畫面遠端)與受損嚴重的卡辛號驅逐艦(DD 372,前左)和唐斯號驅逐艦(DD 375,前右)。
在巡洋艦方面:
1. 海倫娜號(CL 50):被1枚魚雷擊中,艦上20人死亡。1942年1月返回現役。
2. 羅利號(CL 7):被1枚魚雷擊中。1942年2月返回現役。
3. 檀香山號(CL 48):輕度損壞。繼續服役。
在驅逐艦方面:
1. 卡辛號(DD 372):在幹船塢中被1枚炸彈擊中,燒燬。重建後於1944年2月返回現役。
2. 唐斯號(DD 375):在幹船塢中被卡辛號的大火燒燬。重建後於1943年11月返回現役。
3. 舵手號(DD 388):在航行途中被2枚近失彈損傷。1942年1月15日進幹船塢維修,1942年1月20日出航。
4. 肖號(DD 373):被3枚炸彈擊中。1942年6月返回現役。
■福特島海軍航空站的美國水兵愕然看著珍珠港受到第二波攻擊時肖號驅逐艦(DD 373)被炸彈擊中爆炸。
附屬艦船方面:
1. 奧格拉拉號佈雷艇(ARG 1):被海倫娜號上的魚雷擊中受損,傾覆。1944年2月作為引擎維修船返回現役。
2. 維斯特爾號維修船(AR 4):受亞利桑那號的爆炸影響擱淺。1942年8月返回現役。
3. 柯蒂斯號水上飛機補給艦(AV 4):被1枚炸彈擊中,並受1架墜毀的日本飛機撞擊,艦上19人死亡。1942年1月返回現役。
4. 索托猶摩號港口拖船:被肖號的爆炸和火災損壞,沉沒。但後續被撈起維修,1942年8月返回現役。
5. YFD-2浮船塢:沉沒。但後續被撈起維修,1942年1月25日返回現役。
由以上受損艦船的詳細記錄可知,除亞利桑那號和俄克拉荷馬號兩艘戰列艦之外,其餘艦船基本上都被撈起或修復,並且大部分艦船都在接下來的1942年就已經返回現役並參戰了。在已經翻沉且無法挽救的兩艘戰列艦亞利桑那號和俄克拉荷馬號上,也有大量可用裝置和材料被打撈上來重新使用,從而在最大程度上挽回損失。另外在修復過程中美國人還順便對這些戰艦進行了廣泛的改裝,加裝現代雷達讓它們比日本聯合艦隊的對手們更勝一籌。
■由上表可見美國在太平洋上的水面力量迅速恢復。
再從美國戰鬥人員的損失情況來看,只有亞利桑那號戰列艦上的水兵是成建制損失,其他的人員損失都比較輕微,且主要集中於低階水兵,因為軍官們基本上都在岸上居住,在港內的時候並不住在艦上。
尼米茲後來說:“1941年12月7日,我們的艦隊在珍珠港,這是上帝的憐憫。”他認為當時如果太平洋艦隊發現了日本人對珍珠港的接近,很可能會主動出擊。由於航母不在,戰列艦將在日本航母面前處於嚴重劣勢,如果在外海的深水中沉沒,就會永久損失並造成巨大的傷亡,而在港內,水兵們很容易得到救援。
之所以日本帝國海軍大費周章、勞師遠征、看似狂拽炫酷吊炸天的“偷襲珍珠港”行動,卻只對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造成了有限的損失,主要原因還在於珍珠港作為軍港的基礎設施如海軍船場等都沒受到日軍轟炸,且日本帝國海軍在偷襲珍珠港之後就再也沒能對夏威夷構成威脅,從而使美國海軍能夠在珍珠港全力組織打撈搶修,讓受損的軍艦快速回血。
在日本特遣艦隊實施的兩波攻擊中,海軍船場、維修車間、魚雷庫、潛艇碼頭等都沒有受到波及,儲存有5.3億升燃油的油庫也完好無損,發電廠一直保持正常運作,而且位於港口舊行政大樓地下室的密碼破譯單位也根本沒受到影響。當然了,日本人可能壓根就不知道它的存在。
■藍色的深淺代表水深,淺灰色代表城鎮,深綠色代表陸軍基地,深灰色代表海軍基地。
受到攻擊的目標:1-加利福尼亞號;2-馬里蘭號;3-俄克拉荷馬號;4-田納西號;5-西弗吉尼亞號;6-亞利桑那號;7-內華達號;8-賓夕法尼亞號;9-福特島海軍航空站;10-希卡姆機場。
被忽視的基礎設施:A-儲油罐;B-舊行政大樓;C-潛艇碼頭;D-海軍船場。
說到這裡,又不得不提到“偷襲珍珠港”時的日本特遣艦隊指揮官南雲忠一。
在第二波攻擊完成之後,南雲拒絕了一些下屬包括另外五艘航母艦長繼續發動第三波攻擊的建議,而是掉頭返航。第二天12月8日早晨在南雲的旗艦赤城號航母召開的作戰會議上,山本五十六也支援了南雲的撤退決定,後來山本後悔了。當然南雲這麼做有他的理由,但作為前敵指揮官,沒能根據最高戰略目標和戰場情況發揮個人的主動性和靈活性,仍然是一個極大的遺憾。
不過南雲的遺憾並非他一個人的失敗,而是日本整體作戰觀念以及對工業時代戰爭方式理解上的失敗。因為工業時代的戰爭,作戰實際上可以看作是一個工程操作,如果要破壞珍珠港的基礎設施,就必須提前將其列入作戰計劃並加以針對性的準備——不同的作戰目標需要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否則就算當時南雲批准了第三波攻擊,恐怕也很難對珍珠港的基礎設施造成很嚴重的破壞,而且自身反而很可能遭到已經組織成型的地面防空炮火重創。
■日本帝國海軍中將南雲忠一。(死後被追授大將)
實際上當時的日本帝國海軍,很看重一艦一船的得失,卻對後勤保障和支援補給等方面相當輕視,這也是東亞地區的通病。這一方面體現在對珍珠港基礎設施的攻擊根本就沒有列入作戰計劃,另一方面也體現在聯合艦隊對於潛艇的運用上。
相對於納粹德國,日本海軍將潛艇視為艦隊的一個組成部分,主要目標還是敵方的作戰艦艇,而非交通線。因此,日本潛艇在整個二戰中都沒有取得過什麼突出的戰果,也沒能對戰爭形勢施加過什麼像樣的影響。
反觀美軍,一方面自己在珍珠港和西海岸之間的交通線暢通無阻,另一方面則用潛艇幾乎把日本的持續戰爭能力給扼殺了——開戰只過了一年,到1942年年底,運入日本列島的原材料數量就下降了一半,而石油運輸則“幾乎完全停滯”。在這樣的情況下,就算日本佔領了東南亞又有什麼用呢?
■由上表可見,只是潛艇一項所擊沉的日本商船噸位數佔比就超過了一半。
同樣的兵器,在不同的認知和運用之下,就產生了這樣天差地別的影響。
再看看美軍在珍珠港的損管和拯救工作:在霍默·N·沃林的領導下,來自海軍、珍珠港海軍造船廠和民間承包商的潛水員們迅速開始在可以重新上浮的艦船上展開工作。他們修補洞口、清除碎片,並將水抽出船外。在6個月內,5艘戰列艦和2艘巡洋艦都被修補或重新上浮,從而可以開始進行大規模維修。密集的打撈行動持續了一年,在水下總共花費了大約20000個工時,在可行的情況下,武器和裝置被從損壞嚴重無法修理的艦隻上移走,並在其他地方重新投入使用。
■1942年初,霍默·N·沃林(中)正在已經打撈出水的加利福尼亞號戰列艦(BB 44)上監督珍珠港內的拯救搶修作業。
在“偷襲珍珠港”事件中嚴重受損後又重新返回現役的6艘美國戰列艦,參加了後續的戰事,並在1944年10月25日凌晨的蘇里高海峽戰役中,與日本海軍進行了史上最後一次戰列艦對戰(不包括內華達號戰列艦)。除賓夕法尼亞號在戰爭最後階段被1枚魚雷和神風特攻命中再次嚴重損壞之外,其他5艘都被保護得很好。1945年9月2日,西弗吉尼亞號戰列艦在東京灣參加了日本投降簽字儀式,而此時不到四年前參與偷襲珍珠港作戰行動的那22艘日本艦船,只剩下“潮”號驅逐艦還倖存於世。
■1945年8月下旬,正在日本東京灣外的相模灣停泊的美國海軍西弗吉尼亞號戰列艦(BB 48),背景是富士山。這時,誰還能看出它曾被2枚炸彈和7枚魚雷擊中過?
到今天距離1941年12月7日那場改變世界走向的軍事行動,已經過去了整整80年。我們現在可以越來越清晰地看到,無論從哪個角度來分析和衡量,“偷襲珍珠港”都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巨大錯誤。
這種愚蠢的錯誤,以後的人類能避免重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