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發生了一件非常讓人不能理解的事情,那就是號稱擁有歐洲最強大陸軍的法國,在一個多月的時間內就拱手投降了,堪稱世界戰爭史上的一段奇聞。
事實上法國在當時的實力應該排在德國、蘇聯、英國之後,但也絕不是不堪一擊,那麼它失敗的如此之快,問題出在哪裡呢?
首先可以肯定地是,法國軍隊在實力上和德國軍隊存在著巨大的差距。這個差距是全方位的。在新的戰爭思維上,法國與德國差了基本一代。德國開始使用大規模的裝甲部隊作戰,而法國還只是把坦克做為輔助力量使用,德軍對於法軍,不能說降維打擊,但在戰術思維上可以說是存在代差的。德軍雖然經歷了急速的擴軍,軍隊個人素質是比不上一戰時的德軍,但戰術上的進步,基本上彌補了這個短板。
國力上,法國和德國也存在著差距。就以戰爭必需的重要物資鋼鐵來說,法國年產僅兩三百萬噸,而德國卻有上千萬噸。在軍隊的動員上,法國軍隊基本上已經屬於竭澤而漁了,當戰事危急之時,英軍指揮官詢問法軍的預備隊在哪裡,法軍高階將領則回答說沒有。相比於德國,法國人口要少,而且經過一戰,大量青壯年戰死,也影響到了下一代的繁衍,適齡人口的不足直接影響到了軍隊的數量。
從戰事本身來講,法軍先是坐在戰壕裡看著德軍在東線打敗波蘭,沒有一點求戰的慾望。然後又躲在馬奇諾防線裡抵擋德軍,不想被德軍大規模的穿插,一舉擊潰了聯軍的防線。雖然這個過程中,聯軍只傷亡了8萬多人,但整個法軍,不止是防線,心理上都已經崩潰了,一路上都是主動投降的法軍,以至於德軍要求投降法軍不要擋路。
法軍的崩潰,一是戰術上的落後導致了德軍的勢不可擋,法國的戰略縱深不大,人力資源也不豐富,不能像後來的蘇聯那樣以空間換取時間進行抵抗;再就是經歷了慘烈的一戰後,法國雖然獲勝,但舉國上下都瀰漫著厭戰的情緒。法國對於德國早期的綏靖政策,除了想引禍水東流外,國人的厭戰情緒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而德國一戰後的遭遇,激起了廣大民眾的憤慨,他們渴望擺脫那些強加在身上屈辱,反映在戰場上就是士兵士氣的高昂。雙方士氣的反差之大,也體現在了法軍大批的投降上。
總的來說,法國的投降,表面上是由於軍隊實力的落後和國力上的差距,實際上更主要的是法國整個社會對於戰爭的厭惡。一戰的痛苦經歷還未消除,一旦遇到挫折,基本上整體都崩潰了,這時也就只有投降一條路了。在德國的閃擊戰下,法國投降的時間自然也就大大的提速了,因此才出現了令世人瞠目結舌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