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七 | 作者
樸素的樹、如歡 | 編輯
mart production | 圖源
你覺得什麼樣的人容易被PUA?先來個投票:
以前,我總覺得被pua是因為不夠理性,識別不出對方的套路。
所以才會上鉤。
而最近,李松蔚《圓桌派》上的一段話,讓我有了不同看法。
他說:容易被pua的人,往往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
這讓我想起了一些故事。
今天,壹心理來和你聊聊:為什麼高學歷的人容易被pua?
尊師重道的好學生,自殺了
這是曾經轟動一時的新聞,武漢理工大學研究生陶崇園,從小品學兼優,卻在即將畢業時跳樓自殺。
跳下去之前,他還跟母親說:“我受不了了,我真的受不了了,我不知道怎麼擺脫王老師。”
陶崇園口中的王老師,就是他的導師王攀。
王攀經常讓門下學生到宿舍站軍姿,然後升級為要求學生給自己按摩、端茶倒水、做司機……到最後選為義子。
那個時候,同時被王攀“盯上”的,並不止陶崇園一個學生。
很多人都因為覺得不對勁而選擇了拒絕,只有陶崇園,不敢說不。
他的好朋友從宿舍拿出他的電腦,破解密碼之後,在一個命名為“2018畢業材料”的資料夾裡,找到了他和導師王攀多年的聊天記錄截圖。
2017年12月16日22時的對話:
王攀:“晚安前等這六個字。”
陶崇園:“我還是不習慣這麼說,個人認為說出來感覺很假,我的方式是看行動和表現。”
王攀:“你的確在做人的靈活性方面很有問題,這必將限制你的發展。你畢竟比不過xxx,但是我還會教化你。”
2017年12月26日22時的對話:
王攀:“陶崇園!”
陶崇園:“到!”
王攀:“坦坦蕩蕩說出那六個字!”
陶崇園:“爸我永遠愛你。”
所有人都在問:“你為什麼不拒絕?為什麼不曝光他?”
表面上,是因為怕拒絕之後,就失去了老師對他的那些承諾,例如送他出國讀博,給他好的機會等。
實際上,卻跟他的性格有關。
所有人回憶陶崇園,都會說他尊師重道、善良友愛,對誰都特別好。
這些特點,正是李松蔚所說的“打敗原始本能的文明”。
相信自己的判斷、相信自己的直覺,這人類的原始本能;而現代文明教育,有時候恰恰抹殺了這些原始,所以這些孩子在被pua的時候,不敢憤怒,不敢拒絕。
在他遇到王攀之前,他的成長已經帶給了他這些品質。
權威教育底下,
優等生都是“乖孩子”
沒有受教育以前,人天生是不願意“乖”的,不喜歡被管教,不喜歡被批評。
如果你對小孩子說“你哪裡做得不好”,他們會生氣,會說你說的不對。
就像李松蔚說的,拒絕被PUA是人類的原始本能,不需要教;
被批評、被侮辱時表現出憤怒,本身就是一種保護機制。
可惜,這種能力在權威教育底下被逐漸抹殺掉。
優秀的學生需要履行一個義務,就是“聽老師的話”。
曾經看過一個紀錄片《盜火者》,講述了一群“壞孩子”的掙扎,他們就是不願意聽老師的話寫標準答案的人。
這是一道語文閱讀理解題目:
問的是三國時期最足智多謀的人是誰。
紀錄片中女孩廖小喬的答案是:孔明和龐統。
三國時期,無論小說還是正史,誰是第一謀士尚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倘若以一個孩子的思維能講出孔明之外的人物,理應是一件值得鼓勵的好事。
但廖小喬還是得到了一個大大的紅叉,因為標準答案是諸葛亮。
老師告訴她:“你這樣想是不對的,我告訴你什麼才是對的,老師這麼教是為你好。”
我初二的時候,也遇到過一個喜歡當眾羞辱學生的奇葩老師。
當時班上成績最好的同學,跟一個成績經常倒數的學生同名同姓。
有一次,班主任把成績好的同學叫上來,說“她跟你名字一樣,但她每次都倒數,簡直丟了你的臉,你現在走過去,羞一羞她。”
這個同學愣住了,說:“我沒有權利這麼做!”
老師說:“我給你權利。”
那個同學接著霸氣地說:“我不要這種權利。”
她就這麼跟老師剛著,班上一片安靜,大家都等著看老師會如何做,沒想到後來老師放棄了,讓她坐下。
但在那之後,聽到班主任勸這個同學說:“要成熟一點,不要總跟老師對著幹,你再優秀也總有需要改進的地方。”
“你總有需要改進的地方”——弔詭的是,這種看似理性的教育,不僅抹殺了自我保護的原始感性,也讓我們丟失了自主思考的理性。
就像李松蔚說的,因為現代理性教育常常告訴我們,不要光憑自己的直覺,當你被批評感到不高興的時候,你不要生氣,要去吸取其中對你有用的建議,才能進步。
於是優秀的學生常常不敢表露出被批評後的憤怒,因為要戒驕戒躁、要虛心追求進步。
更重要的是,這會被認為是成熟的表現。
也就是說,不管你堅持的對不對,學會控制情緒才是成熟。
習慣了“在自己身上找原因”,這樣的乖孩子,不正容易在權威關係中被pua麼?
於是,因為這些扛不住的乖孩子,來求助了。
李松蔚說:“我一直在教那些找我諮詢的女生:聽到別人批評你的時候,你該生氣的時候就生氣。”
沒有邊界的權威,
讓我們失去說不的能力
在所有被pua而導致的悲劇裡,還有一個問題是:“我有沒有權力說不”。
畢竟老師作為一個教育者的角色,樹立權威是理所當然的事,這種權威也確實會幫助學生在很多方面成長。
但問題是,這種權威需要一個邊界。
圓桌派中許子東老師提到的一個觀點,他說:我會把我的課程規範告訴學生,也會告訴他們要學習什麼內容,才能拿到高的分數;
但是,我不會告訴他們,只有我說的才是對的,你們不要迷信任何權威,如果你的答案跟我不一樣,但是合理,我會非常高興。
這種有邊界的權威,是教育當中常常容易忽視的。
語文老師可以給學生的語文卷子打分,但如果學生在任何一個方面,都無法對這個老師說“不”,則是很危險的事。
就好比陶崇園和王攀的關係,王攀除了要在教學上不允許陶崇園說不,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也要有求必應,這就顯然沒有邊界了。
所以,當成年後的我們,發現自己無法對某一個人說不的時候,都要提高警惕。
畢竟任何一個人對我們的約束都是有邊界的,哪怕是男女朋友、是親生父母,愛也是有邊界的。
喬布斯可以要求員工開發出新的技術,但他的權威僅僅是在工作臺上;
如果你的老闆不僅要求你加班,還要批評你不是個好父母、好兒女,那他無權這麼做。
該說不時要說不。
權威教育下的我們,
如何彌補原始感性?
如今的你,在面對別人的批評甚至羞辱時,敢於表達憤怒嗎?
我們每個受過高等教育的乖孩子,或許都可以常常問問自己。
所幸,權威教育剝奪的那部分,心理學還一直在幫我們提升。
成年後的我們,還能透過正確的情緒引導,來漸漸恢復這些“直覺”。
a. 培養自己的直覺,自我保護
你可能會說,我已經分不清真實的情緒感受是什麼,該怎麼辦呢?
很多人在面對批評和否定的時候,第一時間出現的是“我應該做什麼”,而不是“我的感受是什麼”。
例如老師說:“你就是個廢物,這點事兒都做不好。”
你的真實感受可能是憤怒,但你卻覺得自己應該感覺到的是“自責,焦慮”。
可以嘗試用一個本子,記錄下你自己的“感受”和“應該有的感受”,試著將他們進行分離,這種自我省察,將會幫助我們在被pua的時候第一時間利用真實感受自我保護。
如果一個人只是讓你短暫感到憤怒,大部分時候都是在鼓勵你、讓你產生動力,那麼或許他真是為了你進步;
但如果你長期感到憤怒,卻還要不斷自我打雞血去奮鬥,那麼很可能你正在被pua。
b. 給權威一個邊界
成年後的我們應該明白:無論對方是誰,我有權利給自己一個答案;而他對我的權威,僅僅是他職責範圍內的而已。
舉個例子,老闆對你的權威,只是工作,如果他對你生活上有要求,那就是越界了。
c. 永遠不要利用自己的羞恥
從小到大,羞恥感一直被教育者利用得很充分。。
比如:
“答不出來,就當眾罰站”
“不聽話,就當著別人面打罵”
“考試公佈分數,排名差的學生老師不會給好臉色”
……
太多了,長輩都認為,這種羞恥感可以幫助人自我反省,讓我們發憤圖強。
但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恰恰相反,羞恥感不會讓一個人發憤圖強,只會因為自卑而更加墮落。
如今,當有人讓你感到羞恥的時候,你要離開那個環境,自我保護。
因為無論你做的好還是差,羞恥不是你應該承擔的,他是別人強加給你的。
寫在最後
成功的教育,不僅僅要教會我們科學和邏輯思維。
更重要的是,教會我們用人類的良知行事與自我保護
你要相信,你真實的感受,無論有多糟糕,它都是有價值的。
別被老師、父母或者其他權威者馴化一輩子。
保持憤怒,保持邊界感,做回健康的自己。
世界和我愛著你
參考資料
[1] 葛佳男,陶崇園:被遮蔽與被損害的,穀雨計劃-騰訊新聞
[2] Panetta, S. M., Somers, C. L., Ceresnie, A. R., Hillman, S. B., & Partridge, R. T. (2014). Maternal and paternal parenting style patterns and adolescent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outcomes. Marriage & Family Review, 50(4), 342-359.
[3] Krystine I. Batcho Ph.D.(2017). Why Shaming Doesn't Work. Psychology Today
[4] David Bedrick J.D.(2019). Setting Healthy Boundaries: A Key to Healing Shame. Psychology Today
- The End -
作者簡介:小七,北師大心理學碩士,自由撰稿人,一個探索科學教育的婚戀研究者。