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湖北省與周邊各個省份區劃調整的故事,例如河南省、湖南省、陝西省等等。今天,我們聊聊與安徽省之間的區劃調整。當年,隸屬於安徽省的英山縣,從安徽省劃入了湖北省管理。最終,隸屬於湖北省黃岡市管理。一個問題出現了,幾百年來都隸屬於安徽省的英山縣,為何劃入了湖北省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聊聊安徽省與湖北省的歷史。安徽省與湖北省都隸屬於中部六省之一,但兩個省的情況完全不同。湖北省位於華中地區,屬於長江中游地區。安徽省則橫跨了幾條河流,屬於江淮地區。按照地域,又屬於華東地區。因此,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兩個省之間並沒有太深的聯絡。其實,兩個省屬於相鄰的省份,兩省部分地級市相鄰。
在古代歷史上,由於交通、通訊等方面的限制,兩個地區的聯絡基本上依靠水路運輸。例如各種貨物從武昌順流東下,能夠抵達安徽省的安慶等地。13世紀中期,北方的元朝崛起以後,在幾十年時間裡,先後消滅了大金國、西夏國、大理國、南宋等政權,建立了一個不可一世的龐大王朝。但隨著疆域面積的擴大,缺乏地方管理經驗的元朝,開始發愁了。
看著地圖上密密麻麻的幾百個州府、幾千個縣,各種錯綜複雜的人口、耕地、糧食資料,讓元朝一臉懵。因為以耕地來說,分為水地、旱地,每一個型別又分為好幾個等級。依靠唐宋兩朝的州縣兩級區劃,根本就忙不過來。唐朝的15道和宋朝的23路,都有自己的問題。最後,元朝結合宋朝23路的經驗,加上自己的需要,總結了金國行尚書檯的模式。
最終,形成了行省制度,把全國劃分為10個行省。例如甘肅行省、四川行省、江西行省等等,當時,湖北省隸屬於湖廣行省,安徽省的大部分地區則隸屬於河南江北行省。在元朝統治時期,英山縣隸屬於六安州管理。湖廣行省的面積很大,包括了湖南、湖北、廣西全境,以及廣東、貴州的部分地區。
元朝雖然建立了行省制度,但各方面的問題很多,例如區劃不合理、管理機構粗獷等等。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後,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在元朝行省的基礎上,進一步調整了區劃。到了明成祖朱棣遷都以後,明朝形成了南北直隸與13個省的區劃。不得不說,我國很多省份的大體區劃,都是明朝統治時期確立的,例如江西省、福建省、浙江省等等。
與當代的區劃相比非常接近,但湖北省、安徽省屬於例外。在明朝統治時期,繼續沿用湖廣省的名稱,明朝的湖廣省相當於湖北省、湖南省兩個省。至於安徽省,當時隸屬於南直隸,英山縣隸屬於南直隸下轄的六安州管理。英山縣的地質結構非常複雜,自古就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說法。也就是說,英山縣的地形以山地和丘陵為主,耕地數量比較有限。
由於地質結構複雜,六安管理的過程中,難度很大。17世紀中期,清朝確立自己的統治以後,根據自己的需要,對各個省份進行調整。最終,形成了內陸18個省的區劃格局。南直隸的地位下降,更名為江南省。到了康熙皇帝在位時期,鑑於江南省的面積太大,不便於管理。江南省被拆分為安徽省、江蘇省,英山縣隸屬於安徽省六安州管理。
與此同時,處於湖廣省的管理難度。湖廣省被拆分為湖北省、湖南省,至此,湖北省與安徽省成為了鄰居。1912年,清朝滅亡以後,我國進入了軍閥混戰階段。當時,各地區的經濟遭到了很大的破壞。在自然區劃上,英山縣與湖北省東北部的蘄州、羅田等地區系屬一體,尤其是以流域來論,如縣內東河和西河在縣城南匯合流入白蓮河水庫,是為浠水上游。
1932年,出於當時的實際需要,英山縣被劃入湖北省代管。到了1936年,出於“以為謀求永久治安及行政便利起見,亦有將皖屬英山縣正式改隸鄂省之必要”的原則,英山縣被正式劃入了湖北省管理。一轉眼到了40年代末期,隨著大規模戰爭的基本結束,我國進入了戰後重建、恢復生產、經濟建設的階段,一系列重要專案先後開始。
當時,從地質結構、水源、風俗等各方面來說,英山縣都沒有重新劃入安徽省的需要。因此,建國之初,英山縣隸屬於黃岡專區、黃岡地區、黃岡地級市管理。目前,英山縣下轄了8個鎮和3個鄉,人口接近40萬。由於位置便利,從英山縣前往安徽省、江西省,都是非常方便的。
關於我國各地區劃調整的一系列故事,還有很多。作者在以後的文章中,和大家慢慢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