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勁松原創
前面講了,我們要做一個真正的好人,同時多親近好人,儘量和小人保持一定的距離。那對於不善良,甚至很自私的人,我們該如何相處呢?
首先,我們應該知道:實際上,這個世界上沒有好人和壞人,只有做了好事的人,和做了壞事的人(柴靜《看見》)。人的本性是自私的,沒有絕對的好,也沒有絕對的壞。善與惡不是按照人來分的,它存在於我們每個人的心裡。我們只要找到對的方法,他就能展示善的一面。同樣的,我們按照不當的方式與之交往,他就會展示惡的一面。
《水滸》中的孫二孃、張青是好人嗎?當然不是,他們開黑店,賣人肉包子,現在看就是惡魔,但就是這樣一對惡魔夫妻對武松卻是有情有義,為什麼呢?因為他們認可武松的為人,認可武松的行為方式。
按照激勵理論,人性可以看成是一個黑匣子,正確的激勵,反饋就是善;不正確的激勵,反饋就是惡。正如韓愈在《馬說》中所講,即使是一匹千里馬,如果“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那它也不能發揮出其“行千里”的特長。
所以,我們要找和各種人交往的正確方式,並且這種方式,隨人而變。正所謂“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如果只會說一種話,那你的生存空間就很小。有些人吃硬不吃軟,有些人吃軟不吃硬。有的人好財,有的人好色,有的人見利忘義,有的人義薄雲天。有的人最痛恨別人騙他,只要你說實話,違規也不予計較。有的人只要有利,什麼事都能幹。所以,人際交往中就有大智慧。
下面講幾個小故事,從這幾個小故事中,我們來體會如何與人交往。
故事一:紅軍長征中,許世友帶領騎兵師經過一個村子叫雲霧寨,此寨憑險而居,地處紅軍北上的咽喉之地。寨主武藝高強,智勇雙全,手下一百多名能騎善射的勇士。寨主擺了一個擂臺,提出只有破了擂臺,方可透過。許世友深知強攻必造成不小的傷亡,於是親自上臺打擂,最後不僅成功透過而且,寨主大排宴宴,親自相送。
這個故事中,許世友憑藉自身過硬的功夫,找到了最合適的方式激發了寨主心中的善,從而化敵為友, 順利通行。
故事二:姚崇和魏知古是唐玄宗的兩個宰相,姚崇曾有恩於魏知古,但後來因為政見不合,魏知古對姚崇有意見,一直想找機會扳倒他。有一次,魏知古主持選官,姚崇的兩個兒子介紹幾個朋友給魏知古。魏知古就把這件事彙報給了玄宗皇帝,說姚崇以權謀私。玄宗很生氣,他試探姚崇說:“你當丞相這麼久了,朕還沒關照過你的兒子,你有幾個兒子啊?”姚崇馬上明白怎麼回事了,他坦誠到:“臣有三個兒子,兩個兒子在洛陽工作,這兩個兒子臣沒有教育好,他們慾望太多而不謹慎。我猜他們一定是找魏知古辦什麼事了吧?”玄宗一聽大吃一驚,說:“你怎麼知道?”姚崇回到:“我早年曾幫助過魏知古,我的兩個兒子一定認為他會知恩圖報的。”玄宗皇帝聽了,很高興;非但沒有治罪姚崇的兩個兒子,還認為魏知古忘恩負義,把他貶了官。
上面的故事中,姚崇面對玄宗的試探,作出了正確的反應——坦誠相告,這非常符合玄宗皇帝的價值觀,玄宗很滿意。這激發了玄宗皇帝心中的善,他非但沒懲辦他的兒子,反而對他更信任了。
故事三:李鴻章的孫子李國傑許給青幫老大杜月笙和張嘯林一條船“江寧號”,後來請斧頭幫幫主王亞樵幫忙,又許給了王亞樵,於是,杜月笙和王亞樵起了紛爭。張嘯林建議幹掉王亞樵,杜月笙說:“王亞樵最擅長的就是暗殺,我們就是得手,他的眾多手下也會替他報仇,到時候,我們時時刻刻都會成為被暗殺的物件,我們還要不要拋頭露面了?少個冤家少份仇,多個朋友多條路,為了一條船,和王亞樵這樣的人鬧翻,不值得,我看,我們不如就做個順水人情 ,把船給他算了。”
於是,杜月笙親自來到碼頭,向王亞樵解釋說:“這是一個誤會,李國傑將船先許與您,後又許給張嘯林大哥,此事是李國傑從中使詐,也怪我的手下沒弄清楚。你我同在這裡謀生,大家都不容易,抬頭不見低頭見,來日方長,還望我們彼此相諒,互相提攜才好。”
王亞樵十分清楚,李國傑是將船先許給張嘯林,後許給自己的。杜月笙這樣說的目的是給自己臺階下,所以,也就見好就收,與杜月笙握手言和。
後來,杜月笙解釋這件事的時候說:“王亞樵是窮光蛋,惹了事一拍屁股拔腿就走,咱們可是有家有當,惹了他,今日放你一把火,明天殺你一個人,是很划不來的。”杜月笙看似退讓了,但實際上利益得到了最大化。
在這個故事裡,杜月笙審時度勢,明察秋毫,找到了最合適的處理方式;最終以退為進,與王亞樵化敵為友,實現了利益的最大化。
要說人際關係的高手,我最佩服的人是唐朝名將郭子儀。他不僅為人正直,宅心仁厚,還幹了一番大事業,造福了天下百姓。而且,他是歷史上少有的富貴功名壽五福俱全的人。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用四句話評價他:“功蓋天下而主不疑,位極人臣而眾不嫉,窮奢極欲而人不非之,天下以其身為安危殆三十年。”
平定安史之亂之後,郭子儀的功勞很大、威望也很高,被封為汾陽王。他的王府氣勢磅礴,彰顯著富貴之氣,府內的造型設計十分清幽。郭子儀卻很小心謹慎,下令王府以後不準關門,百姓們可以隨便進去參觀,百姓們一聽非常高興,每天都有很多人進府參觀。
他的兒子不明白,便問父親為何要這麼做,郭子儀回答說,這是為了躲避災禍,開啟大門代表著沒有秘密,更沒有想要謀反的意思,向天下人表明自己的光明正大,若是大門緊閉,就會給那些奸佞之人以可乘之機。一旦遭到誣陷,就會百口難辯。他的兒子一聽,恍然大悟。
郭子儀對待同僚一向真誠直爽。但對待小人,卻從不真誠待之,而是投其所好,隨機應變。那時候,有一個小官叫盧杞,此人長相醜陋,心術不正,有才無德。郭子儀知道此人一定是自卑、敏感,於是對他恭敬有餘。每次盧杞來訪,郭子儀都穿上朝服,很恭敬地接待他,使盧杞的自尊心得到了極大地滿足。為此,盧杞很是感激。
有一次,郭子儀正和妻女閒聊,盧杞來訪,郭子儀讓妻女和侍女全部退下,只有他們兩個人在一起喝茶聊天。眾人不解,問郭子儀:多少達官貴人來見你,你都很隨便,唯獨對這樣一個小官,卻如此恭敬?郭子儀說:盧杞長相醜陋,心胸狹窄,萬一引起侍女等的嘲笑,就會被他記恨,以後就可能殃及王府。
果然,盧杞後來做到了丞相,對很多人都進行了報復,唯獨對郭子儀一家網開一面。甚至在郭子儀死後,他的兒子犯了法,盧杞感念郭子儀的禮遇,也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郭子儀以自己的智慧,巧妙地對待皇帝、同僚和小人,使他們都善待他,從而不僅自己福壽安康,還惠及子孫。
理論上講,任何人——無論好人壞人——都能找到一種方法激發它心中的善,使他善待你。只是很多時候,我們的智慧和能力不足罷了。有時是我們的智慧不夠,對人認識不足,找不到切入點。有時是我們的能力不夠,不足以解決問題。比如,上面故事中,許世友如果武功不夠強,他能打擂成功,順利通行嗎?
一般來說,人們都喜歡和自己價值觀相同,性格上互補的人。這也是每個人的侷限,我們一定要有社會生活的生態意識,社會本來就應該色彩紛呈、絢麗多彩,而不是一種顏色。要能夠和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這時候就需要變通,隨機應變。
要說隨機應變的高手,首推五代十國的馮道。
馮道是中國歷史上的奇蹟,他生活的時期,政局混亂,社會動盪不安。短短五十年,朝代五經更替,皇位十五次易主。在這樣一個時期,馮道能夠先後侍奉十位皇帝,而且屢獲高位,可謂左右逢源,成為罕見的官場不倒翁。
馮道之所以能在亂世中游刃有餘,與處變不驚他的心態,能言善辯的口才以及隨機應變的能力是密不可分的。有一次,契丹大軍入侵,滿朝文武驚慌失措,死的死,逃的逃。唯獨馮道鎮定自若地去見契丹皇帝耶律德光。馮道的到來,讓耶律德光深感意外,他斥責道:“你在後唐曾事四帝;唐滅,你又事晉;晉滅,又要改換門庭;如此不忠不孝之人,怎讓人相信?”面對耶律德光的斥責,馮道沒有絲毫的恐慌,反而心平氣和地說:“我是一個痴頑老兒,無才無德,現在又無城無池,沒有去處,怎敢不來?”耶律德光哈哈一笑,說得倒也實在。他又問道:“天下百姓如何救得?”馮道答道:“此時佛主也救不得,唯皇帝救得。”耶律德光大喜,於是封馮道為太傅。
由上面的故事可以看出,馮道很善於察言觀色,並以最合適的方式,最好的切入點與人溝通,從而無往而不勝。
有人說,馮道不忠君,見風使舵。但有一點,馮道生活儉樸,不尚奢靡,遇到荒年,還把自己的俸祿拿出來賑濟鄉里,甚至別人的田園荒蕪,無力耕種時,他就夜裡悄悄去幫別人耕種。這樣的德行,贏得了百姓的愛戴和尊敬。所以,馮道不是為了自己生活得好,他是為了天下百姓。他忠的不是君,是民。如果君不是明君,不能為百姓帶來幸福,忠他何用?馮道曾寫過一首詩,準確地表達了馮道的思想,其中最後兩句是:“但教方寸無諸惡,虎狼叢中也立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