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2月三中全會的召開是對中國有著特殊意義的一次盛會,它標誌著中國進入了下一個歷史階段。1979年是全面推動新的發展的一年,這一年,黨的任何一個舉措都會深深影響到中國未來的發展。
其中,一個關鍵的問題是,鄧小平同志辭去的中國解放軍總參謀長一職誰來繼承?鄧公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總策劃師,歷任中央軍區的高階領導,誰能代替他成為未來軍隊對管理者呢?鄧公選人方面又有哪些考慮?
鄧公為何要辭去總參謀長一職
中國解放軍總參謀長是對軍隊直接進行管理的重要軍事職位。首先,參謀長在中國解放軍軍隊中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職位,它的重要性往往比軍隊中的副官要高,往往都是參謀長升任軍隊正級領導,而非副級升任。中國的參謀長制度學習了蘇聯的制度,蘇聯與德國的軍隊就十分重視參謀長與參謀部在軍隊中的作用。
參謀長在部隊中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要領導司令部的工作,保證司令部能夠高效的處理各種資訊。另一方面,參謀長也要在相當大的程度上輔助部隊的主官做好軍隊對決策,甚至在很多時候,部隊的主官要主要考慮參謀長的意見。
現在中國解放軍部隊的基本決策都是由參謀長先進行指揮司令部的作戰訓練部門,擬定各種作戰計劃、作戰方案,然後,再上報給部隊的司令等主官。部隊主官只要對參謀長報上來的計劃方案進行批改、挑選即可,很少有部隊司令主官對總參謀長的軍事計劃全部推翻。
在很多國家,總參謀長其實是這個國家最高軍事首長,而在總參謀長之上的軍事司令就是這個國家的主席或者總統。在軍事意義上,總參謀長相當於“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這也就是軍隊裡有句俗語:“參謀不帶長,放屁也不響”的來歷,一旦成為了參謀長,就能參與部隊的重要決策。
1975年,離開軍隊十年之久的鄧小平,再次被中央任命為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兼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一職。從1966到,1975接近十年的時間,鄧小平重新回到了中央部門進行工作,毛主席已經為他準備好了下一步的計劃。
從1974年的南沙海戰的勝利一直到鄧公推動改革開放,這一路走來是鄧公一步步重新回到中央,重新領導中國改革的開始。
隨著鄧公在中央的工作越來越多,當時國家的事務十分繁忙。鄧公當時兼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軍委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兼任解放軍總參謀長。當時鄧小平已經七十五歲高齡,中央考慮到鄧公年齡的問題,再加上事情太多,很多事情處理不過來,於是黨中央決定讓鄧公卸任兼任總參謀長的職務,另選其他人來擔任。
總參謀長是黨中央的重要職位,幾乎握到了解放軍軍隊的最高權柄。一旦做到了總參謀長的職位,一般情況下會兼任軍委副主席一職。這就代表著此人成為了中央最高層次的領導人。
如何安排好之一重要職位,不僅僅關係到未來中共中央路線與政策,更會直接影響到當下中央政策的穩定。鄧公卸掉這個職務並不難,難的是需要找一個人來接任這個職務,這個人不僅思想正派,在重大的問題上不出錯誤,而且還要成為鄧公搞改革的“左膀右臂”能夠在關鍵時刻抗住壓力。
誰來擔任總參謀長一職?
從1949年建國到1979年,已經過去了三十年的時間。當年,意氣風發的領導人、我黨、我軍的猛將很多都已經去世,還有很多已經成為一個耄耋老人,不能再堪當大任。這個時候,鄧公首先面對的就是選將的難題。
部隊將領的老齡化嚴重,新一代的年輕將領能不能堪當大任是鄧公要深思熟慮的問題,這關係到黨和國家以及人民的未來。
在當時,“黨中央的革命老臣”還有聶榮臻,鄧公十分信任聶帥的看人的能力,另外,從開國之時,聶帥就擔任總參謀長一職長達五年的時間。聶帥的建議對於鄧公來說,是一個重要的選人的方向。
鄧公與黨中央經過深思熟慮,最終,選出來了“三楊將軍”,希望從中挑選一位,擔任解放軍總參謀長一職。
“三楊將軍”在軍隊中十分有名,他們並不是一個人,而是三位姓“楊”的將軍。中國有個成語叫“三楊開泰”,在明朝,也有三位名臣也被稱之為“三楊”。他們開啟了大明朝的盛世。而新中國有的這三位姓楊的將軍,他們都對中國共產黨與解放中國做出了重大貢獻。三位姓楊的將軍分別是“楊勇”、“楊成武”、“楊得志”。
在這“楊勇”、“楊得志”與“楊成武”,“三楊”之中,做參謀長最合適的要選楊成武。在鄧公與聶榮臻心目中,楊成武也是第一人選。
首先,楊成武十五歲就參加了地方的革命,成為了紅軍的一員。他1930年就加入了共產黨,在五次反圍剿、吳起鎮戰役中表現勇猛,很早就受到了聶榮臻元帥的賞識。
1934年,中央紅軍開始了長征,楊成武參加了長征的全部路程,他帶領部隊作為長征的先頭部隊,為長征隊伍探路,一路之上經歷艱難險阻,一直英勇頑強,毫不放棄戰鬥精神。在長征中,“勇奪瀘定橋”,翻越雪山與草地,突破天險臘子口。戰功赫赫,為長征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長征過後,他帶領著部隊在接下來的抗日與對國民黨的戰爭中屢立戰功,他參加了百團大戰,指揮了著名的黃土嶺戰役擊斃日本“蒙疆駐屯軍”,最高司令阿部規秀中將。他歷任中央晉察冀邊區第一書記,晉察冀軍區司令員。
後來,他還參加了抗美援朝。可以說,楊成武參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絕大部分的戰鬥。
其中,在抗日戰爭中,他領導的軍隊在平型關大捷中重創敵人主力,獲得了亮眼的勝利。新中國成立之後,他被任命為福州軍區總司令兼任解放軍副總參謀長。
1955年,授銜儀式上,楊成武以中國解放軍北京軍區司令員兼解放軍副總參謀長的身份被授予上將。1958年,楊成武被任命為中國解放軍常務副總參謀長職務,負責主持總參謀部的日常工作。
在此之後,楊成武在副總參謀長的位置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別看楊成武只是一個常務副總參謀長的職務,但是,他行使的權利幾乎是總參謀長的權利。當時,總參謀長聶榮臻元帥身體不好,而且,聶榮臻元帥還主要負責導彈以及原子彈的工作,無暇顧及總參謀長的一些事物,很多事物都由楊成武代理。
從“炮擊金門”的一系列作戰計劃的制定到福建軍區海軍與空軍的一系列作戰命令的下達。再到平叛西藏叛亂與對印自衛反擊戰的部署,都是楊成武所帶領的參謀部進行著一系列的部署與規劃。
1965年,楊成武擔任代總參謀長一職,後來由於十年動盪,楊成武被反動派關押,一直到1971年才被釋放。
由於楊成武戰功赫赫,又長期在總參謀部任職,當鄧公卸任後,讓聶榮臻推薦作為解放軍總參謀長合適人選的時候,聶榮臻第一時間就想到了自己的老部下楊成武 。
但是,當鄧公與聶榮臻把這個訊息公佈後,黨內很多人都認為楊成武並不適合再擔任總參謀長一職。當時,雖然已經撥亂反正,但是,當時很多黨內人士也曾犯過這樣的錯誤,楊成武多年被看押在香山寺,很多黨內人士害怕楊成武迴歸後會反攻倒算,所以對楊成武的迴歸持懷疑態度。
聶榮臻
楊成武被再次升任總參謀長一職的事就只好不了了之。不過楊成武將軍還是擔任了福州軍區總司令,鄧工說過,楊成武將軍是最能打仗的,要借用楊成武將軍的大名震懾臺灣與美國。
除了楊成武之外,鄧公與聶榮臻元帥還想到了一個人,那就是楊勇。楊勇是“劉鄧大軍”中的一位戰將,鄧公對他最為熟悉。
1927年,楊勇就加入了中國共青團,他參加了長征、遵義會議、土城戰役、率領部隊在毛主席的領導下“四渡赤水”。1934年,就靠自己的能力組織了3000人,成為了補充團團長。
抗日戰爭時期,他率隊參加了平型關戰役,後又在魯西地區破壞了日軍的多次圍剿,鞏固了中央在魯西地區的根據地。1944年,他成功在魯西開拓了大片根據地,使原先散落的小根據地連成一片,擴大了勝利的成果。
1947年,他攻克鄆城,突破國民黨防線,進入了大別山。為我黨全面的勝利爭取了機會。在後來,他還參加了渡江戰役以及建國後,參加抗美援朝,在抗美援朝戰役中發動了第一次夏季攻勢與第二次夏季攻勢。成功擊潰南朝鮮王牌部隊,首都一師,擊斃其副師長。
他的戰功與楊成武不相上下,在1949年渡江戰役之前他就已經成為了第二野戰軍的司令員。
作為鄧公的老部下,鄧公十分信任他,在鄧公擔任總參謀長的時候,楊勇一直作為副總參謀長幫助鄧公處理事務。當鄧公卸任總參謀長一職後,鄧公也考慮讓楊勇接任自己總參謀長的位置。
但是,因為楊勇比較善於前線的指揮作戰,在個性上比較直率,很可能不太能勝任總參謀長這一職務,楊勇最後還是被鄧公否決了。很可惜的是,楊勇1983年就因為癌症去世了,時年七十歲。
三楊之中,唯一沒在總參謀部任職過的是楊得志。楊得志一直在地方任職,相比楊勇與楊成武,楊得志的履歷一點也不差,
楊得志,家庭是鐵匠出身,參加了湖南起義,隨起義部隊上井岡山參加革命。1928年就參加了紅軍,並且在當年就成功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他與楊勇、楊成武一樣,經過了長征的洗禮。在長征中,他強渡大渡河,越過太行山,翻越平漢鐵路分割線。在與日本軍隊的對抗中,楊得志逐漸使自己的指揮變得成熟。
經過長時間的作戰,楊得志作戰能力快速提高,他在解放戰爭中的清風店戰役,打出了自己的名號,在後來解放石家莊,完成了解放戰爭中第一個解放大城市的創舉。
平津戰役中,楊得志率部隊圍困新保安,全殲傅作義的王牌軍,為解放天津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後來,又進軍西北,在太原戰役、蘭州戰役、寧夏戰役中,發揮了重大的作用。建國後,在抗美援朝戰役中,參加了第五次戰役,參與指揮了上甘嶺戰役。之後,一直任職重要的地方軍區司令員職務,對軍隊管理有著豐富的實際經驗。但是,一直沒有從事過中央部門的軍事領導職務。
楊得志沒有擔任過總參謀部的職務,被鄧公一把提上來,楊得志也沒有完全的把握能夠幹好總參謀長一職,不過,鄧公對楊得志的能力還是十分看中,另外,楊勇作為楊得志的親密戰友,擔任副總參謀長,還可以在工作中幫助他,楊得志還可以再慢慢學習。
對於楊得志的使用,鄧公有著自己的想法,楊得志為人忠誠、厚道,能夠處理好與其他人的關係,他在黨內也有很好的聲望,沒有在十年動亂中被過多的迫害,這些條件有利於楊得志在以後的工作中更好的幫助鄧公進行改革。
楊得志從1980年擔任總參謀長開始,一直擔任到1987年,他擔任總參謀長一職的時間是最長的,可見鄧公對楊得志的信任程度。
軍隊的改革
中國在經歷了十數年的激盪之後,終於迎來了改革與變化的機會。面對接下來的挑戰,鄧公需要在軍方有一個得力助手,鄧公最終沒有看錯人,在關鍵時刻,楊得志與鄧公一起,堅定的進行著改革。
鄧公為什麼在1979年自己卸任總參謀長之後,如此慎重的選擇這一職務的候選人呢?其原因是,鄧公不僅僅要進行經濟的改革,在軍事上更是要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他要找的這個人,一定是要能在各個方面能夠承受住壓力,而且具備過硬的個人素質的人。
在1979年的對越自衛反擊戰中,中國軍隊雖然取得了勝利,但是,中國軍隊的弊端也顯現了出來。中國軍隊存在著組織臃腫、武器落後、軍費太高、幹部太多、機構太多的問題,當然,這個問題並不是一天養成的,這裡面有很複雜的歷史問題。
鄧公看到了這些問題,為了不給後來的軍委留下問題,他決定披荊斬棘,對軍隊進行重大改革。鄧公的目標很簡單,那就是裁剪機構,裁兵100萬人,減少部隊開支,增加武器的研發,縮減機構,減少幹部。
這些問題說起來很簡單,但是,真正要做起來十分的困難,鄧公需要找一個在軍隊中素有威望,而且又老實可靠的人對軍隊進行管控。
面對著複雜而沉重的軍事改革,鄧公需要的是一個“新人”,他可以不畏懼老一派人士的關係,他可以盡最大可能的“一視同仁”。楊得志對比楊成武與楊勇,沒有在總參謀部任職的經歷,對於他來說,更能夠將鄧公在軍隊中改革的政策執行到底。
總參謀長職位十分重要,但是一般情況下都是由軍委的第二把手代為兼理。在這個位置上曾經有著我黨重要的領導人,例如周恩來、彭德懷、聶榮臻等等。這個職位對以後的中央對部隊的改革十分重要,在大裁軍等等重大軍事改革的時候,主要由參謀部進行改革的總體規劃。
總結
鄧小平雖然辭去了總參謀長的職務,但是,他依然是黨中央軍隊重要的領導人,挑選出楊得志是為了幫助鄧公在接下來的改革中更好的拿出主要精力來客服重大問題。
作為中央的高層領導,知人善任是是作為頂級領導的必要品質。毛主席能夠在最後選中鄧公作為未來中國的掌舵者是獨具慧眼,而鄧公也為將來的改革培養了大量的人才。
鄧公一生經歷過多年的艱苦奮鬥,最後還起起落落數次,經歷了人生的重大改變,但是他依然不忘初心,為了國家的事業艱苦奮鬥到底,他不但是開創了中國的新時代,更是奠定了以後中國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