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的地域劃分中,沿著黃河沿岸有三個重要的城市。
---洛陽、開封、鄭州。
自從元朝開始,開封就長期作為河南的行政中心而存在,並且深刻影響了河南的經濟。
但是,新中國建立之後,關於河南省會的問題卻成為了地方領導急需要考慮的一個問題,不少人紛紛提出遷移省會計劃,以緩解河南地區的經濟壓力,更為河南未來的發展長遠考量。
關於河南省會的遷移問題,有著多方面的考量。
開封的地理位置
先給大家看一張地圖。
這張地圖,呈現的是截止到1948年時候的全國鐵路交通要道分佈圖。地圖上面我們能夠清晰地看到,日本經營東北時,在東北地區修築了密密麻麻的鐵路網,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後,東北仍舊是全國鐵路系統作為發達的地區。
這一點,全國的鐵路系統甚至都無法和東北地區相比擬,這也是新中國成立之初,東北成為全國強悍重工業基地的重要原因。
一方面,東北保留著原來完善的工業體系,另一方面東北則有著完善的鐵路網能夠方便各地呼叫資源。
正因如此,鐵路對於一個城市的發展才顯得更加重要。
相比而言,開封的位置就略顯尷尬。
在抗戰年代,貫通南北的主要鐵路就是西邊的平漢鐵路、東邊的津浦鐵路。
這兩條鐵路中,一條從北京通往武漢,一條從北京通往南京。而開封的位置卻位於京漢鐵路的右翼,因為當時將京漢鐵路在中原地區的交通樞紐放在了鄭州。
鄭州也為此成為抗戰年代,中原地區唯一的一個交通樞紐。
在戰爭年代,鄭州和開封一直都是兵家必爭之地,因為它們彼此一個處在京漢鐵路上,另一個則處在京漢鐵路右翼八十公里的地方。
但是,到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鄭州因為處在京漢鐵路這條中部地區唯一的一條南北大道上面,其核心優勢很快凸顯出來。
1951年,毛澤東收到河南省委領導的建議信函,希望將河南的省會由開封轉移到鄭州。
這封信在當時引起了毛澤東的高度重視,因為那時候的中國恰好處於恢復經濟的關鍵時刻,任何一個地方省會的遷移都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大事,這件事情必須經過慎重考慮。
工業化佈局時代
1949年,10月1日。
新中國正式宣告成立,隨著新中國的成立,恢復國民經濟,儘快步入工業化社會就顯得極為重要。
我國剛剛從一百多年的戰爭泥潭中解脫,開始鼓足幹勁全面推行工業化建設。
那時候,在新中國的國民經濟中,農業比重高達58%,但是其工業比重僅有19.5%,這個資料也就驗證了新中國在成立初期,幾乎是一個尚不具有完整工業體系的國家。
這組資料也意味著,當時中國的財政來源大多依靠農業收入,也就是說維繫國家運轉的群體是廣大的農村百姓,此時的城市居民上沒有能力,也沒有機會可以為國家的財政來源貢獻自己的力量。
城市的經濟狀況幾乎就是二手的經濟,所有的來源仍舊是嫁接農村經濟。
國家工業化的目的,第一就是為了改變我國單一的經濟來源,第二就是儘快發展工業化,讓城市成為國家經濟的重要支柱,更為重要的是,隨著工業化的推行,我國可以完美的解決城市人口的就業問題,也可以憑此建立起強悍的軍工企業,進而發展國力。
在工業化體系形成的過程中,我國不僅能夠擺脫單純依賴落後的農業經濟,還能夠憑藉工業經濟激發整個國家的社會潛力。
要知道,從十八世紀六十年代開始,西方國家早已經經歷了兩輪的工業革命,一個國家沒有完整的工業體系,就永遠無法激發這個社會的蓬勃生產力。
它同時也意味著,在這樣的國民經濟狀況下,國家無法為民眾解決工作問題,大多數人只能呆在農村從事農業。
從1950年開始,國家開始進行全面改革,制定國家財政大一統政策,統一全國財政市場,利用國家力量推動一窮二白的新中國慢慢走向工業化程序。
從上世紀的五十年代開始,蘇聯在中國工業化發展道路上作出了巨大的努力,新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中,蘇聯設計援建的重點工業計劃有156個,中國自己規劃建設的工業專案有694個。
當年,河南地區就承接了156個重點計劃就有10個工業專案。
洛陽:第一拖拉機廠 、滾珠軸承廠 、礦山機械廠、有色金屬加工廠、柴油機廠、熱電廠
鄭州:鄭州熱電廠
焦作:中馬村煤礦
平頂山:二號礦井
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
除此之外,鄭州、洛陽是兩個重要的煤礦開發地區,而且國家又投入資金修復曾經在中原戰場中被破壞的兩地鐵路。
還有一項計劃十分的重要,國家還必須大力根治黃河、淮河兩個水系的堤壩。
我們分析一下國家一連串的計劃,其實其意圖也非常明顯,這些工業專案沒有開封的份兒,並不意味著國家在河南地區開始推行工業化建設的時候,就已經放棄了開封,準備重新選擇河南的省會。
那時候國家的意圖很明顯,開封中心以及開封東部大片地區因為黃河、淮河水系的破壞,壓根沒法有效發展,必須完全治理後才能推動地方經濟發展。
最為折中的辦法就是利用洛陽、鄭州兩地的鐵路優勢,儘快發展地方經濟,開足馬力搞建設。
開封地區劣勢
1938年,5月。
日本佔領徐州之後,大軍開始進入河南境內,蔣介石自知無法抵達日本軍隊,便下令讓士兵炸開了處於鄭州東北部的花園口,製造了戰爭年代中,重要的歷史大事件。
---花園口決堤。
此處黃河堤壩被國-軍炮擊炸燬,擴大為一條近四百米的黃河水口,河水蔓延河南、安徽、江蘇三個重要的省份,其核心黃泛區55萬平方千里的地方成為了沼澤。
關鍵是,從古至今黃河氾濫必定湧入淮河河道,歷經九年的時間,其下游的所有水系全部被貫通。
黃河氾濫的核心區,河南東部地區有一百多億噸的泥沙堆積,致使其核心區域的地面高度平均提升了3-6米,其餘低窪地區幾乎成為永久性的鹽鹼地,陷入糧食絕產的地步。
這場災害所造成的後果,一直持續到了1947年,三省人民水患災禍才得以慢慢緩減。
但是,這也造成了開封中心以及開封以東遭受巨大的災難。
河南三霸中,洛陽到開封的地勢情況,幾乎從五百米的高驟然降落為一百米,因為開封平均地勢較低,花園口決堤,導致其經濟十分疲軟。
此時的鄭州,憑藉國家配備的優質工業專案資源,已經具備了彎道超車的黑馬潛力。
洛陽、鄭州、開封可以說是黃河沿岸上的絕對河南三霸,從新中國成立的那一刻起,這三座城市都經歷過戰爭的破壞,三者幾乎處於同一起跑線上。
但遺憾的是,開封在國家進行資源配比的時候,落在了鄭州、洛陽的後面。
關於開封還有一個致命的短板:
---地方資源匱乏。
開封當時的情況並不樂觀,在開封境內幾乎沒有可用的自然資源,煤炭資源因為掩埋太深,暫時沒有開採能力,更沒有開採價值。
而反觀鄭州,鄭州的煤炭儲量共有50億噸,即便在今天仍舊是全省第一。
國家當初以洛陽、鄭州為核心,另設兩個煤礦,其核心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深層煤炭資源一定程度上等同於不可開採資源。
河南地區在大力配合國家發展經濟的同時,在辦事方面卻異常不方便,交通大動脈在鄭州是核心點,而所有的工業產業又都集中在河南的西部,當時的領導經常處於跨城辦公狀態。
1952年,8月。
河南省給中央政府寫信,裡面更是提及到了具體的原因:
“我省省會原於開封,鑑於位置偏於全省東部,指導全省工作,多方不便; 鄭州市則為中原交 通中樞,為全省經濟中心,將來發展前途尤大,如省會遷往該市,則對全省工作指導及上下聯絡均甚便利,對該市發展也大有裨益。”
兩個月以後,收到來信的毛澤東,親自來到河南視察,終於看到了被黃沙席捲,一片荒蕪的開封。
他首要視察的地方就是登上了開封的高塔眺望黃河,以及開封周圍的環境。
在高塔上面,他說:
“來過開封的人都說這裡風沙很大,這回我算親身領教了。遠望黃河堤防是光禿禿的,鐵塔周圍也是光禿禿的,龍亭周圍還是光禿禿的,一出北城,沙丘比城牆還高,黃沙要把開封城吞沒了。
這是國-民-黨遺留下來的,你們要在綠化上多動腦子,打一場持久戰,每年都栽些樹 , 情況就會一年比一年好些 。
對於鐵塔和龍亭 也要很好修繕一下,以改變這種破舊不堪的樣子。龍亭很適中,鐵塔也在市內,把它們修好,多種些樹木花草,再把黃河水引來,將龍亭兩旁這兩個湖疏通一下,栽些藕 ,一 來可供遊人觀賞荷花,二來可供應群眾一些鮮藕,豈不是兩全其美嗎? ”
我們可以想象,當年的花園口決堤不僅禍害的是三省,開封最為河南省的省會迅速衰敗下去,從沒趕上國家工業化佈局資源的那一刻起,這座城市就被鄭州、洛陽遠遠的甩在了身後。
毛澤東此次視察之後,就親自敲定了河南省會西遷的大政。
河南省委進行省會遷移的目標也同樣很明顯,就是為了配合國家經濟發展,集結一省力量大力發展工業。
在全國鍊鋼,大力發展重工業的時代裡,想要完美配合國家大策,尋找合適的能源城市就顯得相當的重要。
鄭州新省會的建設的曲折
河南當初在將省會前往鄭州的時候,仍舊遇到了不少的困難。省會轉移在當時並不是一件小事情,開封因為在歷代王朝擔任行政中心,其周圍的配套設施相當的完善。
1953年,鄭州被確認為新省會的稽核透過之後,蘇聯專家穆欣對於鄭州未來的發展規劃做了具體而又詳細的城市建設規劃。
穆欣的城市設計圖中,將鄭州火車站作為了鄭州的亮眼名片,然後沿著主軸線建設鄭州政府辦公大樓,這條軸線周圍作為政府的配套設施慢慢發展建設。
但是,蘇聯人在建築物的空間構造中,並不講究方位佈局。
當時沿著這條軸線,很多東西都呈現出千變萬化的方位佈局,東北、西南、西北、東南走向應有盡有,而且沒有人敢質疑這位蘇聯專家的城市佈局設計。
1954年,春季。
河南省委書記潘復生前來鄭州視察新省會的建設情況,他發現了這種方位佈局的嚴重問題,指出蘇聯專家的這種設計並不符合中國國內自己建築方位佈局。
潘復生馬上召開了相關會議,發現在蘇聯人的指導下,省會建設工作進度緩慢,而且沒有統一領導,對於此次建設工作造成了重大的阻礙。
他主張採用中國傳統的城區坐北朝南佈局,同時重新組建工程領導小組,終於在一年的時間裡順利完成了新省會的建築工作。
1954年,8月8日。
河南省委在這個大吉大利的日子裡開始了省會西遷工作,並且於年底順利完成了整套機關部門的搬遷工作。
鄭州作為河南省會的優勢
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因為經濟的長期疲軟,我們尚沒有經濟能力大興鐵路建設,其核心仍舊是依靠現有的鐵路慢慢發展,鄭州因為和長江重要城市武漢直接貫通,對於自身經濟的發展具有極大的作用。
而且,挑選鄭州作為省會還有一個長遠的打算。
鄭州的位置,在洛陽和開封的中間,洛陽和鄭州雖然同樣都拿到了國家的第一批工業專案,但是因為最後將鄭州定為省會的作用,洛陽在一定程度上的經濟輻射作用比不過鄭州。
居於兩者中間的鄭州不僅可以協同洛陽在較短的時間內實現經濟的崛起,而且可以協同東部的重要城市開封一起成長。
大家其實看一下鄭州所處的位置,大抵就能夠明白,當時毛澤東為何會同意將河南省會開封搬遷到鄭州,而且還親自前來視察了開封的整體城市面貌。
鄭州所在的位置,整體上居於河南的北部。
可能很多人會問,既然國家重新選擇河南省會,為何不將其選擇完全中間的位置,例如在河南區域中處於絕對居中的位置許昌?如此豈不是更加容易以中心點達到輻射四州城市的目的?
但是大家要明白,這樣做可以做到很好的單省單市經濟發展上的相對平衡,可我們以普通人的思維想一下,誰在困難情況下不都是做最優的選擇嗎?覺得不會考慮全面均衡發展。
小的時候,我家鄰居一共有九個孩子,那時候雖然提倡多生,但是這種情況還是少見,正因如此,孩子眾多給這個家庭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這家人的孩子漸漸上了初中以後,父母壓力巨大,只能這種選擇,讓學習好的孩子步入高中,學習成績相對差的只能折中委屈孩子外出打工。
後來,我和他家老七是同學,他經常和我說自己的幾個姐姐抱怨當初父母不讓她們上學,一想起這件事情他總會感覺對於姐姐不公平。
家庭有時候和城市有著共同性。
試想許昌作為一個普通的城市,沒有任何的工業基礎,甚至連發展自身經濟的能力都沒有,利用如此一個不具有地理、經濟優勢的城市,國家將其省會選在中心完全屬於從頭開始,重新造城,這樣無異於飲鴆止渴。
那時候的新中國經濟已經相當疲軟,可以動用的財政撥款也相當的有限,最好的辦法就是挑選像洛陽、鄭州這樣的底子比較不錯的好學生。
他們既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和未來發展潛力,又能保證新省會的順利建立。
洛陽因為地處河南北部靠西的位置,選它作為省會,一定會造成河南後續經濟發展的西向失衡。
將其選定為河南以北的中心位置,是因為要利用洛陽、鄭州的雙城經濟優勢,帶領開封這個落寞的河南省會重新崛起經濟,同時配合華北城市群石家莊、濟南,刺激全國經濟的活力。
河南南部地區的城市群如何帶動?
大家別忘了,河南南部緊鄰著絕對強悍的一流經濟重鎮武漢三鎮。以武漢當初南方經濟霸主的地位,可以輕而易舉地啟用河南南部的經濟。
大型的經濟重鎮雖然有著強大的虹吸效應,在一定程度上弱化著周邊的經濟,但是經濟的對沖仍舊可以進行,所有虹吸效應的產生幾乎都是在一個經濟高速發展的階段,像此類經濟初始發展階段,武漢很難對河南南部地區產生巨大的虹吸效應。
舉個例子,就算北京作為首都具有超強的虹吸效應,但是外圍的河北城市仍舊可以想到北京經濟發展帶來的巨大紅利。
這也是,當時鄭州被毛澤東親自敲定為省會的重要原因。
看一看,當年毛澤東當年對於河南的這波微操,如何影響了河南的命運?
河南無論是在全國的表現,還是地方上各市的發展,在發展七十多年後交上了一份滿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