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7月13名來自全國的代表在上海正式建立了中國共產黨,毛澤東作為湖南代表成為了我黨的建立者之一。
1927年開始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鬥爭,經過22年的艱苦奮鬥終於建立了新中國。
其中十位功勳卓著的我軍優秀將領在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也就是我們經常提到的十大元帥[1]。
事實上這十大元帥許多人的資歷都超過毛澤東,但他們都衷心地擁護和愛戴毛主席。
既然十大元帥個個都能力不凡,毛澤東又有什麼過人之處能讓他們甘為下屬,堅決執行自己的命令呢?
“為人民服務”和“黨指揮槍”,是毛澤東為人民軍隊注入了靈魂
要問毛主席如何能鎮得住十大元帥,首先是因為他建立了人民軍隊。
我們要明白不是共產黨領導的軍隊就有資格叫“人民軍隊”或“人民子弟兵”,蘇聯軍隊的作風就遠不如我軍。
我軍能夠在逆境中以弱勝強、不斷走向勝利,首要因素就是人民軍隊的性質。
十大元帥中並無一人參加過“一大”,在利用馬克思主義思想指導中國革命方面誰也比不上毛澤東。
朱德、陳毅、聶榮臻是我黨早期的普通黨員,林彪和劉伯承在國共合作時期入黨,賀龍、羅榮桓、徐向前和葉劍英[2]都是在南昌起義之前加入中國共產黨,彭德懷更是在1928年才入黨。
在整個22年軍事鬥爭中,雖然十大元帥是我軍重要將領,也有人做過地方的行政首長;但是他們對我黨的理論建設卻乏善可陳。
或者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十大元帥都是優秀的軍事人才,但在運用馬克思主義能力上有所欠缺。他們可以成為統領眾將的元帥,卻無人能夠做統領全國軍民的最高統帥。
眾所周知,毛澤東成為中共領導人之前的中共中央和之後是炯然不同的。雖然毛澤東是一大代表,之後在黨內也擔任過重要職務。
但在1935年之前的中共尚處在幼年期,黨的最高領導人需要由共產國際來指定;許多決策都是由共產國際授意的,並不符合中國實際情況。
而毛主席的偉大之處,就在於他雖然學歷不高,也不是我黨最早接觸馬克思主義的人,讀過的馬克思主義著作也未必超過周恩來他們。
但是毛澤東卻緊緊抓住了中國的客觀實際,他也是第一個系統性地提出把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的實際相結合的人。正是透過用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革命,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軍隊才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人民子弟兵”。
毛澤東在1927年之前,就認識到了中國革命必須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必須發動最廣大的農民和城市無產者。為了動員他們,就要建立一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民軍隊[3]。
這支軍隊必須是為實現共產主義而奮鬥的,也就是說必須建立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
正是毛澤東建軍思想的獨特之處,超越了同時代其它人的思維侷限。才使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軍隊,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戰鬥目的最純粹,戰鬥意志最堅定;全心全意為窮苦大眾謀幸福,能夠得到人民最大程度支援的一支軍隊。
相比之下十大元帥都是軍事人才,朱德、賀龍等在舊軍隊中都有相當的地位。可他們參軍的目的雖是試圖拯救積貧積弱的中國,卻在舊軍隊中根本看不到希望。
即使是孫中山領導的軍隊仍然擺脫不了時代侷限性,擔負不了拯救中華民族的重擔。
即使是我黨領導層認識到軍事鬥爭意義的周恩來,在領導南昌起義時也單純地把軍事勝利看成一切,未及時對起義軍進行改造。結果從南昌到海陸豐,2萬多起義軍損失殆盡。
賀龍
而朱德靠個人能力和威望,對最後的800人進行了改造穩定了隊伍,卻並沒有找出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毛澤東在秋收起義遭遇挫折後就在文家市進行了整訓,實現了把黨支部建立在連上。
朱德剛上井岡山時就不太明白毛澤東的軍事思想,曾經和毛澤東就是否應該由黨領導軍隊爆發過爭論。
朱德堅持認為打仗是軍人的事情,軍隊就應該由職業軍官組成的最高機構來指揮。而毛澤東則認為必須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讓士兵和幹部明白為何而戰,為什麼要這麼戰。
朱德
毛澤東的想法過於超前,以至於大部分紅軍將領開始都不接受。
但朱德獨自帶領紅四軍下山遇到各種問題後,就明白毛澤東的看法是正確的,回師後馬上請毛澤東回來主持大局。
之後古田會議的決議案明確指出“中國的紅軍是一個執行革命的政治任務的武裝集團”,正式確立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4]。
古田會議
戰略和政略相得益彰,毛澤東才是真正的領袖
毛澤東雖然在1935年遵義會議上才成為黨事實上的領導者,在1943年正式成為黨中央主席。但是他早在1927年建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根據地時,就開始為建立我黨領導的全國政權而進行探索和努力。
相比之下十大元帥雖然都是打仗的好手,但要論根據地建設能力,誰也比不上毛主席。
政治是經濟的集中體現,而軍事是政治的延續。可以說沒有任何一支武裝力量可以脫離某個具體的政治實體單獨存在,所以毛澤東領導武裝鬥爭特別注重根據地建設。
如果沒有穩固的、不斷髮展的根據地,人民軍隊就會成為無源之水走向失敗,而一旦涉及到政權建設,就必須考慮政治、經濟和軍事的全域性。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只有理順了三者之間的關係,人民軍隊才能不斷打勝仗,才能不斷髮展壯大。割裂了三者之間的關係,人民軍隊的路就會越走越窄,甚至有被毀滅的風險。
可以說毛澤東既是偉大的革命家,也是偉大的政治家;他不侷限於單純的軍事思維,不機械地照搬別國經驗,而是時刻把中國革命和中華民族的獨立與解放緊密聯絡在一起。
如果沒有毛澤東在漫長的革命歲月裡為全軍在政治上找尋正確的出路,中國革命的過程會更加曲折甚至失敗。
紅軍戰士
把軍事戰略和全國政略完全分開,在我軍史上有個經典的失敗案例:就是整個紅四方面軍南下四川。
1935年6月紅一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會師之後,對於接下來的行動產生了分歧。
張國燾等紅四方面軍的領導者單純的從軍事角度出發,認為只有南下四川才能開闢足夠大的根據地,才能獲得足夠的資源使紅軍發展壯大;北上陝甘寧,只會讓紅軍在窮山溝裡被困死。
而毛澤東卻從政略角度,給出了相反的答案。中日關係已經無法緩和,紅軍只有北上靠近抗日前線;才能在中日戰爭爆發之後獲得抗日的主動權,才能利用抗日發展壯大自己。
南下四川只會同國內的敵人繼續進行內耗,完全無助於民族危機的解決。
最後張國燾率領四方面軍南下,果然同四川軍閥進行無謂的消耗戰。最終紅四方面軍寡不敵眾,被迫放棄四川重新北上。
張國燾和毛主席
1936年西安事變爆發後,黨內軍內許多人公開喊出了“處死蔣介石”的口號。而毛澤東則從中國的全域性角度考慮,此時中日矛盾遠遠大於國共兩黨的國內矛盾。
殺了蔣介石,國民黨反動派仍然會繼續同紅軍交戰;國內矛盾不但無法解決,反而愈演愈烈。
若說服蔣介石停止內戰、聯合抗日,則國內矛盾得以緩解,我軍也才能夠獲得真正的發展空間。所以毛澤東努力說服了眾人,派周恩來去西安同蔣介石談判。
單從西安事變毛澤東力求和平解決,就證明了他對政略和戰略的理解是超過常人的。而果斷提出“抗美援朝”,就最能體現毛澤東在政略和戰略上的高瞻遠矚。
1950年6月朝鮮內戰爆發之後,美軍不但出兵干涉並且威脅到了中朝邊境。
抗美援朝戰爭
面對燒到家門口的戰火,包括林彪在內的我黨我軍高層大部分反對出兵;他們幾乎都認為出兵風險太大,國內還有很多困難。
但毛澤東卻一針見血地指出如果不出兵,則整個新中國政權的安全都將得不到保障。國內外敵人會變得更加猖狂,那些現在與我們合作的人會選擇觀望,從而使整個中國的內外環境變得更加危險。
所以毛澤東丟擲了那個著名論斷:“出兵收益很大,不出兵危害很大。”後來朝鮮戰爭的結果證明了毛澤東的判斷完全正確,新中國不但沒有被打垮反而徹底站了起來。
當然雖然戰略要服從於政略,可將政略和戰略的關係理解錯誤的也大有人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毛澤東一生的主要對手蔣介石。
在1937年淞滬會戰失敗,南京無險可守的情況下;他過分強調放棄南京對國民政府的政治影響,不顧實際情況而組織南京保衛戰導致後來的悲劇。可以說在當時的中國,只有毛澤東真正有資格做領袖;所以十大元帥當然都信服他。
淞滬會戰
毛澤東軍事思想注重全域性,毛澤東用實際戰例讓元帥們心服口服
雖然整體來看毛澤東相對於十大元帥的長處,更多體現在黨的理論和政權建設方面。但就單純的軍事指揮方面,毛澤東也有其獨到之處。毛澤東對戰局的判斷,常常讓其他人事前強烈反對,事後又連連稱讚。
這也是為什麼在三大紅軍主力會師之後,十大元帥中再也沒有人質疑毛澤東的領導地位。因為毛澤東不光證明他可以做黨的最高領導人,其軍事思想也是獨樹一幟,令人高山仰止。
雖然說1921年之前毛澤東從沒有上過軍校,只是當過半年普通士兵。但他掌握了馬克思主義辯證法,就能將中國傳統軍事智慧和革命戰爭實踐融會貫通;絕非某些人膚淺地認為,他只是靠《孫子兵法》和《三國演義》學打仗。
整個毛澤東軍事思想,核心內容就是解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如何建立起一支無產階級性質的軍隊;如何在面對國內外強大敵人時,依靠人民的力量實現長期鬥爭、積小勝為大勝。
毛主席(右)
在制定戰役戰略規劃時,特別強調從全域性角度出發,從長遠角度考慮。而十大元帥等我軍高階將領無論是在軍校,還是在之前的軍閥混戰中都接觸不到這些。
所以雖然毛澤東從“秋收起義”開始就展示出了他獨特而卓越的軍事思想,卻耗費幾年時間用大量的戰例才征服了其他人。
毛澤東是“朱毛紅軍”的建立者,他深知紅軍同敵人在火力方面的差距,為避免紅軍同敵人無謂地拼消耗煞費苦心。
1932年初紅軍決心攻打贛州,幾乎所有人都認為此戰必勝。毛澤東卻客觀分析了贛州城防堅固,附近有強大敵人可以增援;紅軍空有數量優勢但火力不足,無法短時間內破城就會徹底陷入被動。後來的戰局發展完全遵循毛澤東的判斷,幸虧他提前做了部署才挽救了全域性。
毛澤東
事實上在此戰之前,朱德等人就清楚只有毛澤東的軍事思想才符合紅軍的實際;許多紅軍基層指戰員也相信有毛主席指揮就一定能打勝仗。
儘管毛澤東運用他的軍事思想讓紅軍連續取得了四次反“圍剿”的勝利,並建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可因為種種原因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軍被迫長征。
毛澤東在長征初期依然積極為紅軍尋找出路,卻只能等到貴州遵義才真正發揮作用。遵義會議上恢復了毛澤東原來的政治地位,隨即毛澤東就指揮部隊進行“二渡赤水”打了一場大勝仗。
紅軍終於擺脫了長征開始後的被動局面,所有人都對毛澤東佩服不已。但隨之林彪提出打鼓新場戰役計劃並得到多數人支援,只有毛澤東堅決表示反對。
毛澤東
毛澤東分析到打鼓新場的敵人看似很容易被消滅,但紅軍一旦開始行動就暴露了主力的所在;而附近的其它敵軍會迅速增援,從而形成巨大的包圍圈。然而其他人還是不聽毛澤東的意見,當天夜裡毛澤東單獨找到了做軍事總負責的周恩來。
周恩來最終被毛澤東所說服,第二天他又說服了朱德等人,從而避免了紅軍陷入巨大危機。此事後周恩來和朱德都支援由毛澤東來指揮全軍,之後再沒有人公開反對毛澤東的戰略了。
毛澤東處處從大局著想的軍事思維,在1937年之後體現得更加淋漓盡致。抗戰初期八路軍多次取得勝利,但毛澤東卻反覆提醒前線將領敵強我弱,不要把眼睛只盯在打正規戰上;而是要努力發展敵後根據地,不斷地發展壯大自己。
後來中日戰爭的整體走向,完全符合毛澤東的判斷。而在解放戰爭爆發之後面對國軍大舉進攻,毛澤東果斷提出了“存人失地”的方針;只求殲滅國軍有生力量,不圖一城一地的得失。
毛澤東(右)
在當時我軍所有將領都對戰局憂心忡忡的時刻,是毛澤東給他們吃了定心丸。
到了1948秋天我軍仍然不具備絕對的軍事優勢,但廣大解放區的供應能力已經到了極限。毛澤東敏銳判斷出只有發動決戰才能避免被“拖死”,同時必須先在東北發動大戰。
只要東北野戰軍能勝利後入關,就能迅速推動全國戰局的演變。而要想迅速消滅東北敵人,東野主力就必須千里南下先打錦州。
但毛澤東的這兩個戰略構想還是太超前了,以至於他費了很大力氣才說服林彪等人。可以說在戰略指揮層面上,毛澤東的確做到了高瞻遠矚。
東北野戰軍
天下為公的個人修養,毛主席以德服人備受愛戴
毛澤東之所以被稱為偉大領袖,除了他的能力出眾外;其個人修養也是在當時的兩黨高層中少有的。毛澤東雖位居高位卻待人隨和,無論是對十大元帥這樣的高階將領,還是對於普通的戰士平民都能做到平易近人。
毛澤東生活極其簡樸,得到了廣大群眾和戰士的真心擁護。許多老百姓聽不懂高深的革命理論,但見過毛主席就堅定了和中國共產黨一起走的決心。
對同樣一心為國的十大元帥等人來說,有這樣的深受人民愛戴的領袖,他們就有革命勝利的信心。
作為黨和軍隊的領導,毛澤東特別有容人之量。有些黨的領導者當年曾經犯過重大錯誤,但在延安毛澤東還是給他們安排合適的工作機會。張國燾到了延安之後雖然遭到了嚴重批評,但毛澤東還是給了他陝甘寧邊區副主席的職位。
開國上將許世友曾經因為受到不公正待遇,提出要拿著槍找毛澤東講理。沒想到毛澤東一口答應,並沒有對他有任何不滿。許世友羞愧地無地自容,當場把槍交給毛澤東表示悔過。
所以說毛澤東主席,他不但靠個人能力征服了包括十大元帥在內的眾多黨政精英;而且他的心胸和他的處事風格,使得全國人民都能萬眾一心團結在黨中央周圍。
只有毛澤東才能真正統馭十大元帥;而十大元帥正是有了毛主席的領導,他們才能取得對個人、對民族都值得稱頌的豐功偉績。
參考文獻
[1]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服役條例.中國政府網
[2] 葉劍英:新中國人民軍隊現代化建設的開拓者.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3] 血染的輝煌: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史.新浪網
[4] 古田會議:解決建黨建軍的根本問題.中國軍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