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考古人員在秦始皇陵封土西側的農田裡,勘探到古代馬車上的配件。2年後,考古人員在發掘時,發現了兩乘彩繪銅車馬。
由於被埋藏地下2000多年,銅車馬外的木槨早已腐朽散落,上層填土坍塌後,將兩乘銅車馬壓成了3000多個碎片(馬身儲存相對完整)。
當時正是寒冬季節,由於土層上凍,清理工作程序緩慢。為保護文物,只能靠人日夜看守,考古人員覺得這不是長久之計。於是,用4個木箱將銅車馬連同底部土層一起,整體搬運到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清理。
“搬家”工作結束後,如何將幾乎粉碎的銅馬車修復起來成了巨大的難題。
據統計,光是銅車馬上的一個傘蓋,就碎成了316片,最厚的地方只有3毫米多,最薄處僅有0.8毫米,且碎片受到擠壓都變形了,專家根本無法想象它原本的模樣。
而且,當時秦代青銅鑄造工藝有限,青銅器中含有雜質,柔韌性相對較差,在矯形過程中,稍有差池就會造成二次傷害,專家輕易不敢下手修復。
另一方面,銅車馬的鑄造過程極為複雜,涉及鑄造、焊接、鑲嵌、銷接、活鉸鏈接、子母扣連結、轉軸連線等多種工藝技術。僅憑考古人員根本無法完成這項工作。
面對如此棘手的修復工作,考古工作人員找來了文物保護專家、自然科學專家、機械專家、焊接專家以及鉗工、模具工等諸多領域專家,多方聯手,共克難題。
在修復過程中,為矯正脆弱的銅片,專家們專門研發了矯形機,而且修復材料的使用和修復技術,每一個細節都需要經過大量的理論研究和模擬試驗,確認萬無一失後,才敢在銅車馬上動手。
從發掘到修復再到最後的整理,專家們耗時整整8年才修復好銅車馬。
銅車馬的問世,讓世人清楚真實地看到了古代御用車駕的真實面貌,同時也知曉了四馬系駕各處其位,齊力拉車的原理。
原來,銅車馬上裝有脅驅,防止驂馬內靠;驂馬頸上的韁繩,一端系在衡、軛的交接處,防止驂馬過分遠離,這樣一來,馬匹之間始終會保持一定距離,以此實現並駕齊驅。
然而,最令世人震驚的不是四馬並駕齊驅的巧妙,而是銅車馬上暗藏的武器——銅傘。
據瞭解,這把傘的傘柄中空,內藏利器,而柄底有機關,透過推拉組合,可以任意調整傘蓋的傾斜方位。而且,銅傘還可以自由拆卸,若遇到刺客襲擊,傘蓋可以作護盾,傘柄以及內藏的利器可以反擊,實現攻守兼備,可謂神器!
此外,兩乘銅車馬上還有14公斤左右的金銀飾品,車蓋以及車輿內外彩繪著精美的圖紋,它們無一不在彰顯著這兩乘銅車馬的身份高貴。
如今,這兩乘驚世之作被收藏在新落成的銅車馬博物館,正向世人展現秦始皇鑾駕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