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關於建國初期各個省份區劃調整的故事,例如河北省與遼寧省、河南省與湖北省等等。今天,我們聊聊山東省與江蘇省之間的區劃調整。眾所周知,江蘇省北部與山東省南部相鄰,在50年代,山東省與江蘇省之間,曾經出現了一系列關於區劃調整的故事,例如山東省50多個村莊,曾經劃入了江蘇省管理。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聊聊山東省和江蘇省的歷史。山東省和江蘇省都屬於沿海省份,也是我國的人口大省、經濟大省。在漢朝統治時期,全國被分為13個州。當時,山東省大部分地區隸屬於青州。此外,江蘇省的北部,則屬於徐州。江蘇省的南部,當時屬於揚州。其實,蘇北地區的風俗、飲食、口音等各方面,更接近於北方地區,例如河南、山東。
13世紀,北方的元朝迅速崛起,在幾十年時間裡,先後消滅了大金國、西夏國、大理國、南宋等政權,建立了一個疆域面積遼闊的王朝。隨著疆域面積的空前擴大,如何管理各個地區成為了難題。因為,元朝缺乏地方管理經驗。面對這樣的局面,元朝有點不知所措。地圖上密密麻麻的幾百個府、幾千個縣,到底應該如何管理呢?
唐宋時期的州縣兩級區劃,對於元朝並不合適。宋朝設立的23路,屬於監察區,也不合適。最後,元朝結合了宋朝23路的經驗,在金國行尚書檯的基礎上,進而推出了行省制度。例如湖廣行省、四川行省等等,就是這一時期出現的。當時,江蘇省北部,隸屬於河南江北行省管理。其中,徐州府的位置至關重要。徐州東襟黃海,西接中原,南屏江淮,北扼齊魯。
在古代歷史上,對於南北政權來說,徐州、荊襄、漢中三個兵家必爭之地的得失,直接關係到政權的存亡。對於北方政權來說,一旦控制了徐州地區,進而染指兩淮地圖,退而拱衛山東、河南。對於南方政權正好相反,喪失了徐州,北方政權的騎兵,能夠一直頂到長江邊。獲得徐州,則能夠進攻中原或者齊魯。換而言之,雙方都輸不起。
元朝雖然設立了行省制度,但問題也很多。首先,各省的區劃不合理,管理難度很大。第二,地方機構重疊,而且地方將領權力太大。到了元朝末期,行省制度幾乎崩潰。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明朝以後,在元朝行省的基礎上,結合原來的經驗教訓進行調整。14世紀初期,朱棣遷都以後,明朝逐步形成了南北兩直隸13個省的區劃。
其中,南直隸相當於現在的安徽省、江蘇省,北直隸相當於現在的河北省。不得不說,我國很多省份的區劃輪廓,都是在明朝統治時期確立的。例如河南省、山東省、山西省等等,與現在的區劃非常接近了。17世紀,清朝逐步確立自己的統治以後,在明朝行省的基礎上,進一步調整了區劃。最後,形成了內陸18個省的區劃模式。
其中,南直隸的地位下降,更名為江南省,北直隸更名為直隸省。後來,清朝根據江南省太大等問題,康熙皇帝在位的初期,把江南省拆分成了安徽省和江蘇省。截至這個時候,江蘇省與山東省屬於鄰居,微山湖地區的水域,由兩個省共同管理,類似於太湖的模式。1912年,清朝滅亡以後,我國陷入了軍閥混戰時期。當時,山東與江蘇,隸屬於不同的軍閥集團。
在這樣的環境下,根本不可能調整區劃。一轉眼到了建國初期,根據當時的需要,江蘇省被分為了蘇北行署區、蘇南行署區。此外,南京市被臨時提升為直轄市,成為建國初期的10多個直轄市之一。與此同時,蘇北地區的徐州等7個縣市,被臨時劃入了山東省代管。行署區屬於建國初期的臨時性區劃,等同於現在的省份,當時,還出現了川西等行署區。
進入50年代初期以後,戰爭結束,戰後重建和經濟建設工作全面鋪開,一系列重要專案開始。過分複雜的區劃,反而不利於經濟發展。因此,1952年,蘇北、蘇南行署區,重新合併為江蘇省,南京重新成為了江蘇省會。與此同時,劃入山東省代管的7個縣市,重新還給了江蘇省。在一切穩定下來以後,江蘇與山東開始劃分微山湖水面的管理問題。因此,微山湖一直有兩個省管理。
為了更好的管理微山湖,山東省濟寧專區,專門設立了微山縣。1953年,江蘇省沛縣的15個村莊,被劃入了山東省微山縣管理。1954年,江蘇省贛榆縣的2個村莊,劃入了山東省臨沂專區日照縣管理。與此同時,山東省臨沂專區的7個村莊,劃入了江蘇省東海縣管理。菏澤專區單縣的2個村莊,劃入了江蘇省碭山縣管理。
1956年,山東省微山縣將黃山島和周圍25個村莊,全部劃入了江蘇省徐州專區管理。但在此之後,微山湖的湖面,由山東省微山縣管理。其實,這讓作者想到了太湖的劃分模式,出現了“湖州不管湖”的情況。到了1971年,山東省臨沭縣的20個村莊,劃入了江蘇省的贛榆縣和東海縣。至此,兩省交界地區的區劃,徹底穩定下來。
透過統計,山東省陸陸續續把54個村莊,劃入了江蘇省管理。當然,江蘇省陸陸續續將20多個村莊,劃入了山東省管理。此外,山東省還獲得了整個微山湖。
關於我國各地區劃調整的一系列故事,還有很多。作者在以後的文章中,和大家慢慢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