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討論的不是針對茅臺酒,只以茅臺酒為例子,討論白酒的營銷模式。側重於分析:渠道商為什麼能享有白酒的大半利潤?酒廠為什麼不甩開渠道商自己賺錢?渠道商和酒廠到底是什麼關係?以及他們是怎樣賺錢的。
這樣話問多了,成靈魂拷問
又看到網友跟帖評論,說了同一個問題,就問茅臺酒那麼緊俏,三歲孩子也能賣掉,為什麼還要依賴渠道商賣?原話照錄如下:
問:1、茅臺為什麼不自己控制銷售渠道?
2、“股權商”與傳統經銷售區別什麼?
3、資本完全可以K掉廠商還合作個啥?
我理解的,這類問題並不是針對茅臺酒,是拿茅臺酒做例子,實際上說的是白酒市場現象。當然也是大家司空見慣的現象,白酒的運營都是這個模板,好賣的、不好賣的,幾乎完全靠渠道商賣。
於是就產生疑問,不好賣好說,沒有渠道商就不好賣。可是茅臺這樣的酒,搶都搶不到手,自己賣不行嗎?969到1499就一瓶多賺530塊,到3000都賺2031塊,一年5萬噸要賺多少錢啊?非得讓中間商賺去嗎?
酒廠搭檔渠道商的起源
順著茅臺酒的發展線索,可以知道渠道商是怎麼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上世紀九十年代是商業銷售模式的分水嶺,之前是原生態模式,自己生產的產品自己賣。之後因資本進入,帶來了規模化生產,促成產品銷售單列而自成體系。
白酒有更為明顯的發展軌跡。供銷系統改了體制走向市場,很多大宗商品失去了主體銷售網路。比如茅臺酒,在此之前每年的銷售計劃,很大一部分由全國各地供銷社分擔了,自身根本不需要賣。可是突然沒人賣了,又遭遇亞洲金融危機,酒再好也賣不動了,1997年2000噸銷售任務都差點完不成。
茅臺酒沒辦法,依託原來的供銷渠道為基礎,自己建立銷售體系,否則酒賣不出去。然後發展成了現在這個樣子,969給渠道商,渠道商再3000給消費者。
中間商憑什麼賺了大頭?
都吵吵茅臺酒貴,一瓶酒賣到3000塊。其實不是這樣的,人們心裡不平衡是錢不該被中間商賺去了大頭,酒廠沒得多少。
要搞清楚這個“憑什麼”,中間商能夠如此理直氣壯賺了大塊利潤,酒廠又為什麼如此捨得?我們先大致羅列下渠道商起到的作用,也可以說他們對酒廠的貢獻有多大。
還用大白話說。從白酒銷售體系建立20多年來的發展軌跡看,首先,資本進入酒廠促使產量上去後,沒有渠道商開闢市場,多生產出的酒賣不掉。
前面說過,茅臺酒突然失去市場支撐的1997年,2000噸的銷售計劃都險些完不成;其次,是銷售反過來帶動了生產的大發展;其三,渠道商配合廠家不斷抬高價格,提升股價多賺錢。
渠道商分享大半利潤的根源
還拿茅臺酒作例子。酒廠的利潤僅在969之內,渠道商的利潤卻在969和3000之間。也就是說,如果茅臺酒的生產和管理總成本在600,則利潤369。渠道商全部成本和利潤高達2031,是廠家的5.5倍。
如此懸殊的利益分配,廠家能坦然接受,商家能當仁不讓,背後一定有硬貨在支撐。我們從前面列舉的渠道商三個作用裡,提取個關鍵詞“不斷漲價”,來展示個怎麼漲價的“模板”,幫助大家搞清楚一個核心問題:酒還是那個酒,或許質量並沒提高,為什麼越賣越貴?
本模板的前提條件是白酒不斷漲價,就按每年遞增30%的漲速。然後,渠道商進貨(對市場顯示的是實現銷售),同時買入股票。比如囤酒10億,股票10億。按漲價速率當年賬面實現盈利3億。3億的業績必然會影響股市,影響股價上漲。那麼,就按股市60倍的市盈率,3億業績則可拉動180億市值,股票賺了20億。10個億的酒怎麼辦?怎麼處理都行,哪怕倒掉也賺了10億。
造酒的和賣酒的穿了連襠褲
有十好幾年了,人們都在嚷嚷,每年生產那多酒,賣掉了那多酒,可以怎麼見不到酒啊?原來絕大部分酒,出了酒廠,進了渠道商的酒庫,根本沒到市場上來。
所以,凡是價格特別高的酒,比如千元以上的光瓶酒,幾千元的名牌酒,也就是那些極少有人買的酒,為什麼還一直不斷漲價,而且不斷賣到斷貨?奧秘就在這裡。他們根本不指望這麼貴的酒有人買,也沒誰傻到千把塊去買支光瓶酒喝。
模式的根本,是透過提高價格、實現所謂的銷售而獲得賬面利潤,然後透過股市割韭菜。這樣做,酒企必須是個利益共同體,所以如今的經銷商也成了股東,穿起了連襠褲,有錢大家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