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代“ 儒將” , 葉劍英素負盛名。 他曾是雲南講武堂的優等生; 作為大總統的隨員, 親自保衛過孫中山; 籌辦黃埔軍校, 任軍校教授部副主任; 參加討陳東征, 繼而參謀北伐, 通電討蔣; 在大革命低潮時期, 毅然加入中國共產黨……所有這些, 無不像謎一樣引起人們的濃厚興趣。
“ 成則周武三千,敗則田橫五百”
1897 年4 月28 日, 葉劍英誕生在廣東省梅縣雁洋堡下虎村一個小商人家庭裡。葉劍英的父親葉鑽祥, 自幼習武練功, 曾在梅縣考取武秀才, 但無官可做, 只好在家鄉做小本生意。 他為人耿直寬厚, 常幫別人殺豬、 打魚, 有時兼作“ 水客” , 出洋為華僑和僑眷捎錢送物, 很講信義, 受人敬重。 葉劍英的母親為人賢惠善良, 勤儉持家。 他們共生了四男四女, 由於貧病交加, 其中兩男兩女幼年夭折。 葉劍英還算幸運, 和一個弟弟、 兩個妹妹勉強活了下來。 父親給他起名叫葉宜偉, 希望他能健康長大。 由於生活貧苦, 他的兩個妹妹都當過童養媳。宜偉從小愛勞動, 愛學習, 經常幫父母做家務, 邊幹活邊學習認字、 算數。 7 歲時, 父母省吃儉用, 送他去雁洋私塾唸書, 以後又轉入新學堂讀書。1908 年宜偉唸完了私塾, 這時家境也稍為好轉些, 父親便送他到雁洋10 幾里路的丙村三堡學堂(公立高等小學) 讀書。 在學堂裡他學習勤奮, 生活艱苦樸素, 晚間經常讀書到深夜, 每天天不亮就起床鍛鍊身體。 他聰敏好學, 學習成績科科優良, 特別擅長寫詩作文, 他的作文經常被老師拿去“ 貼堂” , 作為同學們的範文。少年時期的葉劍英, 其不畏權勢, 敢於向惡勢力挑戰及有勇有謀的性格便已顯露端倪。 當時, 中國長夜如磐的封建社會正在發生劇烈的震顫, 革命黨人的武裝起義正向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統治王朝猛烈衝擊。 這種衝擊波也波及到偏僻古老的梅州城。
葉宜偉在進步老師的影響下開始接觸一些革命書籍, 知道了孫中山先生。 辛亥革命前夕, 他和幾個同學跟隨進步老師林修明先生來了個 “ 頭上革命” , 剪去了辮子。這在當時是大逆不道。 頑固保守的鄉紳罵他們 “ 無法無天” 。 宜偉他們由於得到校長謝魯倩和進步老師的支援, 就跟他們論理, 還鼓動別的同學也來個“ 頭上革命” 。 剪辮子的風潮, 使少年葉劍英壯了膽, 向舊勢力抗爭跨出了第一步。當時, 清朝政府已十分腐敗, 民不聊生。 丙村圩鎮地處從潮州上梅縣的河岸邊, 常有乘船路過的清潮州府官兵上圩場劫掠老百姓的財物。 百姓不堪其苦, 卻敢怒不敢言。“ 潮勇” 明搶強奪的事, 也驚擾了三堡學堂的師生。 那時學校的大部分經費來自鎮上賣肉上繳的“ 牲口捐” 。 每逢肉鋪被搶, 官府不管, 總有肉店老闆跑來學校告狀, 要求減免捐稅。一天下午, 四個清兵又上丙村圩搶掠財物, 鎮上的人又來求援。 葉宜偉和和一些高年級同學在校長和老師率領下去找 “ 潮勇” 評理。幾個耀武揚威的 “ 潮勇” 在師生們的說理鬥爭下, 被迫交出牛肉等財物, 然後被師生們帶到學堂。 開始, 那四個傢伙很囂張, 同學們便把他們關起來。 關了一夜, 這些傢伙只好低頭認罪。 第二天, 同學們將他們押送縣衙門處理。三堡學堂師生打 “ 潮勇” 一事驚動了梅州和潮州府。 從此, 潮州府的清兵再也不敢輕易到丙村去騷擾了。辛亥革命爆發後, 葉宜偉開始注意習武, 還寫了一篇《論兵》 的文章, 開頭一句便是 “ 兵之物, 大矣哉!”1912 年, 葉宜偉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三堡學堂, 考入梅縣務本中學。 不久廣東軍閥政府責令將務本中學由私立改為官辦, 改名為梅州中學, 並派來個官方校長, 盤剝尤甚。 為反對校長欺壓學生, 葉宜偉和一部分反對官辦和官方校長的師生毅然脫離梅州中學, 搬到葉家祠上課。 後來又搬到晚清著名詩人和學者黃遵憲先生講學處的東山書院, 另建學校。 葉宜偉認為 “ 東山” 二字很好, 便提議將校門定為 “ 私立東山中學” , 得到了教師和學生的贊同。
所以要標名“ 私立” 二字,就是要同當時腐敗的官辦學校區別開來。 儘管葉宜偉當時還是一個學生, 卻敢於領頭與官方鬥爭, 在極為困難的條件下,創立了一間名望很高的中學, 這確實是個極不平凡的創舉。葉宜偉深知東山中學來之不易, 更加珍惜時間, 發憤讀書。 他尤其酷愛史書和古曲文學詩詞, 許多大家名篇, 他都能背誦如流。 這為他日後寫作舊體詩詞打下了良好基礎。葉宜偉不但學習成績優秀, 而且文體活動也很好, 視野開闊、 思想活躍, 在學校師生中享有威望。 同學們說他 “ 學問好, 身體健, 交遊廣” 。 正因如此, 他被大家選舉連任兩屆學生自治會會長。 教師、 學生都很佩服他的組織才能, 公認他是 “ 東中” 的學生領袖。1915 年秋, “ 東中” 第一屆學生畢業時, 大家請葉宜偉為《同學錄》 作序, 他欣然命筆, 在序中寫下了“ 成則周武三千,敗則田橫五百” 的字句, 鼓勵同學們要立志為國家和民族的富強幹一番事業。
講武堂的優等生
葉劍英離開東山中學以後, 回到雁洋橫山, 一面在小學任教, 一面寫信給在馬來西亞怡堡的葉宜桐堂兄, 要求出洋謀生。 1916 年, 堂兄叫 “ 水客” 帶葉劍英經汕頭、 香港、 新加坡, 到達馬來西亞怡堡的伯父家裡。 當時身無分文的葉劍英, 兩手空空, 一貧如洗, 可以說是 “ 揩條褲帶謀生路, 漂零直下七洲洋。”在怡堡等待葉劍英的是艱苦、 窮困的生活。 當時的馬來西亞, 是英殖民主義剁肉板上的一塊肉, 任人宰割。 當時, 第一次世界大戰正打得不可開交, 日本帝國主義趁機向袁世凱提出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 袁賊也妄圖賣國稱帝。 人民怒不可遏, 各地義軍揭竿而起。 國內 “ 討袁” 的勝利, 使漂流海外的葉劍英看到了人民的力量, 激發了他的愛國熱情。 他逐漸認識到: 所謂” 東亞病夫” 是列強加在中國頭上的, 中國人民只有革命, 打倒列強, 才有出路。葉劍英在怡堡託親求友, 到處找工作, 但總是碰釘子。
就在葉劍英謀生困難的時候, 雲南講武堂派人到馬來西亞怡堡招生來了。 葉劍英懷著救國救民的願望, 投考講武堂,結果被錄取。1917 年夏, 由堂兄宜桐等人湊足旅費回國赴昆明入學。為了表示自己從戎的決心, 他入學時將名字改為葉劍英。雲南講武堂創辦於清末時期, 民國以後不斷擴充, 在護國討袁鬥爭中起了非常積極的作用。葉劍英在講武堂學習期間, 學校分步兵、 騎兵、 炮兵、 工兵等科。 他學的是炮兵, 屬第十二期學生。 當時學校的一切都照搬日本士官學校那一套, 教育方式簡單粗暴, 禁止閱讀規定以外書籍。 在這種情況下, 葉劍英堅持勤學苦練, 還是讀了許多軍事理論書籍。 由於他刻苦用功, 所以軍事考試、 測驗或沙盤作業等, 成績都屬優良, 連教官也欽佩他的才幹。當時由於學校禁止而沒有組織華僑同學會, 但凡有重大事情, 大家都自發地在昆明兩粵會館聚會, 商討大事。 在這裡, 葉劍英成為群眾的首領。儘管當時學校空氣沉悶, 葉劍英還是儘量與外界取得聯絡, 關心時局。 其時主辦講武堂的雲南督軍唐繼堯標榜自己是王陽明的信徒, 經常來校宣講所謂“ 致良知” 一套學說, 卻避而不談孫文學說。 這使一向敬仰孫中山的葉劍英很是反感。一天, 他聽完唐繼堯的 “ 訓話” , 當即站起來問道:“ 請教督軍, 你講的王陽明學說, 和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 有什麼相同之點?”問得唐繼堯張口結舌, 無言以對。葉劍英不但注意分辨政見的是非, 用進步思想充實自己的頭腦, 還苦練軍事技術, 提高自己的本領。 他曾苦練武術,使講武堂一個驕橫的日本教官甘拜下風, 不再小瞧中國人。1919 年冬, 葉劍英以優異的成績畢業。 三年的學習, 為他後來從事軍事活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保衛孫中山
學有所成的葉劍英, 滿懷抱負, 希望能投身到為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的革命鬥爭中。 “ 路漫漫其修遠兮, 吾將上下而求索。” 年青的葉劍英從昆明回到故鄉廣東, 一心想追隨孫中山先生, 為國家和民族利益盡力。這時形勢卻發生了變化, 孫中山建立的護法軍政府, 已被盤踞在廣東的桂系軍閥和政學系頭子所把持、 孫中山受排擠被迫於1918 年5 月4 日辭去大元帥職務, 離開廣州回到上海。葉劍英拒絕了桂系軍長兼潮州鎮守史劉志陸的挽留, 前往漳州, 投奔孫中山組織的 “ 援閩” 粵軍。 1920 年8 月, 擔任炮兵連長的葉劍英參加了粵軍回粵、 驅逐桂軍陸榮廷、 莫榮新之役。粵軍佔領廣州後, 孫中山從上海回到廣州, 重新組織軍政府。 葉劍英受吳鐵城的邀請, 留在軍政府副官處做事。 由於他工作成績優異, 吳鐵城對他非常滿意, 經常誇獎他的才華, 還介紹他加入中國國民黨。1921 年5 月, 孫中山在廣州就任中華民國政府大總統(非常大總統) , 不久, 葉劍英經吳鐵城的介紹以大總統隨員的身份, 隨孫中山一起入桂, 參與北伐的準備工作。1922 年2 月初, 孫中山命令各軍分路出師北伐。 陳炯明阻撓北伐。 孫中山回師廣東。 葉劍英被任命為海軍陸戰隊營長, 隨江防艦隊護衛孫中山從桂林經梧州, 東下廣州。1922 年6 月16 日, 陳炯明叛軍圍攻廣州總統府。 孫中山化裝脫險, 前往駐長堤天字碼頭的江防司令部。 葉劍英奉江防司令陳策之命, 護衛孫中山前往黃埔。 在孫中山蒙難50 多天的日子裡, 葉劍英冒著生命危險, 親率士兵巡邏, 忠貞不渝地保衛孫中山的安全, 直至孫中山於8 月9 日離開廣州。在此期間, 葉劍英與在廣州的雲南講武堂華僑同學, 通電聲討陳炯明的叛變行為。 港澳和華僑各埠報紙紛紛登載、 轉載, 在輿論上引起強烈反響。1924 年初, 國共開始第一次合作。 為培養革命的軍事幹部, 在蘇聯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 國民黨於24 年5 月在廣州黃埔建立了陸軍軍官學校 (即黃埔軍校) 。
當時, 年輕的葉劍英已逐漸接受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和中國共產黨的主張。 這時他已被擢升為建國粵軍第二師參謀長, 作為粵軍的代表參加了軍校的籌備工作。1924 年5 月5 日, 軍校開課, 葉劍英被委任為教授部副主任, 負責掌管軍事理論的學科教育, 並講授兵器學課程。 他將全部精力投入到教學中, 認真負責, 循循善誘, 很受學員歡迎。 聶榮臻稱讚他是當時軍校很有威望的教官之一。在黃埔軍校, 葉劍英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周恩來等共產黨人, 逐漸接受中國共產黨的主張, 提出了加入中國共產黨的申請。 雖然暫時沒有被吸收入黨, 但他沒有灰心, 繼續接受黨的考驗。葉劍英雖然在黃埔軍校的時間不長, 但他為貫徹孫中山的建軍思想, 在建立軍校中所作的貢獻, 是不會泯滅的。
東征角群雄
風雲突變。 正當葉劍英在廣州專心致志訓練新編團的時候, 叛軍頭子陳炯明乘孫中山北上與馮玉祥共商國策之機又興兵作戰。 當時正值國共兩黨合作方興未艾, 革命猶如旭日東昇。 1925 年2 月1 日, 在中國共產黨的推動和支援下, 廣東革命政府舉行了討伐陳炯明的第一次東征。戰爭開始時, 叛軍分編7 個軍, 號稱8 萬人。 東征聯軍分左、 中、 右3 路進軍, 右翼軍主要由黃埔軍校的兩個教導團和粵軍第二師、 第四師軍部組成, 共約萬餘人。 葉劍英所在的第二師下轄兩個旅, 共約8000 人, 經過一年整訓, 軍事政治素質雖不及黃埔學生, 卻是粵軍中的佼佼者。作為東征先鋒的第二師, 在張民達、 葉劍英率領下一月底從廣州出發, 沿廣九路向平山、 淡水進發, 在葉劍英 “ 四猛” (即猛進、 猛攻、 猛追、 猛撲) 作戰方針的指導下, 全師官兵英勇善戰, 旗開得勝, 一路過關斬將, 並協同友軍作戰,於二月中旬攻佔淡水。 在這次戰鬥中, 葉劍英不僅參與指揮,還冒著槍林彈雨聯絡友軍, 協攻敵人, 顯示出卓越的軍事才幹。 被譽為智勇雙全的一代儒將。
淡水一仗打得很艱苦, 但這一仗使大家信心倍增。 軍威大振, 為第一次東征奠定了勝利基礎。這次東征, 革命隊伍銳不可當, 葉劍英第1 次與黃埔學生並肩作戰, 親眼看到學生軍革命熱情高, 群眾紀律好, 指揮很有條理, 心裡很是高興。 在中國共產黨的組織領導下, 東江及潮梅一帶的工農運動發展很快, 群眾紛紛起來支援東征軍, 不到兩個月時間就打垮了兵力眾多的陳逆叛軍, 這使他進一步受到革命思想的薰陶, 向共產黨又靠近了一步。 在這次東征中, 也更顯示了葉劍英的軍事指揮才能。3 月東征軍攻佔梅縣後, 葉劍英奉廣州大元帥府命令任梅縣縣長。葉劍英在梅縣當的是“ 革命縣官” , 體察民情, 建立新政,除暴安良, 改善軍民關係。 當時梅縣有個和尚頭, 向來為非作歹, 霸道一方。 他聽說來了 “ 革命縣官” , 便派人送上300塊光洋, 想拉攏縣長。 葉劍英知道後, 嚴厲地教訓了他, 說:“ 金錢買不動我這個縣長的心! “ 並悉數退回光洋。 後來根據群眾揭發的罪惡事實, 將這個惡僧鎮壓了, 民心大快。人們還傳說這樣一件事: 一次葉縣長巡查營房時。 聽到屋裡有吵嚷聲, 進去後大家都不說話了。 他便耐心詢問房東,開始誰也不講, 後來大家被縣長親切的態度感動了, 才說出黃營長佔用了房東一間準備要娶媳婦的 “ 新房” 的事。 葉縣長聽後找到黃營長, 以嚴肅又和靄的口氣勸他搬家, 說:“ 黃營長, 如果找不到地方, 可以搬到我那去住嗎! “ 這位營長很快就搬出了 “ 洞房” 。第1 次東征後, 廣東國民政府各系軍隊相繼統一改編為國民革命軍。 不久, 竄逃在閩贛邊區的陳炯明叛軍, 乘東征軍回師廣州, 平定楊(希閔) 、 劉(震寰) 叛亂之機, 再次竄回韓江、 東江地區, 盤踞惠州。 25 年10 月國民革命軍進行第2 次東征。 葉劍英率新編團參加這次東征, 再立戰功。 十一月,東江平定, 廣東革命根據地基本統一。 後來, 葉劍英部改編為教導團, 任團長, 後任師參謀長, 直至興師北伐。
揮師北伐 通電討蔣
兩次的東征勝利, 使葉劍英深深地思考這樣一個問題: 為什麼過去幾年數次征討陳炯明、 林虎等叛軍, 戰果不大, 而這兩次不到數月時間就把數萬之眾的陳逆叛軍打得落花流水? 他逐漸領悟到這樣一個道理: “ 非革命不足以圖存; 非建造有主義、 有組織、 有力量之黨, 不足以言革命。” 不過, 這個黨已不是日益腐敗分化的國民黨, 而是中國共產黨。1926 年7 月, 廣東國民軍開始北伐。 北伐中, 葉劍英任中路第一軍總預備隊指揮部的參謀長, 總指揮是國民黨老右派王柏齡。由於王柏齡與一師代師長王俊不聽葉劍英的勸告, 招致戰鬥失利, 部隊受到損失, 蔣介石聽說後特意召見了葉劍英。蔣介石一見面, 寒暄幾句就說:“ 你來了, 好, 現在一師無人勝任指揮, 你就當一師師長葉劍英感到很突然, 不知他是什麼意思。 這個人反共傾向越來越明顯, 怕靠不住, 就藉口說:“ 我身體不大好, 等打完仗再說吧。 我還是願當參謀長。”平定江西后, 蔣介石將孫傳芳部的俘虜集中到吉安, 有六七千人, 編為新編新二師, 又委任葉劍英為師長。蔣介石如此欣賞葉劍英, 不單是看重他年輕有為, 才華出眾, 更為重要的是因為他曾追隨孫中山周圍, 深得孫中山、廖仲愷的器重, 在廣東地區和粵軍中頗有影響, 思想上又比較進步, 所以想把葉劍英拉過去, 一舉兩得, 一來為己效力,二來免得為共產黨所用。 然而蔣介石的這個如意算盤卻打錯了。葉劍英領導的新編師成分複雜, 但軍官大多是黃埔軍校畢業生, 有許多人是共產黨員(身份沒有公開) , 當時吉安的革命氣勢也很盛。 生活在這個革命環境中, 進一步受到共產黨的影響, 葉劍英的思想傾向也更加進步。1927 年4 月12 日, 蔣介石終於撕破偽裝, 在上海發動了反革命政變。寧漢對立, 何去何從? 這是擺在每個革命志士面前的大問題, 必須迅速作出抉擇。 在這個歷史緊要關頭, 葉劍英毅然決定“ 棄寧歸漢” , 走上革命反蔣的路。 “ 革命成功階級滅,慰祝蒼生樂大同。” 這是葉劍英的革命理想, 為革命可拋棄功名富貴。
這個身在敵營中的革命者, 親手起草了一封 “ 通電全國討蔣” 的電文, 宣佈與蔣介石徹底決裂。葉劍英的反蔣電文, 使軍界大為震動, 蔣介石聽說後將信將疑, 待弄清事實真相, 葉劍英已離開吉安到武漢去了。在武漢, 葉劍英隨張發奎的部隊參加了第二次北伐, 攻打奉系軍閥, 獲勝後任第四軍參謀長 (軍長黃琪翔) 。葉劍英隨師返回武漢後, 形勢日益惡化。 1927 年7 月15日, 汪精衛在武漢發動反革命政變, 蔣汪“ 寧漢合流” , 大肆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 這使葉劍英又一次受到了反面教育, 更加相信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當時, 第四軍內共產黨員和進步青年最多, 張發奎、 黃琪翔對共產黨的態度也較接近。 葉劍英結識了更多的共產黨員, 直接受到黨的更多的教育, 入黨的要求更強烈了。 第四軍政治部有一位1925 年入黨的共產黨員李安, 與他是老鄉,交往密切。 葉劍英懇切地向他吐露心聲, 第二次向黨提出入黨申請。李安向周恩來作了彙報, 周恩來當即表示, 這個人我瞭解, 可以入黨。 黨組織經過慎重考慮, 認為葉劍英受到長期的嚴峻考驗, 符合一個共產黨員的條件, 便於27 年7 月批准他為中國共產黨正式黨員。 不過, 當時非常秘密, 很少有人知道, 直到9 月在江西萬安因工作需要, 才第1 次通知他參加教導團共產黨的會議。“ 人生貴有胸中竹, 經得艱難考驗時。” 葉劍英這兩句詩表達了他對共產主義的堅定信仰, 也是他從找黨到入黨, 走過曲折道路, 經過長期考驗的生動寫照。從此, 葉劍英拋棄高官厚祿, 從國民黨的一個高階軍官逐漸成長為一個共產黨的優秀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建立了豐功偉績, 作出了不朽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